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歸根結底是培養習慣,行為養成習慣,習慣形成品質,品質決定命運。
教育更多的是把那些一代代逐漸積累下來的優秀文化積淀傳承給下一代人,它應該是很有規律的。良好的習慣是孩子所儲的資本,會不斷地增值,而人的一生就在享受著這個利息。
記憶習慣
一分鐘記憶——把記憶和時間聯系起來,這里還含有注意的習慣。一分鐘寫多少字,讀多少字,記多少字,有明確時間規定的時候,注意力一定會更集中。把學習任務和時間聯系起來,通過一分鐘注意、記憶來培養學習習慣。
演講習慣
讓學生會整理、表達自己的思想,演講是現代人應該具有的基本能力。
讀的習慣
讀中外名著或偉人傳記,與高層次的思想對話。每天讀一、兩分鐘的偉人傳記是有好處的。學生的可塑性大,偉人的感染力、教育力,遠遠超過老師的影響力,學生與大師為伍、與偉人為伍的時候,很多教育盡在不言中。讀的習慣一旦形成,學生會終生受益。
寫的習慣
寫日記,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通過日記可以看出一個老師有沒有能力,有沒有思想,有沒有一以貫之的品質。通過日記,也能看出學生的水平,一分鐘三五十個字,堅持住、寫下去,這就是決心。我二十年不批改學生作業,但我說一句話管二十年,就是每天寫一篇日記。
定計劃的習慣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后進生計劃性不強,讓人家推著走,而優秀的學生明白自己想要干什么。所以,我們要培養學生們定計劃的習慣。
預習習慣
請老師們把講的時間讓出一部分來還給學生,學生自己去看一看、想一想、預習預習。我曾要求老師講課別超過20分鐘。“只講四分鐘”,后進生明顯進步,秘訣就是預習,自己養成先學的習慣。
適應老師的習慣
一個學生同時面對各學科教師,長短不齊、在所難免。一方面我們努力采取措施提高老師的能力水平以適應學生;一方面不能馬上把所有的老師都提高到全部能夠適應學生要求的地步。
所以學生也要適應老師,現在適應老師,長大了適應社會,不會稍不如意就埋怨環境。對于不同層次的老師,學生用不同的方式,以提高自我的方式去適應,與老師共同進步。
大事做不來,小事趕快做的習慣
尖子學生做尖子學生的事,后進學生不盲目攀比。大的目標夠不到,趕快定小的目標。難題做不了,挑適合的、容易做的題去做。人生最可怕的就是大事做不來,小事不肯做,高不能成,低不肯就,上得去、下不來,富得起、窮不起。
自己留作業的習慣
老師留的作業不一定同時適應所有的學生,如果都要求去做,就是反教育。老師要和學生商量,讓學生做到腳踏實地、學有所得。市教委規定對學生實行量化作業,它的落實,一靠檢查,二靠老師良心。老師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給學生最適合的作業。
整理錯題集的習慣
學生每次考試的分數都不同,90多分的、50多分的、30多分的,如何整理錯題?不是扔掉的分數就不要了,這次考30分,通過對錯題的整理,下次考40分,這就是進步。找到同類型題、同等程度的知識點研究一下提高的辦法,并整理成錯題集。
出考試題的習慣
考試并不神秘,學生應該有這個意識。高中學生應該學會出高考試題,初中學生學會出中考試題。
篩選資料、總結的習慣
學生要會根據自己實際,選擇學習資料。
十二個習慣,不要求齊頭并進,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去著重養成欠缺的好習慣。讓老師以教書為樂,讓學生以學習為快樂。這快樂要建立在養成良好習慣的基礎上。只有當老師成了教的主人,學生成了學的主人的時候,教書這份工作才能真正成為樂園,才能使“學習、工作、盡責、助人是享受”成為現實,使我們短暫的人生充滿快樂。 |
|
來自: 張福濤lu70kpm9 > 《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