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秋,在遼寧海城縣大屯的古墓群中,發現了一柄形式奇異的青銅短劍。這柄劍劍身很短,圓脊起棱,兩葉刃部中間凹曲,劍柄部裝有一個較重金屬礦石制成的細腰形枕狀物。當時由于資料有限,專家們對這種劍的時代還無法斷定。1955年冬,在遼陽亮甲山出土的一座單人葬土坑墓中又發現一柄這種短劍。日本學者并把這種劍稱為“遼寧式銅劍”,我國學者則稱之為“雙側曲刃短劍”、“丁字形青銅短劍”或“短莖式曲刃短劍”。 1966年南洞溝出土的曲刃劍 1958年十二臺子營出土的人面銅牌飾 而匕首式曲刃劍,戰國晚期,共兩種: 1.對頭雙烏首曲刃劍,長44.5cm,柄首鑄飾雙鳥,鳥喙相銜,莖部形狀似是模仿自戰國時期盛行的T形銅柄之柄筒; 2.觸角式柄曲刃劍,長47cm。 早期曲刃劍的曲刃、節尖、脊突這些特征非常明顯。 同時金柄曲刃劍則是是東北地區曲刃劍中的極品劍。 另外曲刃劍以十二臺營子文化的最有原創性,與周邊文化交流中產生了不少混合類型。夏家店上層文化中發現的曲刃劍是劍身與劍柄連鑄,有劍格,劍首為立獸,明顯帶有草原文化風格。 圖為夏家店上層文化曲刃劍,劍柄缺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