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因最早發(fā)現(xiàn)于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遺址 而 得 名。典型仰韶文化包含著一脈相承的半坡類型、廟底溝類型及西王村類型三個(gè)發(fā)展階段[1]。其 分布 以 渭、汾、洛諸黃河支流匯集的中原地區(qū)為中心。目 前 學(xué) 界 對 此 仍 無 系 統(tǒng) 的 梳 理,本文旨在運(yùn)用考古學(xué) 區(qū) 系 類 型 的 理 論 和 方 法,在全面扒疏整理現(xiàn)有玉器 考 古 材 料 基 礎(chǔ) 上,對 黃 河 中 游 典 型 仰 韶 文 化 玉 器發(fā) 展 情 況 進(jìn) 行 一 次 系 統(tǒng) 地 考 察。 一、半坡類型玉器 半坡類型遺存集中發(fā)現(xiàn)在渭河中下游地區(qū)及漢水流 域。目 前,有4個(gè) 地 點(diǎn) 發(fā) 現(xiàn) 玉 器,有 明 確 地 層 關(guān)系的 計(jì) 約119件,包 括 寶 雞 北 首 嶺[2]、臨 潼 姜 寨[3-5]、南 鄭 龍 崗 寺[6]及 西 鄉(xiāng) 何 家 灣 遺 址[7]。 距 今 約6800~7100年,寶 雞 北 首 嶺 遺 址 下 層遺 存 內(nèi) 發(fā) 現(xiàn) 半 坡 類 型 最 早 的 玉 器。遺 址 中2座 長 方形 土 坑 豎 穴 無 葬 具 墓 中 發(fā) 現(xiàn) 玉 器3件。其 中,77M14葬 一 女 性,墓內(nèi)發(fā)現(xiàn)通體磨光的蛇紋巖梯形墜飾1件,另 有 陶 缽、碗、牙 飾 隨 葬。77M9葬 一 成 年 女 性,墓 葬 填 土 中 發(fā) 現(xiàn) 半 球 形 穿 孔 綠 松 石 飾1件 及 白 玉 石質(zhì) 石 球1件。同出隨葬品包括陶罐、缽、碗、雙 聯(lián) 鼎 及牙飾。借助北京大學(xué)考古系郭京寧的研究[8],77M14年 代 早 于77M9。所 以,半坡類型年代最早的玉器為蛇 紋 巖 梯 形 飾,年 代 距 今 約7100年。 距 今 約6500~6800年,北 首 嶺、龍 崗 寺 及 何 家灣 遺 址 發(fā) 現(xiàn) 不 下7件 玉 器,多 數(shù) 為 墜 形 器。其 中,北首 嶺 中 期 遺 存 的4座 墓 葬 發(fā) 現(xiàn) 玉 器 不 下5件。77M8葬 一 青 年 男 性,墓 內(nèi) 發(fā) 現(xiàn) 白 玉 石 質(zhì) 喇 叭 形 中 空 飾 件1件。同 墓 還 發(fā) 現(xiàn) 陶 罐、缽、碗、壺、盂 及 骨 鏃、骨 珠、牙飾。78M3墓 主 人 性 別、年 齡 均 不 詳,發(fā) 現(xiàn) 橢 圓 形 正面隆起的穿孔綠松石墜飾1件 及 數(shù) 量 不 詳 的 玉 石 料。另 隨 葬 陶 罐、缽、瓶 及 骨 鏃、研 磨 盤、帶 色 石、牙 飾。78M5未 有 可 供 鑒 別 的 人 骨 遺 存,墓 內(nèi) 發(fā) 現(xiàn) 綠 松 石 扁薄 梯 形 有 穿 孔 飾 件1件。同 時(shí) 發(fā) 現(xiàn) 陶 罐、缽、壺 及 骨鏃、牙 飾、石 塊、獸 骨。78M11墓 主 人 性 別、年 齡 均 不詳,墓內(nèi)隨葬橢圓形正面隆起的穿孔綠松石墜飾1件。同 墓 隨 葬 品 還 包 括 陶 罐、缽 及 骨 鏃、牙 飾。龍 崗寺 遺 址,墓葬均為長方形豎穴無葬具仰身直肢葬墓,早 期 發(fā) 現(xiàn) 的7座 墓 中,僅M236出 土 綠 松 石 耳 飾1件。何家灣遺址屬于早期的墓葬共發(fā)現(xiàn)39座,僅 于編 號(hào)M12的 長 方 形 豎 穴 土 坑 無 葬 具 的 青 年 男 性 仰 身直 肢 葬 墓 中,發(fā) 現(xiàn) 綠 松 石 質(zhì) 地 圓 形 片 狀 且 邊 緣 有 人工 磨 出 缺 口 的 墜 飾1件。墓葬內(nèi)同時(shí)還發(fā)現(xiàn)陶罐、石鏟、石 鏃、骨 錐。 距 今 約6200~6500年,龍 崗 寺 及 何 家 灣 遺 址開 始 出 現(xiàn) 大 量 玉 質(zhì) 生 產(chǎn) 工 具,且出于龍崗寺遺址的多 沒 有 使 用 痕 跡,疑 似 陪 葬 明 器。龍崗寺中期墓共發(fā) 現(xiàn)161座,其 中 的45座 墓 葬 有 玉 器76件,包 括:玉斧3件,玉 鏟5件,玉 錛9件,玉 鑿1件,鏃1件,綠 松石 質(zhì) 裝 飾 品55件,泥質(zhì)板巖璜形佩飾及水晶石塊各1件。