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太平公主①山莊 【唐】·韓愈
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⑤不屬人。
【注釋】 【譯文】 太平公主當(dāng)年想占盡春色,把自己山莊的亭臺樓閣筑得高過城闉。 要想知道山莊前面的花木還有多少,一直延伸到終南山也不屬于他人。 【創(chuàng)作背景】 該詩寫于唐憲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春,韓愈三為博士時。作者所游太平公主山莊的故址,他通過寫太平公主大肆修建亭臺樓閣,以此來譏諷她的奢華和貪欲,便作下該首詩 。 【賞析】 第一句“公主當(dāng)年欲占春”是寫“公主當(dāng)年”的事。這是指公主憑借其權(quán)勢,圍地為莊,要想獨自占有長安近郊的山色春光的事情。公主早已不在,人去事非,這當(dāng)然是詩人游其故地而追懷過去的事情,所以詩人用了“當(dāng)年”,詩一開頭就點出此事已經(jīng)過去,言外之意對現(xiàn)在仍有現(xiàn)實意義,即借古諷今之意。“公主”是指太平公主,武則天的女兒,否則,既使有這個野心想“欲占春”也沒有這個膽,也只有武則天的女兒才會有如此野心和斗膽,太平公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封建統(tǒng)治階級中最具野心勃勃的女性。“欲占”則更是精妙絕倫、警辟含深奇崛之語,錢可以占,地可以占,甚至人也可以占,可春天卻不能占。春光能占的話,就是癡人說夢話了。這里本來是指太平公主大興土木。建山莊別墅。可詩人不正面說建別墅山莊,卻偏說“欲占春”,寫得何等意味深長,連春天春光都可以占,反過來說還有什么不能占,“欲占春”三個字一出,太平公主,何止一個太平公主人,簡直就是整個統(tǒng)治階級的驕橫貪婪的嘴臉,欲壑難填的本性就被揭露得血淋淋,真是“欲占春”三字見血,酣暢痛快。 第二句“故將臺榭壓城闉”仍然是寫“當(dāng)年”事,仍然是詩人游覽故地發(fā)生的故事。在綿延數(shù)十里的長安城附近山莊別墅中,建的亭臺樓閣要比帝都長安的城墻還要高,其野心是很大的。這樣大興土木,這樣奢侈,這樣野心,這樣貪婪,這樣放肆,詩人只用了兩個字“壓”和“故”,“壓”是超過。不言而喻是用公主建的“臺榭”超過帝都長安城。言外之意,不僅是亭臺樓閣規(guī)模大得驚人,而且也指出太平公主勢力之大乃炙手可熱。一個“壓”字寫出多少要說而說不盡的含義,只在一字中,盡顯詩人功底之風(fēng)流。“故”是有意,當(dāng)然是要建造的亭臺樓閣在長安豪華無雙了,言外之意,是公主為所欲為、不可一世至極。 第三四句“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屬人”繼續(xù)描寫莊園別墅規(guī)模之大,綿延數(shù)十里,直到終南山,山莊之廣袤一眼望不到邊,無涯無際,林木繁茂,綠海茫茫。前句不疑故問,后句以“不屬人”給以回答。詩人剛剛把他的心扉向讀者打開一條縫隙,透露出一點點內(nèi)心深處的想法:當(dāng)年人間多有不平事,有錢有勢者什么都可霸占——人家的田地、人家的妻女,甚而連春天也想霸占,卻又立即由遐想回到了現(xiàn)實:現(xiàn)在是詩人“游”山莊,山莊自然少不了花草樹木,又正值山花爛漫的春天,詩人就脫口而出:“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屬人”前句故設(shè)疑問,并不正面回答,轉(zhuǎn)而融情人景,給讀者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后句寫出了“直到南山不屬人”,偌大的林海,廣袤無際。景色是翠綠動人的,但感情卻是沉重的。眼前的廣袤山莊,正好象征著太平公主生前煊赫的聲勢。“勢入浮云亦是崩”,倒臺之迅速與太平公主當(dāng)時不可一世的聲勢,恰恰形成極富于諷刺性的鮮明對照。詩人將無比豐富的歷史內(nèi)容熔鑄在這簡短的“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屬人”十四個字里。這兩句與前兩句似斷而實連,詩意從山莊猶在,就在“前面”,但這偌大山莊不知道屬于誰。詩人沒有說,也沒有必要說,太平公主早已不復(fù)存在,過去“不屬人”,現(xiàn)在事過境遷,當(dāng)然山莊不能為公主獨占,公主又何能“欲占春”。詩人用第三句的“花”字與第一句“春”字巧妙的連承,使詩翻出了新意:太平公主的形象在后人的心目中再次復(fù)現(xiàn):一個野心勃勃、驕橫貪婪、欲壑難填的有史以來又一女性。后兩句表面看來似乎是對詩人所游的山莊之大的驚嘆夸耀,骨子里卻是深寓貶意、譴意。從游山莊到現(xiàn)在,從詩人自己寫到游“山莊”之花木叢林,實際上卻有形愈松而意愈緊的效果,在輕淺疏淡的筆墨中顯示出了厚重的力量,欲不諷刺而不能,不譴責(zé)而不能的境界。全詩寫景敘事抒懷,筆力騫舉而又亦莊亦諧,余味無窮。 贈賈島 【唐】·韓愈 孟郊死葬北邙山,從此風(fēng)云得暫閑。 天恐文章渾斷絕,更生賈島著人間。
