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細胞病毒(cytomegalovirus, CMV)在人群中感染率極高,嬰幼兒期達 60%~80%,孕婦更高達 95%[1]。巨細胞病毒并不可怕,對免疫功能正常個體并不具有明顯致病性,絕大多數表現為無癥狀性感染。但對免疫低下人群,包括發育性免疫缺陷的胎兒和新生兒,小嬰兒等致病意義較大。 1. 首先看 1 個病例 患兒男,2 月,主因「嘔吐半天」入院。 入院后檢查提示肝功能異常,支氣管肺炎,病原提示巨細胞病毒感染(附圖)。 患兒病程中曾伴有腹瀉,喘息,對癥治療后癥狀消失,停藥出院,1 月后復診,肝功能正常,IgM 抗體轉陰,IgG 抗體滴度下降(附圖),提示圍生期 CMV 感染可能性大。 最終診斷:巨細胞病毒肝炎,支氣管肺炎,腹瀉病,中度脫水。目前一般情況好,囑患者繼續 3 月后復診。 2. 什么是巨細胞病毒? 巨細胞病毒屬皰疹病毒科,內有雙股 DNA,又叫人類皰疹病毒 5 型 [3],幾乎存在于人體各種器官和組織,可經尿液、唾液、血液、痰液、乳汁、宮頸分泌物和大便等排出 [2]; 對外界抵抗力弱,紫外線 5 分鐘,56℃ 加熱 30 分鐘,或 37℃ 加熱 1 小時均可滅活,4℃ 存活 1 天 [3]。 3. HCMV 感染的的臨床分類是? (1)根據感染來源分類
注意:無論有無癥狀,原發感染尤其是先天感染者可持續經唾液、尿液等體液排病毒數年之久,再發感染者亦可間歇排病毒較長時間。 (2)根據原發感染時間分類
(3)根據臨床征象分類
4. 新生兒/嬰兒感染 CMV 的診斷依據是?
5. CMV 感染的臨床表現是? 通常認為年齡越小,抵抗力越低,則其臨床表現越重。 (1)孕期原發感染 胎兒先天性感染的發生率為 30%~50%,可引起流產、死胎死產、早產、宮內發育遲緩、小于胎齡等 [6]。 原發感染孕婦隨孕齡增長,胎兒先天性感染發生的可能性增加,但孕中晚期感染后致畸風險明顯降低。 (2)母親為再發感染 僅有 0.5%~3% 的胎兒發生先天性感染,其中 85%~90% 為無癥狀感染,約 10%~15% 新生兒出現后遺癥,多為聽力受損。 (3)癥狀性先天性感染 [1] 黃疸 (直接膽紅素升高為主) 和肝脾大最常見。可有血小板減少性瘀斑,中樞神經系統受累如頭小畸形、腦室擴大伴周邊鈣化灶、感音神經性耳聾、神經肌肉異常、驚厥和視網膜脈絡膜炎。外周血異形淋巴細胞增加,腹股溝斜疝等。 (4)嬰幼兒期原發感染
(5)年長兒期原發感染 單核細胞增多癥樣綜合征 (類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不規則發熱、不適、肌痛等,全身淋巴結腫大較少見,滲出性咽炎極少,多在病程后期 (發熱 1~2 周后) 出現典型血象改變 (白細胞總數達 10×109~20×109/L,淋巴細胞>50%,異淋>5%);90% 以上血清肝酶輕度增高,僅約 25% 有肝脾大,黃疸極少見。 注意:因為原發性感染孕母對胎兒影響極大,因此需要鑒別孕母的原發與繼發感染,根據 CMV IgG 和 IgM 抗體檢查結果,可進行初步診斷。 6. 用藥指征是什么? 有 CMV 感染的證據但并非均需要處理,抗病毒治療對免疫抑制者有益;免疫正常個體的無癥狀感染或輕癥疾病無需抗病毒治療,主要應用指征包括:
7. 治療方案是什么? (1)更昔洛韋 通過抑制病毒的 DNA 聚合酶發揮作用,需靜脈給藥:
注意:用藥期間應監測血常規和肝、腎功能,若肝功能明顯惡化、血小板和粒細胞下降 ≤ 25 × 109/L 和 0.5×109/L 或至用藥前水平的 50% 應停藥。粒細胞減少重者可給予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若需再次治療,仍可使用原劑量或減量,或聯合應用集落刺激因子以減輕骨髓毒性 [4]。 (2)纈更昔洛韋 為更昔洛韋的纈氨酸酯,口服后在腸壁和肝臟代謝為活化型更昔洛韋。 (3)膦甲酸 通過抑制病毒的 DNA 聚合酶發揮作用, 需靜脈用藥,兒童一般作為替代用藥,特別是單用更昔洛韋仍出現疾病進展時,可單用或與更昔洛韋聯用。 本文作者: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兒科 劉沖 |
|
來自: 橙子橘a556nj3d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