何 家 灣 遺 址 中 期 發(fā) 現(xiàn) 玉 器7件,分 別 出 于 文 化層 及3座 墓 葬(編 號(hào) 為M7、M19、M115)。其 中,文 化層 內(nèi) 發(fā) 現(xiàn)2件 透 閃 石 質(zhì) 單 面 平 直 刃 錛,其 余5件 均 發(fā)現(xiàn) 于 墓 葬。在 屬 于 該 期 的79座 墓 葬 中,編 號(hào)M7為無 墓 坑 的 少 年 男 性 仰 身 直 肢 葬 墓,在墓主人胸部發(fā)現(xiàn) 綠 松 石 質(zhì) 圓 形 片 狀 穿 孔 墜 飾3件。同 墓 還 發(fā) 現(xiàn) 陶缽、牙 飾、小 石 球。M19葬 一 成 年 女 性,M115葬 一 女性 兒 童,各 發(fā) 現(xiàn) 綠 松 石 墜 飾1件,兩座墓均為長方形土坑 豎 穴 無 葬 具 仰 身 直 肢 葬 墓,M19還 發(fā) 現(xiàn) 陶 缽、罐及 骨 管、牙 飾,M115發(fā) 現(xiàn) 陶 缽、石 塊。 距 今 約5900~6200年,龍 崗 寺、何 家 灣 及 姜 寨遺 址 出 土 玉 器26件。何家灣遺址發(fā)現(xiàn)中國境內(nèi)最早的 硬 玉 質(zhì) 生 產(chǎn) 工 具。該遺址晚期文化層中出土玉器7件,灰 坑 內(nèi) 出 土 玉 器1件,出 土 玉 器 有:透 閃 巖 質(zhì) 地平 直 刃 通 體 磨 光 的 斧1件;碧綠色硬玉質(zhì)舌狀圓弧刃的 斧1件;透 閃 巖 質(zhì) 平 面 呈 長 方 形,器 體 扁 平,單 面 弧刃 的 錛1件;硬玉質(zhì)平面呈三角形單面直刃的錛1件;圓 形 片 狀 穿 孔 綠 松 石 墜 飾3件。編 號(hào)H149的 灰坑 發(fā) 現(xiàn) 硬 玉 質(zhì) 平 面 呈 三 角 形,器 體 扁 薄,通 體 磨 光,其 上 部 有 一 個(gè) 未 穿 透 的 小 孔 的 刮 削 器1件。 在 龍 崗 寺255座 晚 期 墓 葬 中 發(fā) 現(xiàn) 玉 器 的 有11座,發(fā) 現(xiàn) 玉 器13件,包 括:玉 斧1件,玉 錛1件,玉 鏃1件,綠 松 石 質(zhì) 裝 飾 品10件①。姜 寨 遺 址 內(nèi) 共 發(fā) 現(xiàn) 玉 器6件,1件 綠 松 石 質(zhì) 扁 平較寬穿孔的墜飾出于文化層內(nèi),其 余5件 發(fā) 現(xiàn) 于3座墓 葬 中。發(fā) 現(xiàn) 玉 器 的 墓 葬 均 為 長 方 形 土 坑 豎 穴 無 葬具 仰 身 直 肢 葬 墓。M7葬 一 青 年 女 性,發(fā) 現(xiàn) 玉 墜 飾2件,一 件 系 翠 綠 色 玉 石 制 成,器 身 平 薄,一 面 磨 光,上端 兩 側(cè) 刻 有 凹 槽;另 一 件 通 體 磨 光,一 面 淡 草 綠 色,另 一 面 黑 色,出 土 位 置 不 詳。同墓隨葬的還有陶缽、銼、石 刮 削 器、石 球 及 骨 珠8000余 顆。M24墓 主 人為 成 年 男 性,墓 內(nèi) 隨 葬 耳 飾1件。墓 內(nèi) 還 發(fā) 現(xiàn) 陶 罐 及石 斧。M54葬 一 青 年 女 性,左 右 肱 骨 上 端 外 側(cè) 發(fā) 現(xiàn)綠 松 石 扁 平 耳 飾2件。墓 內(nèi) 還 發(fā) 現(xiàn) 陶 缽、罐、尖 底 瓶、石 球 及 骨 珠2000余 顆。 二、廟底溝類型玉器 廟 底 溝 類 型 遺 存 的 分 布 以 關(guān) 中—晉 南—豫 西 地區(qū) 為 中 心。目 前,發(fā) 現(xiàn) 玉 器 的 地 點(diǎn)7處,計(jì) 約45件,包 括 寶 雞 北 首 嶺、西 峽 老 墳 崗[9]、陜 縣 廟 底 溝[10]、臨潼 北 牛[11]、垣 曲 小 趙[12]、華 縣 泉 護(hù) 村[13]、靈 寶 西坡[14-20]等。 北首嶺遺址上層年代經(jīng)校正距今約為6000年,其 中 在M228墓 內(nèi) 發(fā) 現(xiàn) 一 具 不 明 性 別 及 年 齡 的 個(gè) 體,出 土1件 器 身 扁 薄、略作橢圓形的綠松石墜飾。其 他隨 葬 品 包 括 陶 罐、缽、壺 及 石 斧、碾 谷 盤。老 墳 崗 遺 址,也 屬 于 仰 韶 文 化 廟 底 溝 類 型 早 期遺 存。遺 址 中 共 發(fā) 現(xiàn) 玉 石 器15件,其 中 在 文 化 層 內(nèi)發(fā) 現(xiàn) 青 色 平 面 略 呈 三 角 形 的 玉 飾1件。其 余 玉 器 均發(fā) 現(xiàn) 于7座 墓 葬 之 中。 老 墳 崗 墓 葬 均 為 長 方 形 積 石墓,包括豎穴墓壙墓7座 及 平 地 堆 石 成 冢 無 土 坑 墓 壙墓2座。