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長的中國古代歷史上涌現了很多賢能官吏,但是,能做到像唐朝宰相婁師德那樣低調的官員實在不多。
1、婁宰相與同僚相處寬容低調
《大唐新語》記載:“上元初,吐蕃強盛,詔募猛士以討之,(婁)師德以監察御史應募。”——可見,文臣出身的婁師德不是貪生怕死之輩,而是忠勇之士。
《資治通鑒》卷二百五記載,公元693年,婁師德當了宰相,有一次,約好同另一個宰相李昭德去上朝。婁師德體胖,行動自然遲緩,李昭德在約定的地點左等右等,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見到姍姍而來的黑胖宰相,氣得罵了句:“鄉巴佬!”婁宰相笑呵呵地回答:“師德不是鄉巴佬,誰還能稱之為鄉巴佬呢!”絲毫不介意。
后來,狄仁杰也擔任了宰相,與婁師德同處宰臣之列,看到婁師德一副老實無用的樣子,打心眼兒里瞧不起他,而且,狄仁杰仗著武則天的信任,還想把他排擠到京城之外去。狄仁杰的心思瞞不住聰明的武則天,一天,她問狄仁杰:“你認為婁師德賢良嗎?”狄仁杰回答:“他作為將軍的話,還稱得上嚴謹守紀律,作為宰相,賢良與否,為臣看不出來。”武則天又問:“你覺得婁師德有沒有識人的本領?”狄仁杰再回答:“我曾經與他同事過,沒聽說過他有識人的本領。”——這時,武則天笑著說:“我之所以提拔你當宰相,實話告訴你就是因為婁師德的推薦,現在來看,他也算是有識人的能力啦!”狄仁杰沒想到對于推薦自己的恩人,自己非但沒察覺,還在極力排擠他,一時之間,面紅耳赤,“仁杰大慚而退”。過后,狄仁杰感慨萬千:“婁公盛德,我為其所容,莫窺其際也。”意識是說,婁恩公的品德高尚盛大,胸懷極其容忍寬廣,自己甘心誠服。
可貴的是,婁師德知道狄仁杰排擠自己,卻一點也不后悔怨恨,“師德知之而不憾。”——婁宰相的肚子著實能撐船!因為他知道狄仁杰的才能會造福國家和百姓,自己受點委屈,算什么呢?
2、婁師德交代弟弟做官要“唾面自干”
《大唐新語》還記載一件事:婁師德的弟弟因資歷積累而升遷為代州都督,上任之前來同宰相哥哥告辭,關起門來,宰相同弟弟談心:“哥哥我沒有什么大才,卻當了宰相,今天賢弟你又榮升地方長官,咱弟兄倆受到的恩眷和福祿實在是太多了,必然會招致別人的嫉妒。你看,這以后怎么做才能不被別人嫉恨而保全自己呢?”
弟弟略加思考后,很認真地回答:“從今天起,即使有人唾口水在我的臉上,我都不會反駁,只管自己擦掉,絕不惹麻煩讓哥哥擔憂!”哥哥看著弟弟,語重心長地說:“這正是我擔心之處啊!——這個唾口水在你臉上的人,是因為心有怒火,你當著他的面擦去口水,正是拂逆了他的怒意,他會怒火更高。讓唾液留在臉上,你不去擦它,它會慢慢地自然晾干。當著唾你口水的人的面,你擦掉口水,哪里有笑著承受嫉妒者唾來的口水更好呢?!”弟弟聽了后,愣了愣,然后,恭恭敬敬地跟宰相哥哥說:“謹受教!”——這就是“唾面自干”成語的出處。——很多史料都提到婁師德為人寬厚,“(婁)師德與人不競,皆此類也。”
3、心態寬和,婁師德“獨能以功名終”
公元696年春天,武則天以宰相婁師德“為肅邊道行軍副總管,擊吐蕃”。這次與吐蕃作戰,“唐兵大敗”,雖然婁師德不是第一責任人,但是他也被貶到一個小地方掛了閑職,“師德貶原州員外司馬”。如果是一般的官員,遭此打擊,心中肯定不開心,但是,婁師德看到自己的貶官文件后,只說了兩句話,一句是“官爵盡無邪!”,另一句是“也好也好!”(亦善,亦善),此外,再也不說什么,也不放在心上,該做什么還做什么。一年以后,公元697年五月,“又以婁師德為清邊道副大總管……將兵二十萬擊契丹”,可見,精明能干的女皇武則天對婁師德的為人與能力是非常認可的。
一個對自己和家人要求嚴格,對別人卻極其寬容忍讓,對工作的安排毫無怨言的封建時代官員,其能力到底如何?實際情況是,婁師德深得朝廷信任,在邊疆擔任屯守戍邊重任前后有四十多年,工作上“恭勤不怠”,有思想有擔當,他治理的河西、隴右地區“民夷安之”——各個民族和平友善相處,可以說,婁師德是當時堪稱“德能勤績”都相當突出的賢良將相、國家柱石。
尤其是,他以身作則所養成的謙遜低調的家風使得自己和他的家族,“當危亂之朝,屠滅者接踵”,很多高官都相繼落馬,只有婁師德長期擔任將相高官,“而師德以功名始終,識者多之。”這看來不是沒有原因的,婁師德和他的“唾面自干”一起留名青史。婁師德活到69歲,“人生七十古來稀”,這在古代算是高壽了。——也順便交代一下,那個曾經罵婁師德為“田舍翁”的李昭德,他在擔任宰相期間,為官倒也清正,但因恃寵專權,引起朝臣不滿,公元697年被人誣告,斬首棄市。
一切最終蓋棺論定,正史評價婁師德的為人:“(婁)師德寬厚清慎,犯而不校。”(《資治通鑒》)不僅要低調,還要“低到塵埃里”;不僅要謙遜,還要謙遜得毫無痕跡。——這無論是屬于智慧,還是技巧,總之,婁宰相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政壇變局中,綠樹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