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玉器分期:初創期、成長期和成熟期。 上篇講到新石器時代玉器的初創期,本篇則詳細講解新石器時代玉器成長期中各個玉文化玉器的主要器形。 新石器時代玉器成長期:北方的紅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南方的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北陰陽營文化、薛家崗文化、凌家灘遺址、石峽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玉器,時間距今約6000年至5000年。 此期玉器裝飾品特別興盛,禮儀器出現。玉器數量極大,大型圓雕禮儀器(如紅山文化玉龍、玉豬龍)出現。玉器工藝日漸完美。此期代表作品:紅山文化的玉豬龍及南方各考古學文化的各式玉璜。 紅山文化年代約為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主要文化遺址距今約5500年。 “中華第一玉龍”  玉龍 紅山文化 高26、髭長21、頸部孔徑0.3-0.95厘米。內蒙古自治區翁牛特旗三星他拉遺址出土,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墨綠色。龍體弧曲呈“C”形,首尾明顯分開。吻部前噘,嘴緊閉,鼻端截平,呈橢圓形,有對稱雙洞,表示鼻孔,雙目呈梭形,未見雙耳,頸后豎起一道彎勾狀長髭,尾端呈圓尖狀。器體中部略偏上有一鉆孔。種類:
生產工具有斧,刀;裝飾品有壁、雙聯壁、三聯壁、環、方緣圓孔佩、箍、鐲、勾云形佩、龜殼飾、玉鱉、玉魚、雙龍首璜、獸面(豬面)佩、馬蹄形箍、豬首形佩、丫形佩、雙豬首三孔器、鸮形佩、蟬形佩、長齒獸面形佩等;禮儀器有玉龍、玉豬龍。 玉豬龍是紅山文化玉器的特殊之一。雖時有穿孔,但不會用于服飾佩戴,可能是掛在室內,用以祭祀的禮儀器。 
玉豬龍 紅山文化 高7.1、寬5.9、中心孔徑1.6-1.9、頸部孔徑0.2-0.6厘米。內蒙古自治區敖漢旗下洼鎮河西出土,現藏于敖漢旗博物館。黃綠色,有紅褐色斑沁。頭部較大,體卷曲如環,首尾相距較近。雙耳碩大,呈圓弧狀豎起,雙目略凸,呈菱形,頭尾缺口處留有明顯的切割圓孔。通體拋光。 器物造型:
幾何型與動物型構成紅山文化玉器的主體。幾何型分圓曲型(如壁、環、鐲、馬蹄形箍等)和直方型(如斧、刀等)。動物型如上述。
玉鸮造型特點:頭上有一對小毛耳,作展翅飛翔狀。  玉鸮 紅山文化 高4.4、寬4.6、厚1.7厘米。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右旗那斯臺遺址出土,現藏于巴林右旗博物館。黃綠色。頭頂齊平,有外凸雙耳,雙眼用復線刻出,三角形長喙下凸,雙爪作攀附狀。背面有兩組交叉洞孔。通體拋光。勾云形佩是紅山文化玉器中頗具特色的品類。其造型特征在良渚文化、商代玉器中都得到了繼承和發展。
勾云形佩大約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由單一勾形與“柄形”相組合。造型特點為直柄狀。  玉鉤形器 紅山文化 長6.79、寬2.45厘米。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右旗那斯臺遺址出土,現藏于巴林右旗博物館。綠色。器體呈長條形,前端略彎,作尖鉤狀,近后端琢出兩道平行的凸脊,后端兩面對稱減薄,偏中鉆一小圓孔。通體拋光。第二類: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勾形相結合。造型特點為隨形(無規則形)。  勾云形玉器 紅山文化 長12、寬4.5、孔徑0.3-0.5厘米。內蒙古自治區敖漢旗出土,現藏于敖漢旗博物館。灰黃色,夾雜有紅褐色沁斑。器體扁薄,呈長條形,上側平直,左、右兩側圓弧外鼓;下側中段呈四連弧狀,兩側及中部共有五個尖狀小凸,勻稱分布。靠近上側邊緣中部有一個圓形鉆孔。第三類:由數個勾形并聯組合,左右勾形數量多為對稱,器形中部有彎曲形鏤空,與勾云形整體結構相諧。  勾云形玉器 紅山文化 長18.2、寬10.58、厚0.64-0.7厘米。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右旗那斯臺遺址出土,現藏于巴林右旗博物館。淺黃綠色。器體扁薄,呈長方形,中心部位鏤空,作一勾云狀卷角。