葬 式 多 為 仰 身 直 肢 葬,可 能 因 尸 骨 嚴(yán) 重 腐朽,文中未注明墓主人性別及年齡。 M2內(nèi) 于 軀 干 上 部 橫 放1件 雙 面 弧 刃 石 鉞。同墓 還 發(fā) 現(xiàn) 陶 碗、缸、骨 簪 及 石 墜。M3內(nèi) 大 致 于 尸 骨左 側(cè) 發(fā) 現(xiàn) 石 鉞1件,右 側(cè) 發(fā) 現(xiàn) 石 鉞3件,其 中2件 為長 梯 形 雙 面 弧 刃,1件 為 似 斧 形 短 體 雙 面 弧 刃。其 他隨 葬 品 還 包 括 陶 碗、盆、缸 及 石 錛、石 飾。M4內(nèi) 于 尸骨腹部發(fā)現(xiàn)白色圓角長方形上部鉆一小圓孔的飾件1件。其 他 隨 葬 品 包 括 陶 碗、盆 及 尖 底 瓶。M5墓 室中部發(fā)現(xiàn)雙面刃上部有一單面管鉆圓孔的石鉞1件。同 墓 還 發(fā) 現(xiàn) 陶 碗、盆、缽、瓶。M6墓 壁 四 周 有 二 層臺(tái),墓 室 中 部 發(fā) 現(xiàn)1件 一 面 為 石 質(zhì)、一 面 綠 松 石 質(zhì) 的上 部 鉆 一 圓 孔 的 飾 件。另 有1件 殘 長 梯 形 雙 面 弧 刃的 石 鉞。其 他 隨 葬 品 包 括 陶 碗、盆、殘 陶 器。M7為地 面 上 的 積 石 冢,墓 室 中 部 發(fā) 現(xiàn)1件短體雙面弧刃上部 兩 面 鉆 出 一 圓 孔 的 石 鉞。同墓其他隨葬品還有陶碗、瓶。M8墓 室 中 部 發(fā) 現(xiàn) 石 鉞3件,東 南 角 發(fā) 現(xiàn) 石鉞1件,具 體 形 態(tài) 為1件長梯形雙面弧刃的水晶體鉞,1件 略 呈 長 方 體,上 下 兩 端 圓 弧,左 右 兩 邊 稍 弧,完 整 石 鉞,及2件長梯形雙面弧刃的石鉞。其 他 隨 葬品 還 包 括 陶 碗、盆、平 底 瓶、尖 底 瓶 及 石 鏃。 廟 底 溝 遺 址,年 代 約 在 公 元 前3100—前3490年。于 仰 韶 文 化 的4座灰坑及文化層出土玉器7件。其中,文 化 層 內(nèi) 發(fā) 現(xiàn) 水 晶 質(zhì) 地 有 兩 面 對 穿 的 珠1件,流 紋 巖 質(zhì) 地 的 橢 圓 形 穿 孔 墜 飾1件。灰 坑 內(nèi) 出 土 綠松 石 穿 孔 墜5件,包 括H13及H203各 內(nèi) 出 土 橢 圓形 穿 孔 墜 飾1件,H12及H13各 出 土1件 長 條 形 扁平 墜 飾,H15內(nèi) 出 土1件利用綠松石天然形狀略作加 工 的 墜 飾。 北 牛 遺 址2座 灰 坑 中 發(fā) 現(xiàn)2件 玉 器。一 件 為 編號(hào)H8①∶7的 殘 玉 錛,色 微 黃,有 黑 色 雜 質(zhì),平 面 呈梯 形,單 面 刃。另 一 件 為 編 號(hào)H10∶2的 漢 白 玉 質(zhì) 殘玉 鏟,色 微 黃,平 面 長 方 形,兩 側(cè) 呈 三 角 形,弧 刃 薄,刃 角 殘。此 外,泉護(hù)村遺址中屬于泉護(hù)一期文化三段 的 編 號(hào)H192的 窖 穴 內(nèi) 出 土 碧 玉 質(zhì) 璜1件。山 西垣 曲 小 趙 遺 址 灰 坑 內(nèi) 發(fā) 現(xiàn) 近 玉 質(zhì) 臂 釧1件。 西 坡 遺 址,出 土 玉 器 的 墓 葬 年 代 距 今 約5300年,目 前,公 布 的 廟 底 溝 類 型 玉 器 共 計(jì)18件。出 土 玉器 以 玉 鉞、玉 環(huán) 為 主。其 中,灰 坑 內(nèi) 出 土1件,其 余 均出 于10座 墓 葬 之 中。出土玉器的墓葬均為長方形土坑 豎 穴、帶 南 北 向 生 土 二 層 臺(tái),部分墓室上發(fā)現(xiàn)木棺痕 跡 或 者 青 色 草 扮 泥 封 蓋,墓主人多為仰身直肢葬,從 腳 部 變 形 觀 察,西 坡 先 民 有 裹 尸 殮 葬 的 習(xí) 慣。工具形 玉 器 多 出 尸 骨 的 頭 部 附 近、小 臂 處 及 盆 骨,以 右側(cè) 發(fā) 現(xiàn) 玉 器 居 多。 三、西王村類型玉器 西王村類型主要分布在關(guān)中渭水流域、陜 北、晉南 和 豫 西 地 區(qū)。目 前 發(fā) 現(xiàn) 玉 器 地 點(diǎn)11個(gè),計(jì) 約55件。該 類 型 缺 乏 精 確 的 測 年 數(shù) 據(jù),以下僅能以玉器出土數(shù)量的多少分別介紹,其 中,新 街30余 件[21-22],姜寨8件,半 坡5件[23],福 臨 堡[24]、水 溝[25]、泉 護(hù) 村、楊 界 沙[26]各2件,案 板[27-28]、肖 家 壩[29]、曹 店[30]、西坡[16]遺 址 各1件。 