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外側皮神經是感覺神經,起自第2、3腰神經前支的后股,出現于腰大肌外側緣,斜向外下方,經髂肌前面,在髂前上棘內側的近旁,穿經腹股溝韌帶深側至股部,垂直位下降進入大腿,經縫匠肌的前面或后面,或穿該肌上部,分為前、后二支。 前支:在髂前上棘下側約10cm處,穿出闊筋膜下降,常分為二支,分布于大腿前、外側,直到膝關節的皮膚。其終末支可與股神經的股前皮神經及隱神經的髕下支,形成髕神經叢。 后支:在前支的稍上方,穿出闊筋膜,繼又裂成分支,分布于大轉子至大腿外側中部的皮膚。 由于肢體活動或體位不當,股外側皮神經持續受牽拉和摩擦,局部組織水腫,形成增生和粘連,筋膜鞘增厚,卡壓神經;或髂前上棘頂碰硬物、骨盆骨折、髂腰肌損傷、髂骨植骨切取后的損傷形成瘢痕等,也可壓迫該神經,引發股外側皮神經卡壓綜合征。 髂前上棘內側腹股溝轉變處:股外側皮神經于髂前上棘內側下方1.0-1.5cm穿出腹股溝韌帶深面處是一狹窄管道,纖維管道長2.5-4.0cm,該管的出口于髂前上棘下方3.0-5.0cm,出口小于入口,此纖維管段神經位于髖關節的前方,易受牽拉和擠壓。 本病表現為股前外側麻木,有針刺或灼樣疼痛,皮膚異樣感,疼痛嚴重者不能行走,不敢屈伸患髖,接觸褲子會因麻木而不能忍受,臥床休息癥狀可緩解,多為單側發病。 1.患側大腿前外側感覺較健側減退、遲鈍,股四頭肌肌力正常,膝腱反射正常,患病久者可有股四頭肌輕度萎縮。 2.骨盆X線片多無異常表現。 3.髂前上棘內下1-2cm處壓痛(+),Tinel征(即叩觸診試驗)陽性,并向大腿前外側放射。 1.腰椎間盤突出癥:主要表現為腰痛伴下肢的疼痛、麻木,增加腹壓時,疼痛加重,可伴有相應神經支配區的感覺異常,觸診相應棘突及棘突旁有壓痛和下肢放射痛,直腿抬高試驗和加強試驗(+),腰椎MRI、CT及椎管造影檢查可發現髓核向椎管內突出。 2.臀上皮神經卡壓綜合征:主要表現為患側腰臀部尤其是臀部的疼痛,呈刺痛、酸痛或撕裂樣疼痛,腰不能挺直,伴有大腿的串痛,但不超過膝關節,髂棘下方有明顯壓痛點,屈膝屈髖試驗(+)。 3.梨狀肌綜合征:主要表現為臀部疼痛,可放射到整個下肢、小腿及足部麻木,沿坐骨神經可有壓痛,可觸到橫條紋較硬或隆起的梨狀肌,局部壓痛明顯,髖內收、內旋受限并加重疼痛。 1.針刺治療:取患側髀關、伏兔、陰市、風市、梁丘、膝陽關及阿是穴等。 2.推拿治療:松解卡壓點和股外側皮神經走行附近,尤其是髂前上棘內下側至膝部的筋膜、肌肉,以解除組織粘連,緩解肌肉痙攣,增加神經走行空間,從而解除卡壓。 3.小針刀治療:患者仰臥位,患肢外展30°-40°,壓痛點及周圍皮膚常規消毒,以甲紫作為標記,刀口切線與股外側皮神經循行方向一致,針體與皮膚垂直,快速進入皮膚,患者酸脹感明顯,術者手下有阻擋感時先縱行疏通剝離,然后縱行切開3-5刀,感覺針下無阻擋后,再將針體左右擺動3-5次,針刀有松動感時出針,按壓片刻用創可貼外貼。 4.手術治療:保守治療無效者,可進行手術探查,去除致壓因素,切開筋膜鞘管,切除神經周圍瘢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