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三家分晉”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歷史事件。《資治通鑒》一書就以“三家分晉”一事作為開端。“三家分晉”指的是公元前453年趙氏又聯(lián)合韓氏﹑魏氏滅掉了智氏,晉國公室名存實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 晉國在春秋時期曾稱霸一時,實力雄厚,人才濟濟,國家底蘊很厚。三家分晉后,魏,趙,韓成為諸侯,也是各自輝煌一時。晉最初只限于今山西南部的汾水流域一帶。進入春秋后,于晉獻公時期遷都于絳,并開始其擴張進程。最終形成了地跨今天的山西、河北大部,西到黃河西岸,據(jù)崤山,西北最遠達到汝水之濱,南到今河南北部的廣大疆域。實際上晉國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部分:河東之地,河西之地,上洛之地,太原之地,三川地區(qū)以及代地等。 實際上,“三家分晉”后,魏國占據(jù)了河東之地,半個河西之地,上洛之地以及東郡一部;趙國占據(jù)了太原之地,代地,邯鄲附近;韓國則占據(jù)了三川之地以及上黨地區(qū)。表面上就主要地區(qū)的擁有來看,魏國占據(jù)的地區(qū)更多,魏國占據(jù)了晉國核心區(qū)域河東郡,占據(jù)地區(qū)和擁有人口更多。造成這個結(jié)果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魏文侯在分地時優(yōu)勢明顯,但是實際上并非如此。 那么“三家分晉”的背后誰才是最大的獲利者呢? 魏國被太行山分為東西兩頭,西部為國都安邑所在,但是可擴展空間并不大。而東部的東郡并非核心地帶,卻地處中原,南可以向楚國,東可以向齊國要土地,這才是發(fā)展重點。偏偏魏國東部領(lǐng)土不足,兵員不足,這是魏國戰(zhàn)略上的死結(jié)。即使后來遷都東部大梁,但是東部的根基沒有西部扎實,這是制約魏國的一大因素。同時國土被太行山切分為兩部分,東西兩線互相支援起來非常吃力,一旦魏國與韓國關(guān)系緊張,魏國將東西不能兼顧,這是魏國地緣致命的缺陷。 趙國與魏國一樣,被南太行山分割為東西兩塊,不過細究之下,趙國與魏國又有所不同。趙國東部邯鄲郡人口不少,這讓趙國最先下定決心放棄太行山以西,遷都到中牟和邯鄲,在決心東遷方面,趙國不用魏國那么大費腦筋猶豫不決。另一方面趙國的國土并不與秦國接壤,魏國則不得已去與秦國爭奪河西,即使奪下了河西全境,又不得不防御秦國的反撲,趙國的地緣雖不如韓國,比魏國還是好多了。 韓國,三川郡和上黨郡緊密相連,北有南太行山,南有黃河,依山帶河,盡得晉國地緣精髓。韓國的國土實際上是比東周最強盛的時候,多了一個上黨郡,它的領(lǐng)土在三晉當中,最像一個國家。韓國的國境,除了與魏、趙接壤,南部在伏牛山與楚國接壤,無論此前還是此后,楚國都未在這個方向向韓國發(fā)起進攻,反而在伏牛山上修筑長城,防范韓國。韓國真正有可能發(fā)生戰(zhàn)爭的方向,來自東部的鄭國,而此時的鄭國經(jīng)歷春秋三百年,大起又大落,實力大不如前,早晚會被韓國兼并。直到韓國兼并鄭國,領(lǐng)土與楚國更大幅度接壤之后,韓國南線才出現(xiàn)了一些與楚國爭奪的地域。 從三家對南太行山的控制來看,韓國幾乎是把握住了南太行山的命脈,而趙、魏則不得已被分割為東西兩塊。韓國對地緣的把握有獨到見解,不但自身依山帶河,盡得晉國地緣優(yōu)勢,而且還將魏、趙分割為東西兩塊,就結(jié)局而言韓國是差強人意了些,但就“三家分晉”一事而言,韓國才是最大的獲利者。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關(guān)注“源稚生”。本文系作者原創(chuàng),不盡之處請指正,歡迎大家多多點贊和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