新 街 遺 址,由 陜 西 省 考 古 研 究 院 組 織 發(fā) 掘,出 土玉笄、玉 環(huán)、綠 松 石 珠 等 玉 器,總 數(shù) 已 超 過30件。但具 體 出 土 情 況 不 詳。 姜 寨 遺 址,共 發(fā) 現(xiàn) 玉 器8件,由 于 報(bào) 告 編 寫 年 代較 早,部分玉器出土位置并不明確。其 中,文 化 層 中發(fā)現(xiàn)1件 平 面 近 桃 形、器 身 較 薄、刃 部 粗 鈍 的 白 玉 石質(zhì) 斧。另外發(fā)現(xiàn)白色粗玉質(zhì)環(huán)6件,玉 環(huán) 中 的1件 出于 編 號(hào)H329的 灰 坑 內(nèi),此器剖面呈三角形,磨 制 精致,其他5件出土位置不詳。另有1件完整白玉圭,編號(hào)ZHT8④∶25,此器為圓角長方形,體薄,側(cè)邊平齊。 半 坡 遺 址,發(fā) 現(xiàn) 玉 器5件,編 號(hào)M152是 墓 葬 中唯 一 一 座 發(fā) 現(xiàn) 有 葬 具 痕 跡 的,但其他信息尚不明確,墓 內(nèi) 出 土 青 白 玉 石 磬 形 墜 子1件。另 有4件 玉 石 墜子 出 土 位 置 不 明,包 括 蛇 紋 巖2件,白 色 石 質(zhì)1件,寶石 質(zhì)1件。 福 臨 堡 遺 址,西 王 村 類 型 的 文 化 堆 積 及 房 址 內(nèi)出土碧玉質(zhì)地的玉器各1件。文 化 層 內(nèi) 發(fā) 現(xiàn) 的 玉 飾,中 間 有 穿 孔 的 圓 璧 形 器。F12是一座圓角長方形淺穴 室 房 址,房 址 內(nèi) 出 土1件 扁 平 梯 形、頂 部 有 對 鉆 圓孔 的 飾 件。 墜 形 器 還 有 案 板 遺 址,編 號(hào)H37的 灰 坑 內(nèi) 發(fā) 現(xiàn)的 淺 綠 色 圓 柱 形、束 腰、中 間 有 對 穿 圓 孔 的 玉 飾1件??觾?nèi)還發(fā)現(xiàn)穿孔天然淡水珍珠1件。工 具 形 玉 器 還 有 陜 西 鳳 翔 縣 水 溝 遺 址 采 集 到 的玉 鏟2件。陜 南 地 區(qū) 嵐 皋 縣 肖 家 壩 遺 址 采 集 到 玉 鏃1件。陜北地區(qū)黃龍縣遺址采集玉鏟1件。 弧 形 器 還 有 楊 界 沙 遺 址,編 號(hào)H19的 灰 坑 內(nèi) 發(fā)現(xiàn) 玉 璜2件,其 中1件 通 體 精 磨,內(nèi) 厚,外 緣 銳 尖,橫斷面 為 弧 邊 長 腰 三 角 形,一 側(cè) 對 鉆 穿 一 孔,另 一 鉆 孔未 通,一 側(cè) 殘。華 縣 泉 護(hù) 村 泉 護(hù) 二 期 文 化 遺 存 文 化層 發(fā) 現(xiàn) 玉 璜1件,未 穿 孔 方 綠 松 石 片1件。河 南 靈 寶西 坡 遺 址 號(hào)H144的圓形平底的窖穴性質(zhì)的灰坑內(nèi)發(fā) 現(xiàn) 殘 玉 環(huán)1件。 四、幾點(diǎn)認(rèn)識(shí) 依 筆 者 統(tǒng) 計(jì),在 黃 河 中 游 典 型 仰 韶 文 化 發(fā) 展 的2000年 間,約 有18處 遺 址 出 土 約224件 玉 器。 (一)硬玉材質(zhì)的突破 18世 紀(jì) 以 來,翡翠成為玉石界的新寵,而 其 中95%的 原 料 來 自 緬 甸,此地可以說是目前翡翠的中心 集 散 地。但 是,在 距 今 約5900~6200年 前,何 家灣遺址就發(fā)現(xiàn)中國境內(nèi)最早的碧綠色硬玉質(zhì)舌狀圓弧 刃 的 斧、硬 玉 質(zhì) 平 面 呈 三 角 形 單 面 直 刃 的 錛 及 刮削 器 各1件,這一發(fā)現(xiàn)刷新了中國硬玉制品出現(xiàn)于清末 時(shí) 期 的 認(rèn) 識(shí),具有重要的發(fā)生學(xué)意義。 (二)玉 器 造 型 的 繼 承、融 合 與 升 華 典 型 仰 韶 文 化 玉 器 流 行 三 種 造 型,按 照 其 出 現(xiàn)的 時(shí) 間,包 括 穿 孔 墜 形 玉 器,工具形有刃類玉器,及環(huán)、璜 一 類 弧 形 玉 器。 墜形玉器是對黃河中游前仰韶時(shí)代裴李崗文化用 玉 傳 統(tǒng) 的 繼 承。但 同 時(shí),這種墜飾突破了幾何片狀 的 造 型,出 現(xiàn) 了 棗 核 狀、三 棱 體、喇叭狀等一系列立體 造 型。半坡類型仍流行綠松石、白 石 等,但 之 后出 現(xiàn) 了 各 種 玉 質(zhì)、水 晶、寶石等材質(zhì)的墜形器。 