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節 消食和胃法 [概述) 消食和胃法,是根據。結者散之。,。堅者削之。,。通 可去滯。的原則立法。食滯的形成,均與脾胃相關,若脾失健運, 胃失通降,或飲食不節,傷及脾胃,皆可發生傷食之證或變生痞 滿、下痢、泄瀉等疾病。由于食滯的形成,每多郁而生熱,也可 滯氣而生痰生濕。故本法常選用山楂、神曲、谷芽,砂仁、半夏、 陳皮、枳殼、茯苓、萊菔子、連翹等組成方劑。以治療食積停滯, 脘腹痞脹、噯腐吞酸、厭食嘔吐、腹痛腹瀉等證。 (常用方劑] 保和丸(《丹溪心法》) 本方由神曲、茯苓各12克,山楂、法半夏、陳皮,連翹、炒 萊菔子各9克組成。功能消食和胃,清熱利濕。主治飲食停滯諸 證. 、 食傷脾胃,郁而生熱,又可氣滯生痰、生濕。故保和丸集消 食、清郁熱、化痰濕之藥于一方之中,以山楂、神曲、萊菔子消 食除脹,半夏、陳皮、茯苓化痰除濕,連翹清熱。這種配伍形式 體現了消積和胃,清熱利濕之特點。 本方為消導積滯之輕劑,以其性平和,故以。保和丸。名之。 對于積滯重證,面黃肌瘦,腹脹煩躁,食欲不振,二便不調等證, 可用經驗方消積健脾湯.(茯苓、神曲、胡連、炒雞內金,陳皮、 莪術,桃仁、三棱、使君子、蘆薈、大黃、木香)。本方具有消積 痞,除腹脹,開胃殺蟲之功。對于飲食傷脾日久,面黃肌瘦脘痞 腹脹,煩躁,飲食不振,大便不調,小便不利之證頗效。 (主治病證] l.食積胃痛 食積胃痛,胃脘脹滿.甚則疼痛,噯腐吞酸,惡心厭食,或 吐出不消化食物,吐后痛減,或大便不爽,舌苔厚膩,脈滑或弦 滑。治當消食和胃。保和丸加減。藥如陳皮,半夏、神曲、茯苓、 連翹、炒萊菔子,檳榔等。若胃脘脹痛甚加枳實、砂仁以理氣消 脹止痛,若因寒食停滯,郁而化熱,疼痛較急,兼苔黃便秘者, 可合小承氣湯。曾治一人因飽餐食后疼痛而脹,嘔吐腹泄,嘔吐 物酸臭,舌質淡紅,苔白而膩,脈滑有力。證屬食滯傷胃之候。 以消食和胃。藥用.山楂30克,連翹工2克,竹茹、陳皮、姜制半 夏、檳榔,木香各6克(后下),炒萊菔子、炒麥芽各24克,枳實 工。克。連服2劑,吐瀉皆消,腹不脹痛,但飲食少思,此胃氣未復 之故,以香砂養胃丸6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調理一周,諸 癥悉平。 2.小兒傷食 . 小兒傷食,是指小兒乳食不節,停聚不化,氣滯不行所致的 一種消化功能紊亂的綜合征。臨床有虛實之分。實者,傷食致脾 虛也,虛者,因脾虛致食停也。無論因實因虛,皆脾胃運化失司, 以致水谷不化,停滯中焦而發病。 小兒傷食的治療,實者宜消,以消為補,積去則正安,脾胃 功能恢復,故以消食導滯,和胃運脾為法,保和丸加減之。兼嘔 吐者,加生姜,腹泄去萊菔子,加豬苓,澤瀉、炮姜,偏熱者加 青蒿、胡黃連,腹脹甚,加厚樸或厚樸花,腑實便秘者合小承氣 湯,乳食積久,形成堅積難化者,又宜加三棱、莪術。或用消積 健脾湯化裁。虛者宜補,以補為消,和胃導滯。方如人參啟脾丸 (人參、白術,茯苓、陳皮,山藥、扁豆、木香、神曲、谷芽、 炙甘草)加減。若寒泄甚加炮姜,兼寒嘔加半夏、丁香,生姜, 去甘草。 3.食積嘔吐 小兒積滯嘔吐乃由食停中脘,腑氣不暢,宿食不化,致胃氣 上逆而成。其證脘腹脹滿,惡心嘔吐,吐出酸臭,噯腐吞酸,惡 聞食臭,夜臥不安。舌苔白膩,脈沉滑,指紋沉滯。治宜消食和 胃,降逆止嘔。保和丸加減。面白舌淡而偏寒者,加干姜、丁香, 去連翹,以溫胃降逆止嘔。舌紅偏熱者加黃連、竹茹,以清熱止 嘔。大便秘結,腑氣不適者,合小承氣湯以通腑瀉熱。乳食積久, 成堅積難化者用消積健脾湯化裁。 4.食積泄瀉 食積泄瀉,是嬰兒常見證候之一,小兒脾氣未充,若因飲食 不節.喂養不當,寒溫失調,易損傷脾胃。