老是有人問這個問題,并且很容易上綱上線,其實很多時候都是一些學術上的概念理解混淆導致的。這里有幾個概念我們應該理解清楚。 比如什么叫中國歷史,如果指的是中國土地上的歷史遺跡,比如考古發(fā)掘出來的仰韶文化,良渚文化,他們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的代表,當然也是現(xiàn)代中國人的先祖創(chuàng)造的,西方主流學界當然認啊。只不過這些遺址發(fā)掘出來的定義都是“文化”(Culture)。并不是文明(Civilization)。 西方主流學界不認同的是我國史記里面所記載的我國第一個王朝:夏王朝(約前21世紀—約前16世紀)可以定義為文明,哪怕發(fā)掘出來了這個時期的遺址、文物,但依然無法符合所謂的文明三要素(城市、文字、金屬冶煉)。所以中華文明這個概念的定義,普遍是以殷商文明(約公元前1600年—約公元前1046年)開始算起的,說三千年不到的也是夠了。而中國主流學界其實也是基本認同這一套規(guī)則的,只不過常常談的是另一個詞:“信史”。包括中國古人也覺得我國上古的歷史記載的有點夸張,幾乎就是神話。所以中國最早認可的信史是從西周的共和時期開始算起的,也是殷商遺址的發(fā)掘,向前推進到了殷商文明。 我們從小受教育形成的歷史觀是這樣的:我們是炎黃子孫,一直把炎黃二帝當作我們民族我們文明的開端,黃帝統(tǒng)一炎黃兩部形成了華夏文明,黃帝的手下倉頡造了文字,炎帝嘗百草讓我們有了醫(yī)學知識,相傳黃帝內(nèi)經(jīng)、易經(jīng)這些也都是開端與這個時期,史記開篇也是黃帝本紀。所以,從炎黃時期算起,是五千年文明。 但是哪怕中國人自己,去讀讀黃帝本紀,你覺得可信嗎?如果這種快接近神話的歷史也算的話。我們就沒必要嘲笑韓國人自稱歷史要從檀君開始算了。所以學術界自然是不會依照任何一個民族自我相傳的歷史來作為標準判斷的。 我們的夏王朝,按照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結論,夏王朝起始時間是大約公元前2100年。也就是從夏王朝算起,是四千年文明史。目前主要爭議就是在這里,簡單來說,就是現(xiàn)有的考古證據(jù),無法說服學術界或者一些人認為的西方人掌控的學術界認同公元前2000年左右,中華大地上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一個足以稱作文明(Civilization)的文明,并且名字叫夏。 很多中國人可能會覺得,我們中國人憑什么按西方人提出的所謂文明三要素來定義我們的文明呢,他們根本不懂中國文明。 就我個人來說,看看傳說的夏王朝的都城-二里頭遺址(據(jù)考證是公元前1750年~公元前1500年),我覺得無論怎么看,和埃及文明相比,的確文明發(fā)展程度還不是一個水平。埃及最大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據(jù)考證約建于前2580年,完工于前2560年,比二里頭還早1000年。 再看看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明的遺址-烏爾城吧。這里有約公元前2000年的齊格拉特神塔(西方人認為可能是圣經(jīng)里通天塔的原型),有國王的印章,有大量的金銀器制品,有楔形文字記錄下來的法典,還有記錄下來的商業(yè)貿(mào)易記錄。 所以我更加覺得,西方人不懂中國文明的很多,但是中國人不懂中國之外的世界的人更多。 比如有一個答案說,馬可波羅抵達中國時,歐洲最大的城市倫敦才3萬人。里面包含了大量的槽點,比如當時的歐洲最大城市是倫敦,你讓那些北意大利城邦比如威尼斯的顏面何在,他們才是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的中心。何況當時的歐洲經(jīng)歷了黑死病,人口死傷太嚴重,歐洲人口普遍認為少了一半多的人口。而古羅馬時期的羅馬城,人口根據(jù)各種算法,就算沒百萬,大幾十萬人居住是沒問題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