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Scientific Reports》發表的一項研究稱,科學家在人體內發現了一種從前并不為人所知的器官——“間質(interstitium)”。 更令人驚訝的是,該論文指出,如果研究人員所發現的確實是器官的話,那么它將是所有的80個器官中最大的。 當然,盡管這個發現的確令人大吃一驚,但同樣遭受爭議。 這個新器官是一層薄薄的致密結締組織,遍及全身,襯于皮膚下面,夾在臟器粘膜之間,周圍被動脈、靜脈和肌肉間的筋膜包裹。看似堅實、致密,實際上卻是一個復雜的充滿流體的腔體網絡。它強韌而靈活,但卻細小到逃過了所有科學家的眼睛。 研究人員進一步解釋到,事實上,有了“間質(interstitium)”,那些被當做其他現象甚至被人們認為愚不可及的現代醫學奧秘都可以迎刃而解,比如,針灸療法的依據就可以追溯到間質。 研究團隊也認為,或許在日常生活中,間質就是身體的“減震器”,保護其他器官和肌肉免受傷害。此外,間質產生淋巴液,直接與淋巴系統相通,也就是說,其充滿液體的“通道(backroads)”使癌細胞得以從其產生的器官向外轉移,突破器官限制,快速擴散。 那么,為何之前的科學家一直都沒有發現這個“最大的器官”呢?其實,這個器官的發現是一個科研“鐵三角”的妙手偶得。 偶然的發現 圖丨Neil Theise Neil Theise是這個隱藏的器官的核心人物。在過去幾年里,他一直在進行多項醫學研究。對于身為猶太佛教徒的他來說,研究紛繁難懂的肝臟病理學和探討冥想的種種脈絡一樣,令人身心愉悅。 大約四年前的一天, Theise的好朋友、內窺鏡專家 David Carr-Locke 和 Petros Benias 將內窺鏡直接插入器官進行檢查。當時,Theise還是一名西奈山貝斯以色列醫院消化疾病科的肝臟病理學家。他們組成了一個小組,因為Carr-Locke對最新設備癡迷不已,Theise叫他“技術迷”。 圖丨David Carr-Locke 這個鐵三角的合作并不難理解。畢竟,他們的工作相輔相成。內科醫生Carr-Locke和Benias收集器官樣本,病理學家Theise對其進行分析。內窺鏡科醫師傾向于觀察表層組織,而病理學家則往往深入整個器官。 有一天,三個人正在使用一種新型內窺鏡,這種內窺鏡不僅能觀察載玻片上從手術或活檢中取出的死亡組織,也可以直接以微觀角度觀察活體組織。在進行活檢之前,Carr-Locke和Benias將從活體組織中采集到的樣本聚集在一起。通過一組叫做熒光素的綠色染料(注入體內后,可通過靜脈到達全身,有助于內窺鏡醫生清楚地看到顯微鏡下的差異),他們發現了一條導管,其深度小于十分之一毫米,也就是七張紙那么厚。 圖丨Petros Benias 在觀察這條連接肝腸的導管時,Carr-Locke和Benias看到了一種很像 “網狀模式”的情形:黑色的暗帶隔出了一個個空間,Theise稱之為“形狀奇特的明亮空間”。 “那是什么?”他們問Theise。 起初,他們三人一致認為,他們看到的是毛細血管。但Theise突然意識到, “如果他們真的是毛細血管的話,這些管道應該被熒光染料染亮,其之間的間隙也應該變暗。但事實則恰恰相反。” 也曾有內窺鏡學家對這種情況進行過報道,他們在其發表的論文中對這些管道進行了猜測。但對這個“鐵三角”來說,這些研究并沒有什么意義。Theise的目光從醫學領域轉移到了組織學領域。“這些文章都不涉及肝臟外的膽管圖片,這是因為,現在,那么誰還在乎膽管的解剖結構呢?”他說。 他們重新回到醫學基礎知識,聚精會神地研究真實的膽管顯微鏡圖片,并與染色圖片相對比,竭力想弄清楚,這些天外來客一般的管道到底是什么。他們還嘗試了能給膠原蛋白鈷染色的三色染料。染色圖像很正常,現代醫學并沒有對這些奇怪的亮色帶做出解釋。 組織結構的正常使得這個謎團越來越大。正常基線的出現說明并不是一種怪病。但這些“網狀”模式就是一次又一次地跳出來,似乎在嘲笑研究人員對它的存在一無所知。 Theise、Carr-Locke 和Benias 決定孤注一擲。他們需要盡快將組織從內窺鏡檢查層面轉移到顯微鏡分析層面。他們需要因治療腫瘤而切除胰腺及部分膽管的患者。