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提高教師專業素質,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我們的教學工作也是如此,只教不思,就會成為教死書的教書匠;只思不教,就會成為紙上談兵的空談者。只有成為一名反思型教師,邊教邊總結,邊教邊反思,才能成長為一名優秀的教師。 事實上,任何一位名師的成長經歷,都是一個不斷反思自己教學的過程。一節課下來,隨手記下本節的得失感悟;一天下來,一段時間過去,回首審視走過的足跡,總結成敗得失,這樣才可少走、不走彎路。葉瀾教授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的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可見,“教學反思”是促進教師改進教學策略,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升教學水平的有效途徑,一個有事業心和使命感的教師,就要成為教學的研究者,而教學研究的最佳途徑就是從教學反思開始。 一、教學反思的內涵 教學反思又稱反思性教學,是教師自覺地把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作為認識對象而進行全面深入的冷靜思考和總結。在先進的教學理論指導下,批判地觀察自我的主體行為表現及其行為依據。通過觀察、回顧、診斷等方式,對教學實踐進行思考、反饋、評價、探索,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針對教學中“教”與“學”兩個方面活動的過程及效果,對其合理性做出準確判斷,查擺自己缺陷,揚長避短,不斷改進教學工作。 教學反思是一種用來提高自身的業務能力,改進教學實踐的學習方式。教師只有不斷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進行深刻反思,積極探索與解決實踐中的問題,才能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 北師大博士生導師申斷亮教授認為,教師的教學反思是教學認知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為了成功實現教學目標,對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的教學活動以及支持這些教學活動的觀念、假設,進行積極、持續、周密、深入的自我調節性的思考。 二、教學反思的意義 1、促進教師對教學工作的思考和教學理論的學習 寫教學反思時,需要對教師對所思考的內容進行邏輯化、條理化、理性化的表述,要對教學現象、個案進行思考,因為寫得翔實,思考也會趨于全面深刻,同時為了能寫得更為深刻,往往需要參閱相關理論書籍,這樣便促進了教師進一步學習,使自己的思考與相應的教育理論結合起來,實現對理論認識的提升,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 2、促進教師對教學經驗的積累和提升 一般性的思考,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淡忘,而撰寫教學反思,將所思所想形成文字,能夠幫助教師把教學實踐中的經驗、問題和思考積累下來,長期堅持,形成習慣,自身便會成為一個具有豐富教學經驗和理性思考精神的教師。因而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教師成長=經驗+反思。可見反思是促進教師更好發展的重要方式。 三、教學反思的方式 1、教學前反思 教學設計應體現“以學寫教”的精神,因此,在備課時,應預測學生可能遇到的問題,并設計出解決這些問題的策略和方法,這就要求教師對過去的教學經驗進行反思,反思自己或他人以前在講授這一教學內容時曾遇到哪些問題,有哪些經驗,并在此基礎上確定自己的教學設計。 2、教學中反思 任何教學設計不可能盡善盡美,在其實施過程中,總會發現不足,需要進一步改進優化的地方,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教學效果,及時解決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調整教學策略。 3、教學后反思 教學后反思,即課后反思。是教學反思的主要形式,是教師在課后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反思性回憶,包括對自己的教學觀念、教學行為、學生表現、教學成敗等情況進行分析。找出教學過程中成敗之處,分析產生不足的原因,思考今后改進優化的辦法。 教學反思是教師課堂教學自我反饋的一種形式,它有利于提高備課質量,促進教學內容更全面,教學設計更合理;有利于加強教學的針對性,及時發現問題,有利于教師積累教學經驗,提高教學水平。 四、如何進行有效的“反思” 1、“教學反思”要有明確的目的 首先,要以解決教學問題為基本點。教學反思不是簡單地回顧教學情況,而是教師針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進行理性思考、探索實踐之路。教學反思強調,教師不僅應清醒地了解自己的教學行為,而且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為從其理性的層面上多問幾個“為什么”。這種“追問”的習慣,往往促使教師增強問題意識和提高教師的解決問題能力。 其次,要以提高教學質量為出發點。一方面,通過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進一步改進教學,使之向更合理的教學實踐努力。