此 外,龍 崗 寺 遺 址 發(fā) 現(xiàn) 綠 松 石 折 角 璜 形 飾 件(編號(hào)M314∶5),體 量 較 一 般 穿 孔 墜 形 器 大,與 大 溪 文化 楊 家 灣 遺 址 早 期 遺 存 出 土 的 石 質(zhì) 折 角 璜(編 號(hào)H607②∶17)和 大 溪 遺 址 晚 期 墓 葬 玉 質(zhì) 折 角 璜(編 號(hào)M121∶1)在 造 型 上 極 為 接 近(見 圖1),且 一 器 多 孔,與 西 周 時(shí) 期 有 串 接 功 能 的 玉 珩 極 為 相 近。 工具形玉器出現(xiàn)在半坡類型后期的陜南地區(qū),多 沒 有 使 用 痕 跡。而且到廟底溝類型晚期的西坡墓地,部 分 墓 葬 存 在 將 陶 器 放 置 于 腳 坑,而 在 墓 主 人 身側(cè) 或 頭 側(cè) 專 門 擺 放 工 具 形 玉 器 的 現(xiàn) 象。楊 伯 達(dá) 先 生曾 于《“玉 石 分 化”論》[31]一 文 中,認(rèn) 為“玉 的 生 產(chǎn) 功能———玉工具的出現(xiàn)是玉石分離的分水嶺?!钡?型 仰韶文化玉質(zhì)生產(chǎn)工具在功能上也存在由實(shí)用性質(zhì)向禮 儀 性 質(zhì) 的 轉(zhuǎn) 化 過 程。 距 今 約6900~7300年,大 地 灣 文 化 關(guān) 桃 園 遺址 出 土 的 玉 環(huán),是 目 前 所 見 中 國 最 早 的 真 玉 玉 環(huán)[32]。但 直 至 距 今 約5700~6000年,這 類 弧 形 器 才 零 星出 現(xiàn) 在 廟 底 溝 類 型 中,在 之 后 的 西 王 村 類 型 中 卻 已經(jīng) 很 常 見 了,筆者推測這與豫中地區(qū)的大河村類型影 響 有 一 定 的 關(guān) 系。 (三)與仰韶文化其他類型玉器的比較 目 前,除分布于黃河中游以關(guān)中—陜 南—豫西—晉 南 為 中 心 的 典 型 仰 韶 文 化 之 外,還 存 在 以 豫北冀南為中心的后岡一期文化和大司空文化,分 布于漢水中游的下王崗文化,以 鄭 洛 為 中 心 的 大 河 村文化和以大地灣遺址為核心的隴東類型。 目 前 考 古 資 料 顯 示,豫 北 冀 南 地 區(qū) 仰 韶 文 化 淵源 在 磁 山 文 化,仰 韶 文 化 時(shí) 期 有 后 岡 一 期 文 化、大 司空 文 化,往 下 發(fā) 展 為 后 岡 二 期 文 化。從 磁 山 文 化 至整個(gè)仰韶文化均未見玉器出土,直 至 龍 山 時(shí) 代 的 后岡 二 期 文 化4個(gè) 地 點(diǎn) 發(fā) 現(xiàn) 玉 器10余 件???見 這 一 支仰韶文化是不流行玉器的,用 玉 傳 統(tǒng) 之 薄 可 見 一 斑。 仰韶文化下王崗類型主要以河南淅川下王崗遺址內(nèi)早一、早二期遺存為代 表,年 代 距 今 約4800~6700年。目前,發(fā)現(xiàn)玉器地點(diǎn)2處,共約計(jì)26件。其 中,河南淅川下王崗 遺 址 出 土24件,以 綠 松 石 墜 飾 為 主,有零星玉鏟及玉飾出土。其墓葬內(nèi)有隨葬水晶石塊的習(xí)俗。另外,湖北均縣朱家臺(tái)遺址出土2件玉墜飾。 大 河 村 類 型 以 河 南 鄭 州 大 河 村 遺 址 為 代 表,年代 距 今 約5000~6000年。目 前,發(fā) 現(xiàn) 玉 器 的 地 點(diǎn)有14處,數(shù) 量 計(jì) 約53件。其 中,鄭 州 大 河 村25件,北 劉 莊5件,伊 闕 城4件,妯 娌4件,王 灣3件,林 山寨3件,溝 東2件,中 州 路、南 陳、大 張、中 山 寨、塢 羅、湯泉溝及南山嘴各發(fā)現(xiàn)1件。 生產(chǎn)工具形玉器僅發(fā)現(xiàn)玉刀1件,裝 飾 用 品 中 玉環(huán) 發(fā) 現(xiàn)18件,尺 寸 較 大,應(yīng) 為 人 體 腕 部 或 臂 部 的 裝 飾品,分為截面呈三角形及截面呈半圓形兩種類型,兩種類 型 發(fā) 現(xiàn) 數(shù) 量 相 當(dāng)。發(fā) 現(xiàn) 玉 璜16件,兩 端 均 有 鉆孔,大 體 分 為 截 面 呈 半 圓 形、等 腰 三 角 形、橢 圓 形 及長 條 形 四 式。發(fā) 現(xiàn) 各 類 飾 件16件,分 為 扁 平 體 及 立體 珠 狀 兩 類,以扁平片狀為主,且 多 有2個(gè) 以 上 鉆 孔,體 量 較 大,部 分 玉 飾 功 能 似 三 代 時(shí) 期 的 玉 珩,可 以 穿墜 其 他 飾 件,有 橢 圓 形、方 形、長 條 形、弧 形 及 不 規(guī) 則形 幾 式。