【注釋】 【譯文】 孟郊死后埋葬在北邙山下日月風(fēng)云頓時覺得沒有生活的意義上天惟恐文章沒有人繼續(xù)寫下去了,于是又生出一個叫賈島的詩人在人間孟賈齊名,郊寒島瘦,堪稱詩壇佳話。 【賞析】 詩人的文化使命感 本詩通過類比方法,說明賈島與能在文壇翻云覆雨的孟郊一樣,都是寫詩文的高人名家。韓愈與孟郊、賈島是好友,也是師徒,他們形成了一派,名為“韓孟詩派”,寫的詩多少有點奇奇怪怪,用比較驚人的筆調(diào)重新塑造大自然的山山水水,例如孟郊寫的“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很夸張,一座山居然把天地堵塞了,日月都從石頭上升起。這種寫法很有才氣,也很有想象力,對后世影響很大。在孟郊死后,韓愈比較傷心,開玩笑說,自從孟郊死了,大自然的山水和風(fēng)云總算能偷點閑了,不會被詩人的妙筆所驅(qū)策。但是,老天爺不會因為孟郊的死而讓大唐的詩歌停頓下來,所以經(jīng)過選擇,又派來一個叫賈島的詩人,繼續(xù)孟郊的使命,繼續(xù)驅(qū)策大自然的山水風(fēng)云,寫出優(yōu)美的詩篇。 這是韓愈贈給賈島的詩,實際上是鼓勵賈島,要有文化上文學(xué)上的使命感,繼續(xù)發(fā)揚宏大大唐的詩歌事業(yè)。當(dāng)然,賈島也沒有辜負(fù)韓愈的期望,也成為了一名杰出的詩人。所以說,人要想杰出,必須有使命感。 勸學(xué)詩 【唐】·韓愈 讀書患不多, 思義患不明。 患足已不學(xué), 既學(xué)患不行。 【譯文】 讀書怕讀得不多,思考道理怕不明白。怕自以為足夠了不再學(xué),既然學(xué)了又怕不實行。 【賞析】 韓愈的《勸學(xué)詩》:“讀書患不多,思義患不明。患足己不學(xué),既學(xué)患不行。”短短二十個字,講了很多讀書的道理。書要多讀,還要多思,要真正明白書中的道理,讀書不能滿足,要學(xué)以致用,要重實踐.。讀書怕讀的不多,思考道理怕不明白,怕自以為足夠了不再學(xué),既然學(xué)了又怕不繼續(xù)。 古代的“勸學(xué)詩”,按其內(nèi)容大體可以分為六類: 一、立志 少小多才學(xué),平生志氣高。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神童詩》)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dāng)自強。(《神童詩》) 讀律看書四十年,烏紗頭上有青天。男兒欲畫凌煙閣,第一功名不愛錢。(明 楊繼盛《言志詩》) 二、勤學(xué)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fā)不知勤學(xué)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唐 顏真卿《勸學(xué)詩》) 力學(xué)如力耕,勤惰爾自知。但使書種多,會有歲稔時。(宋 劉過《書院》) 三、惜時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常恐秋節(jié)至,焜黃華葉衰。百川東到海,何時復(fù)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長歌行》) 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dāng)勉勵,歲月不待人。(晉 陶淵明《雜詩》) 昨日兮昨日,昨日何其好!昨日過去了,今日徒煩惱。世人但知悔昨日,不覺今日又過了。水去汩汩流,花落日日少。萬事立業(yè)在今日,莫待明朝悔今朝。(佚名《昨日歌》) 今日復(fù)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為,此事何時了?人生百年幾今日,今日不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為君聊賦今日詩,努力請從今日始。