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輔仁,1919年出生,衛生部北主任醫師。1941年起從事中醫臨床工作,為首屆國醫大師、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首都國醫名師。 ◆ ◆ ◆ 李輔仁教授認為哮喘病機雖繁,證候雖多,但病位總不離肺。前人治喘常分為虛實兩型,新喘體壯者屬實;久喘,體弱者屬虛證。李老則常根據本病發作與緩解交替的特點,辨析虛實。 如哮喘發作時聲如拽鋸,不能平臥,不論病程新久,均按實證治療,因患者每因感寒而發,或引動內飲,或本為郁熱之身體,與外部一拍即合,導致痰阻氣逆。治宜表里雙解,內外兼顧。屬外寒內飲者,常用小青龍湯或射干麻黃湯化裁,以外散風寒,內潤痰飲;外寒內熱者,常用麻杏石甘湯加味,以宣泄肺熱,化痰平喘。
麻黃是張仲景治療肺實作喘之良藥,唯因其發越陽氣,體虛之人服后容易導致心慌,躁煩,可配伍應用生石膏30g,白芍10g,五味子6g等;痰多常加蘇子10g、橘紅10g;胸悶加厚樸10g、陳皮10g。 處方時要慎用斂潤之藥,以免閉門留寇。哮喘緩解后多屬虛證,但病位有肺主出氣,腎主納氣,脾居中焦,為生痰之源。哮喘日久,必然由肺累及脾腎,故培補脾腎,固本定喘,可由各臟情況調整處方:
李老常講:“治喘不治痰,非其治也。”乃因肺藏所伏之痰濁水飲,是哮喘屢發屢止的潛在病因,此即《金匱要略》所說“留飲”和伏飲。痰濁水飲久居肺藏,每因感受寒邪,飲食勞倦情志變動而誘發,博擊氣道,則出現痰誕涌盛,粘稠不爽,胸隔滿悶,納差便秘,苔膩脈滑等證。 治療用五子定喘湯(紫蘇子、葶藶子、萊菔子、杏仁各10g、白芥子5g)加味。本方以豁痰下氣的三子養親湯為基礎,加杏仁肺平喘,葶藶子瀉肺行水,一宣一瀉,氣機通暢,哮喘自平。但宜在無表邪情況下應用,若屬風寒閉肺則非所宜,當根據兼癥以作加減:
劉某,男,67歲,干部,92年10月初診。 因發作性哮喘三年就診。每于入秋始咳喘,發作,痰涎涌盛,持續至次年夏季為止。西醫用平喘藥無效。西醫診斷為支氣管哮喘痰多白粘,大便不爽,舌質暗紅,苔白厚膩,脈弦細。辯為痰濁阻肺,氣機不暢,宜五子定喘湯加味: 紫蘇子10g,葶藶子10g 萊菔子10g,杏仁10g 白芥子5g,前胡15g 白前15g,紫苑15g 款冬花15g,桔梗各10g 桑白皮15g,防風10g 服藥七劑。痰減喘定;再服1月,諸證悉平。即將原方加炙批把葉15g,連翹10g、赤小豆15g等進行調理。鞏固療效1年后隨訪,哮喘未發。
哮喘因痰濁阻肺者,多因肺胃氣逆或肝經郁火致病者亦有不少。李師治療時非常重視人身氣機的調暢,所謂“氣順則一身痰涎自清。”除宣肺肅肺之外,有時還經常以降胃氣和舒肝氣為主治喘證。如旋覆花湯在《傷寒論》中主治嘔吐,呃逆等胃腸疾患,而李老獨用其治療肺胃氣逆之喘證,因旋覆花有鎮喘降逆之功,半夏又有和胃化痰之效,對于精神易緊張或情志不遂,肝經郁火犯肺致喘者,則常用逍遙散加丹皮10g、黃芩6g、鉤藤10g、杏仁10g、桑白皮15g等平喘、宣肺止咳之藥,寓有調暢氣機,氣順痰消之義。 ◆ 顧植山烏梅丸治驗 版權聲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