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紫蘇子10g,萊菔子10g,白芥子3g,杏仁10g,葶藶子10g 功效主治:痰喘.癥見痰涎涌盛,黏稠不爽,胸隔滿悶,納差便秘,舌苔膩脈滑等癥. 方解:本方以豁痰下氣的三子養親湯為基礎,加杏仁宣肺平喘,葶藶子瀉肺行水,一宣一瀉,氣機通暢則哮喘自平,便宜在無表邪的情況下應用,若屬風寒犯肺則非所宜. 加減: 兼咳嗽加前胡,白前,紫菀,款冬花食少加菖蒲,佩蘭.胸悶加厚樸,陳皮.便秘加全瓜蔞,薤白.(曾于1996年吃全瓜蔞致瀉) 體會: 祝氏認為,肺臟所伏之痰濁水飲是哮喘病屢發屢止的潛在因素,此即<<金匱要略>>所謂留飲,伏飲.后世稱為"窠囊之痰".痰濁水飲久踮肺臟,每因感受寒邪,飲食勞倦或情志變動而誘發,搏擊氣道出現痰涎涌盛,黏稠不爽,胸膈滿悶,納差便秘,舌苔膩脈滑等癥.祝氏常謂"治喘必先治痰,治痰宜調氣",自擬五子定喘湯加味治療痰喘。 典型的季節性哮喘與過敏因素有密切關系,患者接觸花粉塵螨藥物等過敏原后,引起支氣管平滑肌痙攣和管腔狹窄,導致哮喘發作,故又稱過敏性哮喘,此類病人大多見于兒童和青少年。祝氏在治療上主張辨病用藥,常選驗方過敏煎(銀柴胡10g,防風10g,烏梅10g,生甘草6g)或者脫敏煎對聞油煙等刺激性氣味過敏者有較好的效果。隨癥加鉤藤,薄荷,蟬蛻地龍等解痙藥,藥理實驗證實上述方藥均有一定的抗病態反應的作用。 哮喘必止方 組成 麻黃5g,射干9g,杏仁9g,厚樸4.5g,紫蘇子9g,葶藶子9g,陳皮4.5g,制半夏9g,茯苓10g,甘草4.5g,枳實4.5g,膽南星9g,鵝管石9g. 用法: 上藥用水泡1小時,煎沸后用文火煎5~8分鐘,過濾,取汁約200ml,加水適量,第二煎約20分鐘,取汁約150ml.用法每日一劑。分一,二煎分別于飯后溫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