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齦出血,或稱齒衄,是指齒縫或齒齦有血液滲出。足陽明胃經行于上齒,手陽明大腸經行于下齒,腎主骨,齒為骨之余。故本癥與胃、大腸及腎有關,但以胃的病變為多見。齒雖屬腎,而滿口之中,皆屬于胃,因口乃胃之門戶故也,牙床尤為胃經脈絡所繞,故凡出血,皆是胃火上炎,血隨火動。 本癥多見于現代醫學中的牙齦炎和牙周炎等病。 常見病因及癥狀(1)胃中實火:牙齦出血,血出如涌,血色鮮紅,伴有牙齦紅腫痛,口臭,口渴喜熱飲,大便秘結,舌質紅赤,苔黃膩,脈洪數有力。 (2)胃中虛火:牙齦出血,血色淡紅,伴有輕度牙齦潰爛,口干欲飲,舌質紅少津,苔薄,脈滑數無力. (3)腎虛火旺:牙齦出血,血色淡紅,牙齒松動,或牙齒疼痛,伴有頭暈,耳鳴,腰膝痠軟,舌質紅,少苔,脈細數。 (4)脾不統血:牙齦出血,血色淡紅,嚴重時全身散見出血點,舌質淡,苔薄白,脈緩。 病情分析與鑒別(1)胃中實熱牙齦出血:多因過食辛辣之品,導致胃腸積熱,熱邪化火,上炎于齒,損傷齒絡,故見牙齦出血。表現為陽、熱、實證為主,血出如涌,血色鮮紅,伴有牙齦紅腫痛,口臭,口渴喜熱飲,大便秘結,舌質紅赤,苔黃膩,脈洪數有力。 (2)胃中虛火牙齦出血與腎虛火旺牙齦出血:二癥均為虛火所致牙齦出血,血色淡紅。前者多因胃陰虛弱,虛火內動,上行于齒齦,耗傷胃絡而發為牙齦出血。臨床上以牙齦出血與牙齦糜爛共見,伴見口干欲飲,舌質紅少津等陰虛之證。后者多見于腎陰虧虛,或久病腎陰不足,牙為骨之余,牙屬腎,腎陰虛則不能制約亢陽,陰血隨火浮越于牙齒,而引發牙齦出血。臨床上以牙齦出血與牙齒松動共見。并兼見頭暈、耳鳴、手足、心熱,腰膝痠軟等腎陰不足之證。 (3)脾不統血牙齦出血:本癥多因飲食不節,勞倦過度,損傷脾胃,使中氣受損,氣不統血,血溢經外而見牙齦出血.癥見牙齦出血,血色淡紅,嚴重時全身散見出血點,并伴見脾氣不足之癥,如面色蒼白,四肢乏力,舌胖色淡等。 艾灸取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