(明 文嘉《今日歌》) 明日復(fù)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朝看東流水,暮看日西墜。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明 文嘉《明日歌》) 四、方法 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未曉不妨權(quán)放過,切身須要急思量。(宋 陸九淵《讀書》) 讀書患不多,思義患不明。患足己不學(xué),既學(xué)患不行。(唐 韓愈《勸學(xué)詩》) 五、體會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月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宋 朱熹《觀書有感》) 昨夜江邊春水生,蒙沖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宋 朱熹《觀書有感》) 六、樂趣 木落水盡千崖枯,迥然吾亦見真吾。坐對韋編燈動壁,高歌夜半雪壓廬。地爐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稱讀書者。讀書之樂何處尋?數(shù)點梅花天地心。(元 翁森《四時讀書樂》冬) 春讀書,興味長,磨其硯,筆花香。讀書求學(xué)不宜懶,天地日月比人忙。燕語鶯歌希領(lǐng)悟,桃紅李白寫文章。 自袁州還京行次安陸,先寄隨州周員外⑦ 【唐】·韓愈
行行指漢東①,暫喜笑言同。雨雪離江上,蒹葭出夢②中。 面猶含瘴色③,眼已見華風(fēng)④。歲暮難相值⑤,酣歌⑥未可終。 【翻譯】 接到皇帝召我回京的詔命,我便急匆匆趕著回長安,這不,數(shù)日間便已經(jīng)快到漢水東邊的隨州了。心情特別高興啊,聽?wèi)T了南方蠻荒之地的少數(shù)民族語言,終于可以聽到久違的中原聲音,渡過長江的時候,正值雨雪交加,云夢澤邊,蒹葭蒼蒼,白茫茫一片,與雨雪融為一體,雖然我因久在南方瘴疬之地染病添置留安陸,我卻很歡喜,這里畢竟到了中原呀,寒冬即將過去,多么希望馬上與你重逢啊,咱們載歌載舞,鬧他個天昏地暗,別讓快樂的歌聲停下來呀。
【注釋】 【賞析】 作者在這首詩中著力勾畫兩種心情:一是與周君巢的親密無間有友情;一種是結(jié)束貶謫生活、重新回到長安的喜悅歡快的心情。前四句重點在描寫自己回歸長安的過程和心情。“行行指漢東”,“行行”就是風(fēng)雨兼程、一路輕騎快馬趕路的意思,充分流露作者急切回歸的心情。“雨雪離江上,蒹葭出夢中”,勾勒索出一幅風(fēng)雨兼程的的回歸圖,與李白“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有異曲同工之妙。后四句著重寫與周君巢的友情。層次分明,親昵之狀如在眼前。 別盈上人 【唐】·韓愈 祝融峰下一回首③,即是此生長別離。
【注釋】 【賞析】 該詩是韓愈從潮州北還時,在南岳衡山小游后辭別“盈上人”所作。 “山僧愛山無出期”,古代僧制雖嚴(yán),但名僧?dāng)y錫云游,也是當(dāng)然之事。愛山者入山,愛水者近水。或住寺廟,或歇庵棚,皆隨自己的所好。如慧遠(yuǎn)終生不下廬山,船子和尚終生不離華亭。 “俗士牽俗來何時”愛山愛水,顯然并非出家人的專利。孔子就說過“仁者愛山,智者愛水”這樣的話。不過,相對于出世的僧人而言,在塵世之人的確是以“俗人”相稱的,正所謂“僧俗”有別。俗人之所以是俗人,就是牽掛著紅塵之事放不下、斷不了。但也不知是怎么的,興致一來,隨緣而起,也就入山來游了。 “祝融峰下一回首,即是此生長別離。”既然是“山僧愛山無出期”,“盈上人”自然以后不會到長安來看望韓愈。韓愈回到長安后,公務(wù)在身,也不可能千里迢迢趕到衡山去看望“盈上人”。再者彼此年歲已漸老,來日無多。盡管南岳一會極為投機,依依不舍,但此次一別,很可能就是永別了。因古代交通工具等原因,交通不便,難得有古人生離死別之苦。 【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xué)家、哲學(xué)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dǎo)者,主張學(xué)習(xí)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dá)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tǒng)”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