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切問題的根源,得講到隋文帝的身上,隋文帝很明顯,這個人有能力,而且是一個好皇帝,但是這個皇帝有一個自己的毛病。
他一直標榜自己是一個圣人,也就是說自己做事情不能夠出于自己來考量,而是出于整個國家的宏觀大局來做思考,這個想法是很好,但是他他在這件事情做吃到甜頭以后,他立刻認為全世界的人也就是當時他統治下的所有子民都必須跟他學習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做這件事情,比如說你生產糧食,你糧食生產的,出來之后只要夠你自己吃的,其他全部上交國家,因為這些糧食都是以后給國家用的。你自己這個人要有高明的覺悟,你要自己想到這些糧食不單單是給你自己種的,而是給國家用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是很明顯隋文帝這一句話沒讀懂,自己用圣人標榜自己,并且去學習圣人的做法,因此底下的所有人都得去學習如何做一個圣人。
他的繼任者隋煬帝當然受他父親思想的影響,認為底下的人民都是良民,他們做任何事情都是出于國家的考慮,不需要君王自己去調理去管理人民的情緒,因此隋煬帝覺得國家存了這么多的糧食,等到饑荒的時候你們人民必需依靠自己的覺悟,自己靠雙手去度過這個荒年,而不是去向國家要飯。
因此,隋煬帝在任期間,好大喜功。他曾經自己率領的30萬禁軍還有宮廷里面的王宮大臣去西北去開荒,自己的親姐姐都半夜里被凍死了,整個人也是狼狽不堪,并且三征高句麗,使得自己的國家急需大量的錢和糧,并且還要為他開通大運河建造數萬艘船只,用于作戰,用于運輸糧草用于他自己個人游玩。
比那些倉庫的官員不敢開倉放糧,因為隋朝的律法是嚴苛的,當時隋朝打陳朝的時候,中間有一個小國家就被他用來作為導火索,小郭家去投靠了陳朝,反抗隋朝,什么原因的,就是當時隋朝派了一個官吏過去,治理他們,因為陳朝就立刻認為這個管官吏嚴苛的要命,不能夠當他的子民。隋朝治政之嚴可見一斑。
糧食就在倉庫里面,但官員不敢放,放了自己人頭落地,有外面成千上萬的饑荒的人民。一口糧食都不敢給。
民眾也是不堪徭役,誰不想好好的,窩在自己家里面,老婆孩子熱炕頭的,誰愿意天到晚給國家。干這干那而且,一分工資都不拿,這東西雖然地震為從自己父親那里學來的那一套是對的人民總有可能明白你為這個國家做的良苦用心,但是當饑寒交迫的感覺迫近你的時候,你更多的時候去選擇信仰。
終于隋朝在人民起義的風雨飄搖之中倒下了,是,即便是大,隋煬帝倒下的那一刻,他都不愿意開倉放糧。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是李世民親自看到隋煬帝的失敗之后得出來的一個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