由 此 可 知,大 河 村 類 型 雖 也 流 行 玉 質(zhì) 裝 飾品,但 環(huán)、璜、珩 一 類 飾 件 替 代 了 黃 河 中 上 游 地 區(qū) 此前流行的小型穿孔幾何形墜飾,用 玉 風(fēng) 格 發(fā) 生 了 極大 的 變 化。 隴 東 類 型 以 大 地 灣 遺 址 出 土 玉 器 為 代 表,在 相當(dāng) 于 仰 韶 文 化 早、中、晚期遺存內(nèi)均發(fā)現(xiàn)玉器。 早 期,共 發(fā) 現(xiàn)11件。在 文 化 層 中,發(fā) 現(xiàn) 蛇 紋 巖 質(zhì)圓 角 長 方 形 錛1件,軟玉質(zhì)頂部大部分殘缺的錛1件,軟 玉 質(zhì) 鑿3件,一 件 為 扁 平 體 斜 弧 刃,一 件 為 扁 平體 一 側(cè) 多 切 割 痕,還 有 一 件 為 圓 鼓 體。房 址 中,出 有綠 松 石 墜 飾1件,軟 玉 質(zhì) 圓 鼓 體 鑿1件,淺 青 綠 色 內(nèi)有白色瑕紋的頂端有一孔的圓頂扁平體玉墜飾1件。灰 坑 中,發(fā) 現(xiàn) 兩 寬 面 略 鼓 的 軟 玉 質(zhì) 錛1件,窯 址 及 灶址 內(nèi),發(fā) 現(xiàn) 軟 玉 質(zhì) 圓 鼓 體 鑿 各1件。 中 期,共 發(fā) 現(xiàn)6件。在 文 化 層 中,出 土 短 體 弧 頂,頂 部 留 有 打 擊 痕 跡 的 錛1件,扁 平 體 弧 頂 的 偏 鋒 鑿1件,另 一 件 與 之 相 類 的 鑿 發(fā) 現(xiàn) 于 灰 坑 中。房 址 中,發(fā)現(xiàn) 由 礫 石 打 制 法 制 作 的 長 體 正 弧 刃,一 面 留 有 切 割痕 的 錛 及 長 體 直 刃,兩 側(cè) 有 切 割 痕 跡 的 錛2件,短 體弧 頂 平 直 刃,有 直 向 使 用 痕 跡 的 錛1件。 晚 期,發(fā) 現(xiàn)14件 玉 器。在 文 化 層 中,發(fā) 現(xiàn) 軟 玉 質(zhì)中 鋒 近 方 柱 體 斜 直 刃 鑿1件,蛇紋石質(zhì)大型有孔正弧刃 鏟1件,軟 玉 質(zhì) 短 體 平 頂 微 弧 刃 錛1件,平 面 近 梯形 軟 玉 質(zhì) 玉 料1件,蛇紋巖質(zhì)圓鼓體頂部鉆有一孔的墜 飾1件,大理巖白玉石質(zhì)圓鼓體頂部鉆有一孔的墜飾1件,翡 翠 質(zhì) 地 墜 飾1件,扁 圓 體 穿 孔 殘 墜 飾1件②,漢 白 玉 飾 物1件③。在 灰 坑 中,發(fā) 現(xiàn) 軟 玉 質(zhì) 短 體背 面 微 弧 的 錛1件,軟玉質(zhì)短體一側(cè)留有修整少量打擊 痕 跡,一 側(cè) 有 切 割 痕 跡,刃背面弧度較大的錛1件,軟 玉 質(zhì) 扇 形 刮 削 器1件,白 玉 石 質(zhì) 陀 螺 形 穿 孔 飾 件1件④。此 外,還 采 集 到 半 玉 質(zhì) 石 璧1件⑤。 由 大 地 灣 遺 址 出 土 玉 器 的 情 況 看,生 產(chǎn) 工 具 形玉 器 極 為 發(fā) 達(dá),這點(diǎn)與典型仰韶文化有相同之處,但在 大 河 村 文 化 和 下 王 崗 文 化 中 很 少 見。但 隴 東 地 區(qū)這 類 玉 器 多 出 土 于 文 化 層、房 址、灰 坑 等 生 活 遺 跡內(nèi),實(shí) 用 功 能 更 為 突 出,這與龍崗寺墓地和西坡墓地中 出 現(xiàn) 的 用 于 隨 葬 的 玉 器 有 本 質(zhì) 的 區(qū) 別。 ①報(bào)告正文中統(tǒng)計(jì)遺址內(nèi)出土12件 玉 錛,綠 松 石 墜 飾74件。經(jīng) 查 閱報(bào) 告 附 表,筆者僅發(fā)現(xiàn)玉錛10件及綠松石墜飾66件,根 據(jù) 經(jīng) 驗(yàn),應(yīng)當(dāng)是表中某些器物未標(biāo)明材質(zhì)或?qū)憺槭|(zhì),從而導(dǎo)致統(tǒng)計(jì)結(jié)果出現(xiàn) 偏 差,此 處,以筆者統(tǒng)計(jì)數(shù)據(jù)為準(zhǔn)。②報(bào)告正文中描述為綠松石質(zhì)地,但附表中寫為碧玉質(zhì)地。③筆 者 在 查 閱1983年《甘肅秦安大地灣第九區(qū)發(fā)掘簡報(bào)》時(shí) 注 意 到,此器質(zhì)地描述為綠松石,但2006年 出 版 的《秦 安 大 地 灣》報(bào) 告 中,描述為蛇紋巖質(zhì)。本 文 以2006年 報(bào) 告 為 是。④此器上部向外圓凸,下 部 急 收 呈 曲 腹 形,底 部 較 小,中 間 穿 一 侈 口圓 孔,俯 視 為 圓 環(huán) 狀。通 體 拋 光,頂部沿圓孔繪一紅彩線。通 高4.2厘 米、上 徑7厘 米、下 徑5.1厘 米、最 大 腹 徑4.2厘 米。