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宏梅 明槍易躲,暗箭難防,比較難對付的濕,你學會出手了嗎?不懂的請這邊看來。 “我的腳氣居然和人體內的濕氣有關系?” “白帶異常咋么是濕氣重引起?” 隨著天氣,逼近黃梅天,來找洪藥師的患者,大都和濕有關。所以在詢問患者婦科病的同時,我們也常常會問她有無腳氣。 下面我們來一一解答 濕氣是風、寒、暑、濕、燥、火六種病邪之一,是健康的敵人,很多疾病的誘因。有句古話叫:“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面。” 濕與寒在一起叫寒濕,與熱在一起濕熱,與風在一起叫風濕,與暑在一起就是暑濕。濕邪不去,吃再多的補品、藥品都如同隔靴搔癢,隔山打牛。 濕氣為重濁陰邪,有形而沉重,它的性質黏膩,常可阻遏氣機、滯礙陽氣使人體氣機升降失常,一旦經絡因濕氣重而運行受阻,日久后化熱則為濕熱,或或煉液成痰則為痰濕,甚至為濕毒。 1 眾所周知,腳氣是由真菌感染所導致的,其實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那就是腳氣跟人體內濕氣重也有很大的關系。體內濕氣重的人不一定會有腳氣,但是有腳氣的人體內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程度的濕氣。 2 中醫認為:女性患婦科病多與濕氣太重有關。女性本屬陰,以血為本,最喜正氣相通,最惡邪氣相犯,而所有的婦科病,經、帶、胎、產等等,最容易受到濕氣的影響而引發許多婦科疾病。 女人與濕氣有關四種病 1、帶下病 內外濕氣相結合,濕氣邪困阻脾胃,導致脾虛運化功能失調,對體內水分控制能力減弱,下注胞宮可致白帶增多,異味等,濕邪若化熱傷絡或成濕熱濕毒,則可表現為白帶發黃、赤、青等等。 中醫治療:黨參15克,焦白術30克,茯苓12克,陳皮6克,炒扁豆12克,炒山藥24克,炒薏苡仁15克,車前子12克,澤瀉9克,蒼術9克,甘草3克,水煎服。健脾祛濕。 2、月經病 因長時間居住在濕氣重的環境中,或是經期淋雨而引起內濕,常可因感受外濕而引起在經期前后有四肢乏力,身體疲憊,腰腹部疼痛,甚至會低熱難退,而有經期時,會出現腹瀉,痛經,月經量少,經血不暢,甚至閉經等。 中醫治療:焦白術30克,巴戟天15克,炒扁豆12克,炒山藥15克,茯苓12克,白果5克,蓮子15克,水煎,每日1劑,連用5-10劑。 3、妊娠病 水濕內生停滯于體內,導致陽氣不足,不能使體內生化機能暢旺,可導致并加重孕早期時消化、吸收不良,惡心嘔吐,頭暈倦怠等等。 中醫治療:當歸12克,川芎3克,炒白芍12克,黨參12克,紫蘇6克,陳皮5克,大腹皮5克,砂仁6克,藿香6克,佩蘭葉5克,甘草3克,水煎服。可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 4、產后病 產后女性多有氣血雙虧,脾胃不足之癥,最容易與濕邪相犯而致產后吐瀉,水腫,惡露不行,肢體酸疼等等問題。 中醫治療:首先要調和氣血,以適量的全當歸、川芎、桃仁、干姜、甘草,水煎服,或酌加黃酒同煎。治血虛寒凝,瘀血阻滯證,改善產后惡露不行,小腹冷痛。 濕氣應該從平時調理,這樣才能防止在經期、孕期、產后這些特殊時間出現岔子,避免對女性身體的一些危害。 如何辨別體內是否有濕氣呢? 濕氣的典型特征就是黏濁,所以大便糖稀,難以沖掉正是濕氣重最顯著的特征,濕氣的判斷還有4個最簡便的方法: 1、舌頭邊緣有鋸齒,俗稱“裙邊舌”,舌苔白厚。 2、頭發愛出油、面部油亮。 3、渾身是否有黏糊糊的感覺,老感覺不清爽。 4、困乏無力,無精打采,怎么睡都睡不夠,頭暈犯困。 如果符合濕氣癥狀的1-2條,那就說明體內是有濕氣的。
管住嘴,邁開腿,濕日常防護和飲食有關。 肉是酸性食物,肉吃得太多的人,加上運動量少,身體陰盛陽虛,濕邪內郁,所以大便無法正常。 中醫脾虛則便溏,本應以五谷雜糧為食,現在以肉食為主了,很多人一天不吃肉就覺得很虧,長期這樣,傷害的是脾胃,脾是運化水濕的,脾受到傷害,水濕不能完全運化,就在身體內堆積。 所以,大便不成形意味著脾虛,也意味著體內有濕氣。 身體有濕氣能吃辣椒嗎? 辣椒去濕不適合所有人,并不是個好的去濕辦法,可以用紅豆薏米熬粥喝,能有效去濕,平時多吃健脾的食物,宜選用性平偏溫、健脾益氣的食物,如大米、小米、南瓜、胡蘿卜、山藥、大棗、香菇、蓮子、白扁豆、黃豆、豆腐、雞肉、雞蛋、鵪鶉(蛋)、牛肉等。 盡量少吃或不吃空心菜、檳榔、生蘿卜等耗氣的食物。不宜多食生冷苦寒、辛辣燥熱的食物。 有的皮膚病,婦科病和濕有千絲萬縷的關系。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壓、心腦血管等疾病,甚至惡性腫瘤,其實這些病都跟濕邪、痰濕有關。 1.荷葉茯苓粥 ? 荷葉1張,茯苓50克,粳米或小米100克,白砂糖適量。荷葉煎湯,留汁,再將茯苓6、粳米或小米一同與荷葉湯同煮成粥,加白糖調味。 作用:清熱解暑、寧心安神、化濕利尿。 2.白扁豆山藥粥 大米100克,白扁豆30克,山藥30克。白扁豆洗凈,山藥去皮、切成薄片,淘洗干凈大米與白扁豆先煮沸,再加入山藥,煮熟,加白糖調味。 作用:健脾和胃,消暑化濕。 3.薏米紅豆粥 薏米和紅豆,按2:1比例準備好食材。材料放入鍋中,加水用猛火煮開,再用小火慢慢煮爛,加冰糖調味。 作用:除濕健脾,補心養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