胃傷則不能納,不能 消磨水谷,脾傷則失其運化,清濁不分,并走大腸,泄瀉發生。 其證脘腹脹痛,痛則欲瀉,瀉后痛減,瀉下之物如蛋花,或如 豆腐渣,氣味酸臭,伴不思飲食,精神困倦,手心發熱,或入夜 尤甚,面色青黃,苔白或厚膩,脈滑實,指紋沉滯。治宜消食導 滯,和胃滲濕。保和丸去半夏、萊菔子、連翹,加蒼術,豬苓、 澤瀉、厚樸、炒苡仁、焦白術、炙甘草等。兼脘腹脹滿加木香、 厚樸花,去甘草、白術,瀉下清稀,面白唇淡,加炮姜,大便粘 液而偏熱者加黃連,木香,寒吐者加藿香、生姜。 5.小兒疳積 小兒疳積,又名疳證,即現代醫學所稱之營養不良。蓋疳者, 干意也。干且消瘦,氣血虛弱,生長發育遲緩。其發生原因多因 喂養不當,或其他疾病,如吐瀉、下痢、結核、寄生蟲感染等影 響,導致脾胃功能障礙,發生疳證。上述諸因素中,尤以飲食不 當,食停中焦,積滯成疳者較為常見。因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 充,脾常不足。若恣啖肥甘生冷,或零食偏嗜,致脾胃損傷,積 滯內停,脾失健運,吸收障礙,遂致成疳。前人所謂。積為疳之 母。,“無積不成疳”,正此之謂。 本病的治療,臨床常以脾胃虛弱,脾虛積滯,氣血虛衰三型 進行辨證論治.然總的原則是調脾和胃,消積導滯,去除病因, 注意兼證。脾胃虛弱者,宜健脾益氣,用參苓白術散,五味異功 散之輩。脾虛積滯者,宜消食和胃,佐以益氣,保和丸加減之。 氣血虛衰者,宜氣血雙補,健脾益胃。萬氏肥兒丸加減。 本病雖以脾疳為主,然在病變過程中,由于脾胃不足,化源 不繼,往往又可影響它臟,而出現各種兼病。臨床常見的是肝疳、 肺疳、心疳、腎疳,以及脾虛生濕,土不制水,兼見浮腫的疳腫 脹。因此,在治療中除不忘補脾、消積、和胃、益氣外,還需辨 治各種兼證之候,才能收到較好療效。 [臨證心得] 消食和胃法,是治療飲食停滯的常用方法。食 滯中焦,實多虛少,客者除之,故用消食和胃法,頗能奏效,保 和丸則是甚常選之方。然在具體應用時,可按其癥狀的不同而靈 活改變劑量或加減藥味。如食積噯腐吞酸,而脘悶脹較甚者,可 重用炒萊菔子。萊菔子消脹之功較甚,不僅食積引起的腹脹能消, 其他一切因氣滯所脹者,用之皆效。因其消散力較強,前人謂其 有。沖墻倒壁之功”,故虛者又當慎用。若食積發熱者,可重用連 翹,或加川連3—5克,胡黃連3—6克,或柴胡6—9克,白薇6—9 克以退虛熱。 食積積滯日久,或脾胃素虛,以致本虛標實之證,雖有腹脹、 痞滿等積滯內停現象,但用藥處方應有所不同,應補脾與消積導 滯同用,若只消積導滯,不慮其本,則積滯去,亦會有再積之虞。 再者,已虛之本,不受攻伐,單行消導,勢必更伐中氣。反之, 若只顧其本,不消積滯,則已停之積又不能速去,于脾胃不利。 故惟消補并行,于證始合,方是中的。如枳術丸枳實與白術配伍, 健脾丸的參、苓、術、草、山藥、砂仁與神曲、山楂,麥芽同配, 都體現了消補兼施的配伍形式。至于消積與補脾兩組藥物中孰輕 孰重、應根據病情不同而異。大抵虛多實少者,以補脾為主,消 食為輔,實多虛少者,以消食為主,以補脾為輔。總之,依據患 者證候,體質、年齡、病程等各方面靈活組方用藥。 ’ 消導積滯的成方,除本法所介紹的保和丸、消積健脾湯外, 山楂丸也是一個常用的方劑。山楂丸又名焦三仙,乃由焦山楂、 焦神曲、焦麥芽三味組成。常用于小兒傷食積滯效好。消導藥中 各有專長。如山楂、雞內金捎肉積效好,神曲、麥芽消米谷之積, 則療效頗著。民間還有一些土方法,如因米棕所傷,可用粽子一 角燒炭煎服,肉食所傷,用豬骨一塊燒炭煎服,或以山楂果嚼食 等,均有一定療效。筆者常以袖子白皮煎水內服,對肉積腹瀉之 癥,療效亦佳。 |
|
來自: 學中醫書館 > 《173.對癥辯證選名方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