外圍琢磨出相應走向的淺凹槽紋絡,兩側各外伸一對勾角,主體部分上、下側各外伸三個小凸,靠近上側邊緣中部有兩個圓形鉆孔。獸面形佩形象神奇,造型對稱,神態生動驚人,尤以長齒為最大的特征。長齒以每二齒并攏為一組,且齒數為奇數。  獸面形佩 紅山文化 長28.6、寬9.5、最厚0.6厘米。遼寧省朝陽市牛河梁遺址第二地點一號冢27號墓出土,現藏于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深綠色,夾雜淺黃色瑕斑。器體呈圓角長方形,上、下兩側長邊平直,左、右兩側略弧。中部偏上有三個圓形小孔,呈三角形排列,下面兩小孔的斜上方各有一道較窄的弧形鏤空。左、右兩側中部各伸出一對方形小凸,下側兩端尖角明顯內收,中部外伸五個規整的長方形小凸,小凸下緣正中均有一個倒 “V”形缺刻。兩面均有與形制相應的淺凹槽紋絡。 獸面形玉器 紅山文化 高10.2、最闊14.7、厚0.4厘米。遼寧省朝陽市牛河梁遺址第二地點一號冢21號墓出土,現藏于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淡綠色,體扁平光潔。雙面雕琢獸首形象,雙耳呈圓尖狀,朝斜上方豎起,鏤雕圓目及鼻孔,陰線刻出耳、眉際、鼻、嘴部輪廓。吻部寬大,嘴下頜窄尖,上有對鉆二小孔。 玉龜 紅山文化 高2.7、背長5.3、寬4.1、腹甲殘長4.5、寬3.8、圓凹直徑2.3厘米遼寧省朝陽市牛河梁遺址第二地點一號冢21號墓出土,現藏于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淡綠色,有黃色瑕斑。平面近橢圓形,龜背隆起,上琢三道豎脊凸線,中脊高于兩側脊,陰線勾勒出規整的龜背紋。龜的頭尾作收縮體內狀,俯視僅見龜背,不見頭尾。腹甲稍殘,中心有一圓凹窩,在凹窩壁上琢一對穿孔。腹部周邊刻劃數道放射狀短線,龜背與腹之間切割楔形槽。
玉鳳 紅山文化 長19.5、高12.5、厚1.2厘米。遼寧省朝陽市牛河梁遺址第十六地點4號墓出土,現藏于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淡青色,局部夾雜灰白色沁與瑕。扁薄片狀,正面雕琢鳳體,背面光平。鳳呈臥姿,曲頸回首,高冠,圓睛,疣鼻,扁喙帶鉤,背羽上揚,尾羽下垂,鳳爪隱露,背面有四組橫穿洞孔。  玉人 紅山文化 高18.5、體寬4.5、厚2.4厘米。遼寧省朝陽市牛河梁遺址第十六地點4號墓出土,現藏于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淡綠,后背有紅褐色沁斑。整體圓雕,形體圓厚。玉人立姿,碩頭,寬頸,斜肩,細腰,闊臀,雙腿并立,踮足。前額有發髻,面部圓潤,雙頰豐滿,五官清晰,雙臂曲肘扶于胸前,十指張開,雕刻線條寬短而概略。背脊隆起,頸的左、右兩側及頸后鉆三小孔呈三通狀。 雙龍首玉璜 紅山文化 長4.1厘米。遼寧省喀左縣東山嘴遺址出土,現藏于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白色,微透光。器體彎弧,橫截面呈扁圓狀,兩端雕琢形制相同的龍首造型。菱形目,長吻上揚,口微啟,體中部正面凹凸起伏,背面光素,中間鉆一洞孔。 雙豬首三環形玉器 紅山文化 長9.2、高2.8、圓孔直徑1.9厘米。遼寧省朝陽市牛河梁遺址第十六地點出土,現藏于遼寧省博物館。青白色,間有黑褐色沁斑。器體呈長狀,上寬而下窄,頂部呈三聯弧狀,底部平直,兩端各圓雕一豬首,額頂隆起,雙耳呈圓弧狀,吻部前噘。中部并排鉆有三個較大的圓孔,底邊有四個與三圓孔相通的小圓孔。 雙人首三環形玉器 紅山文化 長6.8、最寬3.1、厚0.6、大孔徑1.5厘米。遼寧省朝陽市牛河梁遺址第二地點一號冢17號墓出土,現藏于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白色。器體呈長條形,頂部呈三聯弧狀,底部平直,中部并排鉆有三個較大的圓孔,靠近底側邊緣鉆有三個小圓孔,大、小孔之間凸起一條橫向棱帶,其上刻劃一排平行短斜線紋。兩端各雕琢一人首,造型相近,額頂隆起,額上佩戴高冠,雙目和鼻頭均呈圓形,鼻頭明顯外凸,下頜呈尖弧狀,唇微啟。