另一方面,通過反思發現新問題,分析問題的原因與解決的辦法,不斷總結教學經驗,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再次,要以教師全面發展為立足點。只要我們立足于平時教學實踐,對自己教學行為進行反思、研究和改進,使自己變得更加成熟起來,這樣就能有效提高我們教學能力,提升教學實踐理性層次,使自己成為學者型教師的過程。 2、“教學反思”要有可靠的依據 (1)新課程理念。新課程理念和課程標準是現在教材編寫和教學實施的基本依據。教學資源的利用、教學方法的選擇都要符合課程標準得到要求,離開了這一點教學活動就會成為“無源之水”。 (2)學生的發展。教學的本質是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師的教學行為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生是否有所收獲并得到發展是我們教師始終要關注的問題,離開了這一點教學活動就會成為“無本之木”。 (3)課堂教學效果。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教與學的“雙邊”活動,是師生交流互動的過程。從細節上講,一節課的教學程序、教學環節安排是否合理,活動的組織、教師的點撥引導是否到位,學生參與學習是否積極主動,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否突出,課堂的氣氛是否活躍,課堂教學效果是否理想等,這些都是促成教學成功的因素。課后將它記錄下來,作為有效反思的依據。 五、教學反思“思”什么 一節課下來,一段教學工作結束之后,需要教師思考的內容很多,可以從多個方面,多個角度進行思考。如:課堂教學的成敗得失;課堂上對一些偶發事件的處理;學生的優秀表現;教材的創造性使用等。如果將這些歸納一下,可以簡單的說就是以下四個方面。 1、思效。學生的學習效果是教師最關注的問題,進行課后反思要做到“當堂思效”。即上完課后要對本課的教學效果作一個自我評價,比如分析學生哪些內容掌握得好,哪幾部分有困難,哪些學生學得成功,還有多少學生需要指導等;同時,還要堅持
“階段思效”,即對一階段的教學工作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效果進行自我評價。 2、思得。一節課結束后,回顧教學過程,體會學生學習的成功之處,教師一定能從中受到啟發,總結成功的經驗,如能及時記錄,可作為日后教學工作的借鑒,有助于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能力。 如:教學過程中達到預先設計的教學目的、引起教學共振效應的做法;課堂教學中臨時應變得當的措施;層次清楚、條理分明的板書;某些教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與應用的過程;教育學、心理學中一些基本原理有意使用的感觸;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新等等,把他們詳細得當地記錄下來,供以后教學時參考使用,也可在此基礎上不斷地改進、完善、推陳出新。 3、思失。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課堂教學中有所得也必定會有所失,學生的性格各異,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參差不齊,教師的教學設計與實際教學過程總會有不相適應的地方,如教法的運用,板書的設計,學生的反應等方面,課后都會覺得有不盡如人意之處。對于教學工作的不足,對它們進行系統地回顧、梳理,并對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要反復思考,仔細琢磨,采取措施,及時補救,使之成為今后再教學時的參照物。 4、思改。“思”的最終目的是“改”, 一節課下來,靜心沉思:本節課摸索出了哪些教學規律;教法上有何創新;知識點上有什么新發現;組織教學方面有何新招術;解題的諸多誤區有無突破;啟迪是否得當、訓練是否到位。通過對各個教學環節得失的客觀分析,找出問題的癥結,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對策,提出改進教學的策略和方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六、教學反思的寫法 從文體結構上,建議把“教學反思”看成“一事一議”的實用性議論文。其寫作結構可以概括為“教學實例——得失(成敗)分析——理性思考”。 第一、二部分是“反”,第三部分是“思”。第三部分是重點,應詳寫,盡量寫出深刻的切實可行的方案策略。 一般來說,首先敘述具體的教學活動(應簡略些),接著分析在這一活動中自己的成敗得失之處,最后針對成敗得失,結合新課程、新理念談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教學反思是教師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和工具,貴于及時,勤于反思,功于堅持,勤于思考。一有所得,及時寫下,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以寫促思,以思促教。做為一名教師,若能長期堅持,必能探究出一些課堂教學中常有規律性的東西,必能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使自己早日成為一名反思型、研究型、學者型的教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