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溫州是“中國最平民化的都市” 還有人說溫州是“中國發展最迅速的縣城” 而鏡頭里八十年代的溫州更小 它就是一個家 街頭巷弄中隨處可見的民態民生 一張張留給時代的證明與紀念 一起看看八零年代初期的溫州吧 熟悉的竹床,玩味的短西褲和皮涼鞋這回不去的舊時光 滿滿的都是回憶呀 再也回不去了 曾經的大溫州 如此珍貴的老照片,你見過嗎? 50年代的甌江中學(現在的溫四中) 85年的溫州汽車南站 80年代的甌江電影院 60年代的中山公園大門 87年的飛霞南路段 80年代的九山湖邊 92年的人民路 80年代的小南路口 80年代的溫州市區 八十年代的南站交叉路口 五馬公社 1966年的鬧區 1975年的漲橋頭 80年代的新中國電影院 1934年溫州地圖 1975年的中山橋 萬利橋, 這是一幅典型的水鄉風景畫。照片中的石板橋就是萬利橋,是南門蟬河通向荷花路的交通要道。隨著大南門的全面改建,萬利橋當時的水鄉景象已經不復存在,成了舊城記憶的一部分。 藝文學堂即今日墨池小學的前身。這是一座由美國人創辦的教會學校,建于1877年。此照片為1906年藝文學堂教員同全班學生合影。作為溫州最具悠久歷史的小學,近年來墨池小學憑借其獨特的文化品位和書法、國學啟蒙、德育等特色教育而引人關注。 溫州最后一輛“菲亞特”,博物館里。以前的的哥,有的月入幾千哦,實現了第一次的資本累積 市區九山公園的城市景觀橋——勝昔橋又名竇婦橋,到1970年改建成鋼筋混凝土拱形橋,1988年加寬人行道,一些重型卡車夜晚肆意通行,導致橋面超負荷承載,逐漸開裂。1999年有關部門對該橋作出鑒定,確定其為危橋。2002年改建,改建后的勝昔橋采用懸鏈線,橋兩端設過人孔,與九山河景觀步行道及水上棧道相連,橋寬由原先3.5米擴建成16米。 是一張最“年輕”的老照片。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溫州老城區的巷弄生活的某個片刻中,記錄的卻是幾代人的生活,蹣跚的腳步追不上歲月的匆匆,城市的變遷令人感慨 50年代的甌海中學(今溫州四中) 池上樓位于中山公園積谷山西麓。為南朝詩人謝靈運任永嘉郡守時所建造,因其有名句“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傳世,后人遂稱該樓為“池上樓”。邵度先生所攝“池上樓”系清代建筑,現已經拆除。今所見“池上樓”為原址仿古重建,方位略有偏差。 城西大教堂在今鹿城區城西街78號,始建于1878年,后遭焚毀。現今的教堂重建于1898年,建筑面積1450平方米。坐西朝東,前為大堂即禮拜堂,后為小堂即福音堂,另有中式用房12間。大堂為中世紀哥特式建筑,是溫州市規模最為宏偉的基督教堂。該照片攝于上世紀初,當時教堂的正前方是一個小碼頭,現在的城西街還不存在。 萬利橋是南門蟬河通向荷花路的交通要道。隨著大南門的全面改建,萬利橋當時的水鄉景象已經不復存在,成了舊城記憶的一部分。 甌江電影院后來毀于一場火災。在上世紀整個80年代,作為市區西北片惟一的電影院,甌江電影院曾經熱鬧非凡,那個年代,電影是深受歡迎的時尚娛樂方式。 府前街鐘樓。當時的府前街屬于繁華中心地帶,鐘樓是標志性的建筑,可惜在文革期間遭焚毀。當時的鐘樓旁邊有兒童樂園和“酒號”,與之相映成趣。 中山公園。1959年的中山公園是免費開放的。公園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建,所以中山紀念堂的模樣跟現在的幾乎沒有區別。只是中山公園的門樓幾度“變臉”,折射出時代變遷。 云橫九山 1931年/攝 這是一張相當經典的老照片,此前從未公開。九山河,作為溫州古城內惟一的有著深厚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的景觀河,現在已完全沒有了邵度先生鏡頭下那種野逸的趣味,也難覓“云橫九山”的氣勢。遠處,松臺山上的舊城墻清晰可見 東郊外 1906年/攝 這是惟一一張較為完整的溫州舊城老照片,大抵可以看出100年前溫州的城市格局。照片中近景為還保存的非常完好的老城墻,中景為密集的民居、泊在江邊的帆船,連江北岸的雙塔亦清晰可辨 解放南路 1966年/攝 解放南路的建筑是屬于典型的殖民建筑,一直完好保留至今,殊為難得。圖中的三行大字,是無法抹去的時代烙印,也使邵家業先生鏡頭下的解放南路更具歷史真實感. 溫州雪景 1975年/攝 溫州氣候宜人,難得有大雪。30年前孫守莊先生在華蓋山拍攝的市區西南片雪景,靜謐優美,籠罩著淡淡的祥和氣氛,從中可看出當時民居特點。 五馬街 1979年/攝 1979年,慶祝第五屆全國人大勝利召開的游行隊伍經過五馬街口,群眾歡欣鼓舞。作為溫州最著名的一條街,五馬街見證了溫州許許多多的歷史事件。今日的五馬街則是溫州商業的標簽。 郭公山下白蓮塘 溫州,是一座充滿活力與激情的城市,一座充滿智慧與故事的城市。作為“甌居海上”的土地,經歷了中國歷史演繹的風風雨雨的各個過程,深厚的文化底蘊造就了溫州人睿智勤勞的品格與心懷天下的胸懷,在坎坷曲折的文明進化的道路上,創造出了一個又一個令人難忘的奇跡。 上兩張圖為舊時溫州人民路 舊時九山湖 拆遷前的環城路 溫州90年代百里坊 1992年的解放電影院,已拆遷,現是松臺廣場 妙果寺千佛塔,自1951年3月7日被拆毀后,千年古塔的秀美風姿,就只能向這張照片中去尋找了 溫州天主教總堂,建于清光緒十四——十七年(公元1883-1891年) 遠眺白累德醫院, 白累德醫院的前身是定理醫院,始建于1897年,由英籍基督教徒約翰·定理在楊柳巷創辦。后由英國教徒亨利·白累德控股,改名白累德醫院,即現在的溫州市第二人民醫院。 舊時安瀾亭 1984年,甌江大橋通車時的盛況 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江心嶼 溫州城中,最后的馬桶(1997) 1983年蒼南縣宜山鎮的船碼頭 (向上滑動啟閱) 致正在閱讀的你: 大家好,我叫溫州,是浙江省轄地級市,簡稱“甌”;浙江省區域中心城市之一。我是個有故事的城市,有2000余年的建城歷史。是中國民營經濟發展的先發地區與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在改革開放初期,以“南有吳川,北有溫州”享譽全國。溫州文化屬甌越文化,溫州人屬江浙民系使用吳語。 溫州位于浙江省東南部,甌江下游南岸。全市陸域面積12065平方公里,海域面積約11000平方公里。全市轄4個市轄區:鹿城區、龍灣區、甌海區、洞頭區;5個縣:永嘉縣、平陽縣、泰順縣、文成縣、蒼南縣;代管2個縣級市:瑞安市、樂清市。 在我這里是中國數學家的搖籃、中國南戲的故鄉、中國海鮮雞蛋之鄉,溫州人被國人稱之為東方猶太人。溫州方言也被評為中國最難懂方言之一。 2016年4月22日,我被國務院批準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