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晉,是春秋與戰國之交的標志性事件。趙、魏、韓三家瓜分了晉國,那么這三家在瓜分領土的過程中,誰的算盤最精明呢? 趙、韓、魏三家,在晉國十多個豪門大族的激烈競爭中笑到了最后,接下來的幾十年,他們有幾件重要的事情要做。 第一,三家要迅速消化智伯瑤的領土,完成對晉國的瓜分。 第二,互相交換土地,讓各自的領土盡量連成一片,方便管理。 第三,妥善處置晉國國君,和平過渡。 三家分晉,是個時間跨度長達幾十年的過程,并不是三家擊敗智伯瑤之后,立即就對其進行了瓜分。 公元前448年,智伯瑤(荀瑤)的弟弟荀寬,兵敗后放棄晉國的領土,率其族人投奔秦國,三家分晉拉開帷幕。 三家瓜分知氏領土,以及互相交換土地,時間長達半個世紀,這個過程又可以分為上下半場。上半場是趙無恤擔任中軍將,趙氏家族在此過程中受益良多,他們的領土面積本是三家中最小的,在這一過程中趕了上來。下半場是魏斯擔任中軍將,魏氏因此占據了晉國核心河東地區,收獲頗豐。當然,在上下兩個半場,韓人也利用他們的聰明才智,占據南太行山,將領土連成一片。 圖-三家分晉疆域1 三家分晉,我們看看晉國控天下之脊,依山帶河,究竟有多少富饒和險峻的領土可以瓜分。 先將晉國的地塊分幾個等級:
以太行山為界,我們將分別解讀,太行山以西、以南、以東的領土。 首先是太行山以西,領土有1河東郡,2河西郡、3、上洛之地、4太原郡、5代郡。 1河東郡 河東郡的范圍大致是是黃河和太行山之間的區域,這里被魏氏割據。 河東郡是晉國的核心地帶,晉國的新老國都絳都、曲沃等都在這里。這里人口超過100萬,毫無疑問是晉國最好的一個地塊。魏氏的都城安邑,也是位于河東腹心。 吹毛求疵地尋找,河東郡的不足,的確也能找到兩個小缺陷。 缺陷一是韓氏的都城平陽也在河東,雖然韓氏很快就東遷到洛陽盆地的宜陽,但是韓氏始終不能舍棄他們的舊都,魏氏不得已從河東將平陽劃歸韓氏。 另一個缺陷是,晉國的宗室還居住在絳都,晉國的宗廟還設在曲沃,魏氏既然得到河東郡,那么如何處理晉國國君,這個頭疼的問題就留給了他們。 2河西郡 河西郡是夾在黃河與洛水之間的土地,最初為梁國和芮國的領土,后來被秦穆公揮師占領。在春秋中期,晉國從秦國手中奪取一半的河西領土。由于晉國只占到一半河西領土,因此這一地塊人口不足60萬,為C級地塊。 由于河西郡與河東郡連在一起,河東郡又歸魏氏,趙、韓當然不會來染指河西郡,因此河西郡也歸屬魏氏。 河西的少梁,是這一地塊的中心城邑,這座名城也是戰國時期魏秦爭奪的重心。 晉國的河西郡缺陷很明顯,那就是與秦國的土地縱橫在一起,誰占據這里,將不可避免地與秦國交戰。 3上洛之地 上洛之地是位于洛陽盆地洛水上游的山地,處于秦嶺的東側,晉國在滅掉伊洛之戎后占據這里。上洛之地與河東郡連在一起,構成了險峻的“1崤函通道”,成為魏氏的一塊地。 上洛之地與秦國的商於之地相連,戰略地位比較重要,但是其人口不足20萬,屬于D級地塊。 4太原郡 太原郡包括太原盆地,以及西側的呂梁山,此處為趙氏竭盡全力發展近百年的地塊,人口雖然不足100萬,但也足夠繁榮,屬于B級地塊。 戰國時期趙、秦曾就太原郡進行數個回合的爭奪,耗時近百年,當太原郡納入秦國版圖后,嫪毐曾獲封太原郡,那時太原郡又稱嫪國。 到了李唐時期,李淵李世民父子,就是以太原郡為基地,最終奪取天下的。 5代郡 代郡位于太原郡以北,是趙氏滅亡代國而取得的地塊。不過此時的代郡地方不大,人口不足20萬,是D級地塊。 到趙武靈王時,趙國大肆北擴,代郡也隨之大幅擴大,到達今山西省蔚縣,比初時的代郡擴大了好幾倍。 接著,我們來看看太行山以東,領土有6邯鄲郡、7東郡。 6邯鄲郡 邯鄲郡,顧名思義,是以邯鄲為核心的地塊,這里是衛國舊地,城邑非常多,人口密度也高,人口過100萬,是名副其實的A級地塊。 趙國后來遷都邯鄲,是對邯鄲郡地位最好詮釋。 邯鄲郡有一塊特殊的地方,就是向南凸出了中牟這個城邑,從位置上看,中牟位于漳水以南,劃歸到南部的東郡更為合理,但是趙氏卻死死守住中牟,甚至一度不惜遷都到中牟,來保住這座重鎮。 中牟位于太行山東側,有一條通往太行山的通道叫做“4羊腸陘 ”,為了這條通往太行山的通道,趙氏一直到滅亡都沒有將中牟讓給魏氏。 7東郡 東郡也是衛國舊地,原本是很繁榮的,商朝舊都朝歌便在這里,可惜在春秋時期戰亂頻繁,此地退步明顯,只能算一個B級地塊。 