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不擇細流,故能浩蕩萬里”,這是李嘉誠為什么將公司取名“長江”的原因,而現如今,已然“浩蕩萬里”的長江集團就要作別這個創始人了。3月16日消息,90高齡的李嘉誠正式宣布退休,這位工作了78年的“超人”,終于要休息了。 李嘉誠在個人簽署的公告中稱,將于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應屆股東周年大會后,退下公司主席之位,并辭任公司執行董事,隨后將出任公司資深顧問,繼續就重大事項提供意見。雖然李嘉誠并未徹底離開,但這仍舊意味著歷時近70年的香港“李超人”時代過去了。 商業 帝國的建立 1950年,年少時光都是在底層打拼中渡過的李嘉誠年僅22歲,這一年他創立了長江塑膠廠,隨后的日子里,依靠著李嘉誠的勤奮努力與商業才能,塑膠廠得以平穩發展。直到1957年,李嘉誠依靠著敏銳的商業嗅覺,抓住了塑膠花這一商機,在香港率先推出了這種在歐美市場熱銷的產品,立即引爆了市場,并由此贏得了其人生的第一個稱號——“塑膠花大王”。 之后的一年,李嘉誠將目標轉向了地產,更是在1967年香港地產低潮中成功抄底,以低價大量購地,正是這一輪地產的瘋狂買入,奠定了其商業王國的基礎。4年后,長江地產有限公司成立,彼時正值香港股市一片大好,李嘉誠看準時機,將僅僅成立一年的公司更名為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殺入牛市并一舉成為“華資地產五虎將”之一。 來到1978年,李嘉誠的“長實”與匯豐銀行合作重建華人行,在購入老牌英資商行“和記黃埔”22.4%的股權后,李嘉誠的事業開始步步高升,這也是李嘉誠“超人”稱號的由來。進入80年代,李嘉誠不但在香港購入了“香港電燈公司”的控制性股權,繼續擴大著“長實”的實力,同時他也開始進軍海外,通過一連串動作獲得了加拿大能源公司赫斯基95%的股權,做出了其“一生中最偉大的投資之一”。 而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李嘉誠同樣是最早來內陸投資的香港企業家,這為他的長和系帶來了巨大的商業紅利。近年來李嘉誠又開始將內陸土地和房產轉讓,逐漸轉向歐洲市場,“控制”了英國的能源、移動通信等等基礎行業。根據相關的估算數據來看,經過這么多年的投資經營,李嘉誠的資產已經超過1萬億港元。 順勢而為成就傳奇
從李嘉誠的經歷中我們可以看到,除了自身出眾的商業才能,“順勢”是李嘉誠能夠成功的關鍵原因。李嘉誠曾用16字總結自己做事的哲學:好謀而成、分段治事、不疾而速、無為而治。這是這種心態,讓李嘉誠能夠看清大勢,并順勢而為,如此才能夠在商界風生水起、無往不利。 對于我們普通投資人來說,或許并沒有李嘉誠那樣的商業頭腦、才能,但是我們能做到“順勢”,像如今的投資渠道,在互聯網金融迅速崛起的今天,P2P等新興的投資渠道已經逐漸頂替了銀行、股票等傳統投資渠道,為我們普通投資人提供了更加合適的方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