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設計四合院內(nèi)“垂花門,也叫“內(nèi)門”、“二門”,“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這句話所說的“二門”,就是指這道門。走進北京胡同里的四合院大門,就會看到在宅院中心線上又有一道門,這門和兩邊的“看面墻”一起,把院子分成外宅和內(nèi)宅,這垂花門就成了連接內(nèi)、外宅的通道。舊時代講究“門當戶對”“門第相當”,一家人家的尊卑貧富,首先體現(xiàn)在門上。這就使宅主人不但要把大門建得氣派門面,而且也要盡可能地把二門造得美觀靈秀,于是就有了這種漂亮的垂花門。 中式設計四合院內(nèi)“垂花門“漂亮,是因為它有與一般門不同的特殊形體。這種門一般都是懸山式結構,四面不砌墻,從各個角度都能看到彩繪的木構件;卷棚式的雙坡屋頂向外探出,呈靈動欲飛之勢,很是漂亮。尤其是正面檐下的木構件,更是精巧美觀:一排瓦當、椽頭下面,雕成云頭狀的“麻葉梁頭”從兩端伸出,從伸出的梁下面各垂下一條短柱,名“垂蓮柱”。這兩條柱的下端或圓或方,雕成蓮瓣、花萼云或石榴頭等形狀,涂繪上鮮艷的色彩,顯得別致美觀。這垂蓮柱是這種門的特有構件,門以垂蓮柱命名,這就是“垂花門”這好聽名字的由來。 中式設計四合院內(nèi)垂蓮柱是垂花門的代表性構件,但這種門的美,不光表現(xiàn)在這兩條美麗的垂蓮柱上,兩條下垂的花柱與它們之間的木構件和彩畫連成一個整體,共同呈現(xiàn)著垂花門的美。兩條垂蓮柱之間,有兩條較寬的橫木,稱為“枋”,兩枋之間有花板相連,下邊一條枋之下,又有透雕花板與靈巧的三角形“雀替”。兩條門枋中間部位,多以曲線界出一個半圓,里面繪有山水風景、魚蟲花卉或歷史故事,俗稱“包袱畫”。在包袱畫兩邊的門枋上,則用青綠顏色繪上“和璽彩畫”或“蘇式彩畫”……從垂花門的正面望上去,上面的瓦當、椽頭,其下的門枋、花板、雀替,兩邊的垂花柱,中間的彩繪圖案、包袱畫,再加上門下面的抱鼓石,這一切有機地組成了端莊典雅、精巧靈動的垂花門。這種門,無疑是我國古建筑中的精品佳構。 然而在中式設計四合院內(nèi)如此美觀的“垂花門“,卻長久地“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因為這是人家宅院里面的二門,無緣走進大門,也就看不到二門。建筑不同于古董,它因體量龐大不能秘藏,因而能滿足公眾的審美需求。但垂花門藏在宅內(nèi)多數(shù)人看不到,實在是一種對美好事物的浪費。 |
|
來自: 含萬樓樓主 > 《建三合院&四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