魏氏接手這個地塊后,很快就由西門豹治鄴,將東郡建設為一個人口眾多、經濟繁榮的郡。后來隨著魏國也遷都到東部的大梁,魏國發展重心東移,東郡變得炙手可熱。 然后我們來看太行山以南,這里是8三川郡。 8三川郡 三川郡,范圍正好是當初東周的范圍,包含黃河以南的洛陽盆地和黃河以北的河內。川,是象形文字,指河流的形狀。三川,也就是三條河,黃河、洛水和伊水。這三條河,確實概括了三川郡的地理概貌。 三川郡除了洛邑還屬于東周,其他地盤全部落入晉國之手,毫無疑問的A級地塊。 韓氏占據了三川郡,大有挾東周天子以令諸侯的意味。 最后,我們開看看南太行山的9上黨郡。 上黨郡,其實就是整個南太行山,人口不多,屬于C級地塊。 韓氏擁有上黨郡,坐擁天下之脊,晉國的地緣優勢盡被韓國繼承。 上黨郡發生最著名的事件,當屬長平之戰,那場在南上黨進行的大戰,是戰國之世一場標志性戰役。 圖-三家分晉疆域2 三大家族瓜分完晉國,我們從幾個方面來看看到底誰的算盤更精一些。
從評級來看,魏國獲得ABCD四個地塊,趙國獲得ABC三個地塊,韓國獲得AC兩個地塊,魏國由于占據著晉國的核心地區河東郡,其所占據的領土和人口比之另外兩大諸侯略多。 造成這種結局最直接的原因,是晉國最后一任中軍將叫魏斯,即魏文侯。魏國自然在分地的時候,能夠賺到許多便宜。 趙國由于經歷過“趙氏孤兒”事件,曾經被滅族,如今能迎頭趕上,成為三家分晉之一的諸侯,已經很不錯了。 韓國則一直四平八穩,謀求他們的領土擴張,此時韓國的綜合實力也不弱。 我們再從地緣的角度來看三家分晉。 魏國被太行山分為東西兩頭,西部為國都安邑所在,但是可擴展空間并不大。而東部的東郡并非核心地帶,卻地處中原,南可以向楚國,東可以向齊國要土地,這才是發展重點。偏偏魏國東部領土不足,兵員不足,這是魏國戰略上的死結。即使后來遷都東部大梁,但是東部的根基沒有西部扎實,這是制約魏國的一大因素。同時國土被太行山切分為兩部分,東西兩線互相支援起來非常吃力,一旦魏國與韓國關系緊張,魏國將東西不能兼顧,這是魏國地緣致命的缺陷。 趙國與魏國一樣,被南太行山分割為東西兩塊,不過細究之下,趙國與魏國又有所不同。趙國東部邯鄲郡人口不少,這讓趙國最先下定決心放棄太行山以西,遷都到中牟和邯鄲,在決心東遷方面,趙國不用魏國那么大費腦筋猶豫不決。另一方面趙國的國土并不與秦國接壤,魏國則不得已去與秦國爭奪河西,即使奪下了河西全境,又不得不防御秦國的反撲,趙國的地緣雖不如韓國,比魏國還是好多了。 韓國,三川郡和上黨郡緊密相連,北有南太行山,南有黃河,依山帶河,盡得晉國地緣精髓。韓國的國土實際上是比東周最強盛的時候,多了一個上黨郡,它的領土在三晉當中,最像一個國家。 韓國的國境,除了與魏、趙接壤,南部在伏牛山與楚國接壤,無論此前還是此后,楚國都未在這個方向向韓國發起進攻,反而在伏牛山上修筑長城,防范韓國。韓國真正有可能發生戰爭的方向,來自東部的鄭國,而此時的鄭國經歷春秋三百年,大起又大落,實力大不如前,早晚會被韓國兼并。 直到韓國兼并鄭國,領土與楚國更大幅度接壤之后,韓國南線才出現了一些與楚國爭奪的地域。 韓國的地緣,是三晉當中最好的,韓國人的算盤,也是三晉當中最精明的。 日后韓國地緣變的不好,是發生了下面這兩件事情之后。 一是韓國滅鄭國,導致韓國的領土與楚國接壤更多,韓楚的矛盾沖突尖銳起來。 二是魏國抵不住秦國的進攻,先后丟失了河西和“1崤函通道”,導致韓國要直接面對秦國的進攻。 從三家對南太行山的控制來看,韓國幾乎是把握住了南太行山的命脈,而趙、魏則不得已被分割為東西兩塊。 三家分晉,三家各有各的算盤。 魏國的威猛之處,在于中軍將魏斯有優先選擇權,他當仁不讓地選擇了晉國最核心的河東郡。 趙國的厲害之處,在于趙國在分家前靠自身力量發展了太原郡和代郡,為三家分晉奠定了基礎。 韓國的精明之處,在于對地緣的把握有獨到見解,不但自身依山帶河,盡得晉國地緣優勢,而且還將魏、趙分割為東西兩塊,高明! 本文節選自《地圖里的興亡》 作品簡介 本書以歷史與地理相結合的方式,通過制作500副精美地圖來重寫中國春秋戰國史,打破讀史無圖的遺憾,回歸左圖右史的傳統。國家認證,中圖社權威發布。 地形圖,展現山川河流地貌。 路線圖,復盤真實歷史事件。 形勢圖,解說兵戈鐵馬烽煙。 疆域圖,呈現合縱連橫進程。 |
|
來自: thchen0103 > 《超星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