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鏈接】 縫匠肌的解剖 縫匠肌呈扁帶狀,是人體最長的棱形肌,起自髂前上棘,斜向內下方,經膝關節內側,止于脛骨粗隆內側。每一縫匠肌可有動脈5~13支,平均為7.6支,它們大致均勻地分布于肌的全長。
起點:髂前上棘。 功能:近固定時,使髖關節屈和外旋,并使膝關節屈和內旋。遠固定時,兩側收縮,使骨盆前傾。 縫匠肌損傷的臨床表現 古時候的裁縫師,因為縫衣服的時候要不斷反覆地踩縫紉機的腳踏板,導致他的縫匠肌特別發達,所以那條肌肉現在就叫做縫匠肌。
縫匠肌的勞損只產生局部的疼痛,在縫匠肌沿大腿的走行部位,也就是從髖部的起始點到脛骨的終止點所圍繞的大腿部位都會出現疼痛。疼痛不是典型的肌筋膜的勞損所引起的劇烈深部疼痛。而是在皮下的燒灼感和刺痛感。 快速運動和過多伸展臀部(把腿向后邊放),可以在勞損的周圍引起強烈的痛。坐下時松弛了縫匠肌,可以暫時減輕癥狀。長時間的站立使肌肉拉緊,會使癥狀加重。 縫匠肌的勞損不會引起使膝內側強烈的疼痛,但會使其變得很敏感,會讓你側身躺下把兩條腿并起來變得很不舒服。這種感覺經常會誤認為是由于膝關節的病變所引起的。 縫匠肌損傷綜合癥是臨床上的一個常見病,多見于一些特定職業人員如司機、舞蹈人員、體操和足球運動員等。從事這些職業的人經常在單一姿勢下過久、過頻的活動,腿部肌肉包括縫匠肌經常受到急驟的收縮而造成肌肉、肌腱和韌帶的急性撕裂傷或慢性勞損。 縫匠肌損傷綜合征患者多以大腿前內側疼痛、酸脹為主要臨床表現,常向股膝內側及小腿與足背放射。 診斷標準: 1)有急性損傷史或慢性勞損; 2)患者髖關節及膝關節內側疼痛,行走困難,難以抬腿; 3)縫匠肌起始點、髂前上棘可捫及痛性結節或條索,膝關節內側脛骨粗隆可捫及痛性結節及條索; 4)縫匠肌收縮試驗(+),患者做髖關節屈曲、外展及膝關節屈曲和旋內的動作即踢毽子姿勢時,縫匠肌處于收縮狀態,疼痛加重,或因疼痛而根本不能完成此動作; 5)縫匠肌牽伸試驗(+)(患者仰臥、下肢伸直,將髖關節呈旋內位后伸髖關節,此時縫匠肌處于緊張牽伸狀態,疼痛加重,即為陽性)。 縫匠肌與經絡穴位的關係 與經絡穴位的關係 1. 陰包穴 陰包穴為肝經上重要腧穴之一, 定位在大腿內側,當股骨內上髁上4寸,當股內肌與縫匠肌之間凹陷處,股內側肌與縫匠肌之間,內收長肌中點,深層為內收短肌。 《針灸甲乙經》:「在膝上四寸,股內廉兩筋間」; 《針灸聚英》:「卷足取之,看膝內側必有槽中」。 陰包穴 配箕門、足五里、血海 治膝股內側疼痛及小兒麻痹的肌萎縮。 2.箕門穴, 屬足太陰脾經。定位在 縫匠肌 內側緣,深層有大收肌;淺部有大隱靜脈,深層之下有股動、靜脈;淺部有股前皮神經,深部有隱神經。 箕,簸箕;門,門戶。兩腿張開,席地而坐,形似簸箕,開張如門,穴在其上,故名。 箕門穴,《針灸甲乙經》定位說得很形象:「在魚腹上,越(起)兩筋間,動脈應手」; 箕門穴配陰包穴、太沖穴主治 膝股內側疼痛 及 腹股溝疼痛。 《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所述:“必先知其體相,識其部位。 縫匠肌損傷綜合征屬于中醫學“傷筋”范疇, 從生物力學角度分析,肌肉主動收縮所產生的張力對抗重力或阻力,且因跨越2個關節引起的肌肉過度牽伸使得肌肉本身應力平衡關系紊亂和失衡時,導致應力增加,從而造成肌肉損傷。當過頻、過久保持單一姿勢活動時,如蹺二郎腿,因縫匠肌處于靜態緊張狀態在牽拉時超過正常負荷的肌肉工作,極易引起縫匠肌的慢性勞損。 簡單病例 某男,54歲,有非常典型的縫匠肌癥狀,在兩側大腿部均有燒灼痛和麻木,如果大步走路他的大腿的內側就會出現很尖銳的刺痛。 經雙手仔細觸摸診斷,在他兩腿的內側縫匠肌都發現了明顯的激痛點,條索樣小結,點壓產生酸、麻、脹、痛感覺。在1次針刺激痛點及按摩之后極大減輕了疼痛癥狀。 ![]() 本期講員:劉忠第博士 簡歷 劉忠第 博士,香港浸會大學 中醫藥學院 臨床部 二級講師。 劉忠第博士於2002年就讀于北京中醫藥大學,2007年獲取中醫學學士學位,2010年獲取中醫碩士學位及2013年獲取中醫博士學位。博士畢業後,在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內科學專業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於2015年8月完成研究工作後,加入香港浸會大學。
臨床專業研究範圍為針藥結合治療慢性腎臟疾病、骨性關節炎及中風後遺癥等。
曾參與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研項目,發表專業學術論文20篇,參與編寫《發現腎虛》、《黃帝內經素問白話解》及《黃帝內經靈樞白話解》等著作三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