如果要對這個活體組織使用內窺鏡檢查的話,那么其只能用在患者接受手術切除之前,這樣,他們就可以確定這種“網狀”模式是否存在,并且快速凍結組織以盡可能地保留這種結構。 “在患者動手術之前,我們征得他們的同意:在他們躺在手術臺上準備進行手術的時候,先對其進行內窺鏡檢查。”這樣,在觀察到膽管中的網狀結構以后,他們就能迅速獲得樣本。之后呢?“我們把這些樣本放在小金屬平臺上進行冷凍,使得其可以被切成薄片”,他解釋說。 “這會掀起一場人們關于癌癥、針灸、炎癥的認知革命。真叫人驚奇,簡直美妙到像在做夢。” 真的是新的器官嗎?曾遭可視化解剖標準法遺漏 這些切片為“鐵三角”證明了兩件事。首先,該研究只能通過內窺鏡醫師和肝病醫生的通力合作來完成。其次,也許更重要的是,他們可以確定自己的確發現了新的器官。 解剖課本對于“器官”的定義相當模糊。所謂器官要具有原發性組織(實質)和“散發性”組織(基質)兩部分。基質可以是神經、血管或其他結締組織。器官是有機體的必要組成部分,可碩大無朋也可微乎其微。只要細胞聚集在一起形成組織,這些組織就會自己整合為器官,而器官在機體中發揮特定作用,維持機體的生命。因此,大量組織和細胞集合就稱為“器官”。 Theise、Carr-Locke和Benias并不能確定如何來稱呼這個充滿膠原蛋白束和液體的空間。其中的液體似乎本身就富含淋巴液和血清中典型的蛋白質,但這個空間既不是淋巴管也不是血管(這意味著它既不是靜脈也不是動脈),那么它會是什么? 當時,他們發現,雖然醫學教科書的確談及過這個空間,但他們是第一個真正確定其存在的人。 他們正在研究的這個具有怪模怪樣的結構和標新立異的形狀的東西就是間質(interstitium)。教科書“細胞外液(不包含在細胞內的液體)”的內容曾對其有過含糊的描述。醫生將其定義為“致密結締組織”,但它根本不是致密的結締組織。事實上,它是充液式結構。只有當其被制成切片時,液體排出,膠原蛋白晶格崩潰,它們才會緊密結合在一起。 “鐵三角”認為,空間是間質,并正在努力證明這種說法。 雖然,迄今為止,他們只能在膽管中辨別出這種結構。但是Theise已經開始觀察每天從手術切除和組織、腫瘤的活檢中收集到的病理切片。這些來自身體其他部位的組織和腫瘤的切片與膽管致密結締組織層具有相同的外觀。之后,他在胃腸和食管標本中也看到了這個結構,然后,在肌肉周圍脂肪中的筋膜里這個結構再次出現,再然后在靜脈和動脈周圍,在皮膚里,Theise都注意到了它的身影。 它似乎無處不在。通過這些已找到的部分,Theise計算得出,從體積上講,間質是身體內最大的器官。它包裹著包括皮膚在內的每個器官,甚至比皮膚還大。盡管只有通過顯微鏡,人們才能一睹間質的芳蹤,但事實上,它含有人20%的體液(約10升),是真正的碩大無朋:它是腦脊液的20倍,心血管系統(心臟,靜脈,動脈和毛細血管)的體積大約僅占其體積的三分之一。 而Theise 曾經思考到這樣一個問題:不斷收縮的器官,如胃腸道、心臟等,為什么如此靈活,可以處理日常壓力,并繼續按照預期,自動而有規律地進行收縮呢? 這個問題讓Theise意識到,“間質是一個減震器”。這些細胞在器官的周圍形成了一層具有保護性的彈性墻,為其他器官增壓,否則,這些器官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破裂。多虧了間質的存在,這些器官才能繼續工作。 這并不是一個還有人能在主要生物發現領域大有作為的時代。Theise的反對者這樣認為。那些人對他的工作充滿不信任,暗示他不過是無中生有,所謂“新的器官就在我們皮膚下面”的說法簡直荒謬可笑。所有可能的器官都已經被發現了,怎么可能有器官到2018年還不為人知呢? 下一步,Theise、Carr-Locke和Benias將會走向何處呢?他們努力根據期刊反饋進行補充研究,并期待研究能向間質中尚未被探索的部分推進。Theise表示,在Scientific Reports發表前,他們曾將論文提交給8個不同的期刊(其中一個發送反饋意見,稱新的器官“對普通讀者不感興趣”)。 “出現了新器官?”他說,“雖然曾不為人知,但其實它一直都在那里。”
|
|
來自: 掃地僧一一 > 《208、醫學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