玉箍形器 紅山文化 高18.6、斜口長徑10.7、平口長徑7.4、壁厚0.3-0.7厘米。遼寧省朝陽市牛河梁遺址第二地點一號冢4號墓出土,現藏于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碧綠色。器體呈扁圓筒狀,上粗下細。上端作斜口,腹壁外敞,開口緣部較薄,有明顯使用痕和縱向環磨痕;下端作平口,近底部長徑兩側各有一對鉆小孔。 紅山文化墓葬的男性墓葬中,發現尸骨只戴一支玉鐲。如下圖牛河梁第五地點1號冢中信大墓,玉鐲在尸骨的左腕處;第二地點1號冢21號墓,玉鐲在尸骨的右腕處。而女性墓所見玉鐲是左右腕上各有一支。如第二地點1號冢14號墓等。這樣佩戴的方式,幾成規律。  玉鐲 紅山文化 高4.2、直徑7.5、孔徑6.4、最厚1.1厘米。遼寧省朝陽市牛河梁遺址第五地點一號冢1號墓出土,現藏于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黃綠色。形似鼓。器體呈圓筒狀,內壁平直,外壁外鼓,中部最厚至兩端漸薄,上、下端口部均呈圓形。通體拋光。 玉鐲 紅山文化 直徑6.8、孔徑5.75、厚0.45厘米。遼寧牛省朝陽市河梁遺址第二地點一號冢14號墓出土,現藏于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淡綠色,局部有瑕和土銹蝕痕。器體呈圓形,外緣圓鈍,橫截面呈三角形。 玉鐲 紅山文化 直徑7.3、孔徑5.75 -5.9、厚5.5厘米。遼寧朝陽市牛河梁遺址第二地點一號冢14號墓出土,現藏于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淡綠色,局部有瑕和土蝕痕。器體略呈圓形,有兩處裂痕,外緣圓鈍,截面呈三角形。 玉璧 紅山文化 直徑12、孔徑3.9、厚0.6厘米。遼寧省朝陽市牛河梁遺址第二地點一號冢21號墓出土,現藏于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碧綠色。器體外緣呈方圓形,內孔呈圓形,兩面中部略鼓,邊緣漸薄似刃,靠近上側邊緣中部對穿三個小孔。邊緣部有一殘缺。通體拋光。 曲面玉牌飾 紅山文化 長8、寬6.2、厚0.3厘米。遼寧省朝陽市牛河梁遺址第三地點9號墓出土,現藏于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淡綠色。器體正面弧曲,其上分布有四道規整的瓦溝紋。上半部呈長方形,兩側面靠近底邊各有二、三個鉆孔;下半部呈半圓形,靠近外緣偏中部有一個鉆孔。 玉管珠 紅山文化 高2.6、直徑2.9、孔徑1.1-1.6厘米。遼寧省朝陽市牛河梁遺址第三地點7號墓出土,現藏于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黃色。器體呈亞腰柱狀,兩端面光平,近橢圓形,中部有一道自兩面對鉆而成的長孔。 方形玉器 紅山文化 外緣邊長9.4-9.9、內緣直徑3.8-4.1、孔徑0.3-0.5厘米內蒙古自治區敖漢旗草帽山遺址出土,現藏于敖漢旗博物館。白色。外緣近似方形,內緣呈圓形,兩面光平,靠近一側邊緣正中鉆一小孔。通體拋光。 三聯玉璧 紅山文化 長11.9、寬3.8厘米。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右旗那斯臺遺址出土,現藏于巴林右旗博物館。綠色。器體扁薄,呈長條形。一側齊平,另一側呈連弧狀,中部有三個并列的圓孔,相鄰兩孔間有一道陰刻線紋,靠近直沿一側鉆有兩個圓形小孔。通體拋光。 玉斧 紅山文化 長19、寬7厘米。內蒙古自治區敖漢旗北泡子沿遺址出土,現藏于敖漢旗博物館。黃綠色,夾雜有褐色沁斑。器體呈長條形,頂部略窄,平直,刃部稍寬,呈外凸弧形,兩側斜直。通體拋光。 玉錛 紅山文化 長6.8、寬2.4-3.9厘米。內蒙古自治區林西縣大營子鄉土廟子村出土,現藏于林西縣博物館。黃綠色,夾雜有紅褐色沁斑。器體略呈長方形,頂部及兩側較直,兩面光平,單面刃,平直。 玉珠 紅山文化 最大直徑1.89、最小直徑1.27厘米。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右旗那斯臺遺址出土,現藏于巴林右旗博物館。4件。黃綠色。器體呈圓球形或半球形,底側有一組橫穿洞孔。通體拋光。品種齊備,數量客觀。紅山文化玉器之所以被認為是新石器時代北方玉文化的代表,原因之一是它已琢制生產工具、裝飾品和禮儀器三種器物,且數量、規模較大。據統計,考古發掘及海內外傳世品可達數百件。另:紅山玉器的種類及數量雖多,但很多器物都有一定的造型或紋飾的規律性。如玉豬龍、勾云形佩、玉鳥、玉鸮等,這也是我們在鑒別紅山文化玉器中所著重需要學習、掌握的。 文中圖片來源《中國出土玉器全集》
文字參考來源《古代玉器通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