這 件 器物 僅 見 于1983年《秦 安 大 地 灣405號(hào)新石器時(shí)代房屋遺址》一 文中,2006年 報(bào) 告 中 未 見。⑤此 器 僅 見 于1983年《甘肅秦安大地灣第九區(qū)發(fā)掘簡報(bào)》一 文 中。 參 考 文 獻(xiàn): [1]中國社會(huì)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中 國 考 古 學(xué) 新 石 器 時(shí) 代 卷[M].北京:中國社會(huì)科學(xué)出版社,2010:207-208.[2]中國社會(huì)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寶 雞 北 首 嶺[R].北 京:文 物 出 版社,1983.[3]西安半坡博物館,臨 潼 縣 文 化 館.1972年 春 臨 潼 姜 寨 遺 址 發(fā) 掘 簡報(bào)[J].考 古,1973(3):134-145.[4]西安半坡博物館,臨 潼 縣 文 化 館 姜 寨 遺 址 發(fā) 掘 隊(duì).陜 西 臨 潼 姜 寨遺 址 第 二、三次發(fā)掘的主要收獲[J].考 古,1975(5):280-284.[5]西安半坡博物館,等.姜 寨[R].北 京:文 物 出 版 社,1988.[6]陜西省考古研究所.龍 崗 寺—新 石 器 時(shí) 代 遺 址 發(fā) 掘 報(bào) 告[R].北京:文 物 出 版 社,1990.[7]陜西省考古研究所,陜 西 省 安 康 水 電 站 庫 區(qū) 考 古 隊(duì).陜 南 考 古 報(bào)告 集[R].西 安:三 秦 出 版 社,1994.[8]郭 京 寧.試論北首嶺仰韶文化的分期[J].考 古 與 文 物,2004(1):35-49.[9]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 陽 市 文 物 考 古 研 究 所.河 南 西 峽 老 墳崗仰韶文化遺址發(fā)掘報(bào)告[J].考 古 學(xué) 報(bào),2012(2):217-268.[10]中國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廟底溝與三里橋[R].北 京:科 學(xué) 出 版社,1959:60.[11]陜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市臨潼區(qū)文化局.陜西臨潼零口北牛遺址 發(fā) 掘 簡 報(bào)[J].考 古 與 文 物,2006(3):15-28.[12]中 國 社 會(huì) 科 學(xué) 院 考 古 研 究 所 山 西 工 作 隊(duì).山西垣曲小趙遺址1996年 發(fā) 掘 報(bào) 告[J].考 古 學(xué) 報(bào),2001(2):189-226.[13]北 京 大 學(xué) 考 古 系,中國社會(huì)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華 縣 泉 護(hù) 村[R].北 京:科 學(xué) 出 版 社,2003:14-77.[14]中國社會(huì)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一隊(duì),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門峽市文物工作隊(duì),靈寶市文物保護(hù)管理所荊山黃帝陵管理所.河南靈寶市西坡遺址試掘簡報(bào)[J].考 古,2001(11):3-11.[15]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社會(huì)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一隊(duì),等.河 南 靈 寶 市 西 坡 遺 址2001年 春 發(fā) 掘 簡 報(bào)[J].華 夏 考 古,2002(2):31-52.[16]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社會(huì)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一隊(duì),等.河 南 靈 寶 西 坡 遺 址105號(hào) 仰 韶 文 化 房 址[J].文 物,2003(8):4-17.[17]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社會(huì)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一隊(duì),等.河南靈寶市西坡遺址發(fā)現(xiàn)一座仰韶文化中期特大型房址[J].考 古,2005(3):3-6.[18]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 國 社 會(huì) 科 學(xué) 院 考 古 研 究 所 河 南 一 隊(duì),等.河南靈寶市西坡遺址墓地2005年 發(fā) 掘 簡 報(bào)[J].考 古,2008(1):3-13.[19]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 國 社 會(huì) 科 學(xué) 院 考 古 研 究 所 河 南 一 隊(duì),等.河南靈寶市西坡遺址2006年發(fā)現(xiàn)的仰韶文化中期大型墓葬[J].考 古,2007(2):3-6.[20]中國社會(huì)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靈 寶 西 坡墓 地[R].北 京:文 物 出 版 社,2010.[21]陜西省考古研究院.2010年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調(diào)查發(fā)掘新收 獲[J].考 古 與 文 物,2011(2):31-39.[22]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藍(lán)田縣新街新石器時(shí)代遺址[C]∥中 國 考古 學(xué) 年 鑒·2009.北 京:文 物 出 版 社,2010:423-424.[23]中國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陜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館.西 安 半 坡———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遺址[R].北 京:文 物 出 版 社,1963:194.[24]寶雞市考古工作隊(duì),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寶雞工作站.寶 雞 福 臨 堡[R].北 京:文 物 出 版 社,1993:158.[25]趙 叢 蒼,宋 新 潮.陜西鳳翔新石器時(shí)代遺址調(diào)查[J].史 前 研 究,1986(3/4):62-73.[26]陜西省考古研究院,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隊(duì).陜 西 橫 山 楊 界沙遺址發(fā)掘簡報(bào)[J].考 古 與 文 物,2011(6):64-72.[27]西北大學(xué)文博學(xué)院考古專業(yè).扶風(fēng)案板遺址發(fā)掘報(bào)告[R].北京:科 學(xué) 出 版 社,2000:125.[28]西 北 大 學(xué) 文 博 學(xué) 院 考 古 專 業(yè).陜西扶風(fēng)案板遺址第五次發(fā)掘[J].文 物,1992(11):1-10.[29]李 啟 良.陜西安康地區(qū)新石器時(shí)代遺址調(diào)查[J].考 古,1983(6):484-488.[30]黃龍縣文物管理所,陜西省考古研究所.陜西黃龍縣古遺址調(diào)查[J].考 古 與 文 物,198(1):1-13.[31]楊 伯 達(dá).“玉 石 分 化”論[C]∥巫 玉 之 光———中 國 史 前 玉 文 化 論考.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22-29.[32]田 廣 林,翟 超.黃河中上游地區(qū)玉器的起源與早期發(fā)展[J].遼寧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bào):社 會(huì) 科 學(xué) 版,2014,37(7):576-581. ==========正文分割線========== 感謝您對小川的支持與關(guān)注,我們將在今后定期更新資訊。 地址:鄭東新區(qū)商務(wù)內(nèi)環(huán)與九如路交叉口天下收藏北區(qū),二樓2083號(hào),藏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