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是中國畫最常見的題材之一,在山水畫中,最常見的素材就是樹了。可以說,樹木是山水畫的主要景物之一,尤其是在南派山水中,樹往往是主景,山反倒是附景。畫家們為了呈現畫面美感,設計了千姿百態的樹,其造型或優美、或古樸、或滄桑、或蕭疏,神形兼備而富有生氣,氣象萬千又意蘊綿長。所以在中國畫中,樹也是除了梅蘭竹菊之外,很能體現中國人風骨的對象。【點擊藍字畫畫丨寫意四君子技法,一窺中國文人的君子情懷,感受梅蘭竹菊的高潔風雅】
有句話叫“美人在骨不在皮”,樹木也一樣,一般我們在學習畫國畫樹木時,最好的觀察方式,就是趁著冬天出去觀察大自然,因為冬天的樹通常沒有樹葉的遮擋,枝干的形態和走勢得以暴露。先觀察樹的整體特征,再到樹枝,從枯樹或冬天的落葉樹來入手學習,這些沒有葉子的樹枝結構清晰,姿態鮮明,對于初學者來說,更容易了解其生長規律與基本結構。 ▼
畫樹的基本步驟 1、立干:畫主干,預留氣口樹節 2、分枝:畫中枝,注意抽條走勢 3、點葉:畫樹葉,區分墨色濃淡 4、著色:蘸淡墨,渲染層次變化 樹木通常分為枝干、根系和樹葉三個部份,初學者練習時可先將一棵樹劃分為根部、主干、次干、中枝和細枝五個環節。根部是支撐樹勢的基本部位,主干、次干用以確定樹的主要姿態,中枝的作用是延伸樹勢,細枝得以完整樹木。 重點:五個環節里最重要的是出中枝,因為它是主干與細枝的中間連接環節,也很容易被初學者忽略。如果中枝走勢不明,樹身就會顯得臃腫不堪,細枝或點葉也會與之脫節而顯散亂。
步驟一:立干 步驟詳解 一株樹的姿勢有正、欹、直、曲,皆決定于主干的基本傾向,畫干宜用中鋒、以使樹干圓勁挺健,而采用逆鋒,又可表現老樹蒼勁的質感;運筆要注意頓挫轉折,才能矯健多姿,富有生氣。 枝干的畫法通常順著樹干的兩條雙勾線畫些魚麟片狀,中間留出空白,注意大小高低交錯排列,不要排得太整齊,在主樹干的一些地方畫些節疤更顯得生動。 ▼ 中遠景的枝干可以隨意些,點皴一些紋理即可。根系的畫法主要畫些不規則的根枝。 步驟二:分枝 ![]() 步驟詳解 ![]() 古人有“樹有四岐”之說,即畫樹要以左右、前后四面出枝,才能表現一株樹的立體感和空間感。并且,樹枝的結構大致可分成三大類,即上升生長、向下彎曲、平生橫出。 一為向上升生長的類型,傳統的畫論中稱為鹿角枝,這種類型最常見,相思樹、樟樹等。 ▼ 二為向下彎曲的類型,稱為蟹爪枝,如龍爪。 ▼ 三為平生橫出的類型,可稱為長臂枝,如松、杉、木棉等。亦有介於前述兩者或三者之間的形態。 ▼ 寫生樹枝前先圍繞樹的四面,細心觀察,選擇最美的樹干與最合適的角度。先把主干粗枝勾好,再加細枝,畫時首先要注意“樹有四歧”的原則,即樹干前後左右四面八方出枝的情形,切忌如同魚骨,二二并生,缺乏錯落的風致。 其次注意疏密與氣勢的安排,可略加取舍,從藝術的角度選擇合於美的原理原則者進行寫生。另外須留意用筆挺拔,每一樹枝都要與樹干或粗枝連接,不能凌空生長,且樹枝理愈越長愈細,不能把尾部畫粗或枝粗干細,違反植物生態。 步驟三:點葉
![]() 步驟詳解 ![]() 夾葉法:是用勾勒線法表現樹葉。 ▼ 點葉法:是用粗線、細線和干濕濃淡的筆點畫成。 ▼ 步驟四:著色 ![]() 步驟詳解 ![]() 用濃淡不同的墨色畫出不同的樹葉后,樹就已經畫得差不多了。但為了突出整棵樹的立體感和虛實關系,可以用干凈的小號毛筆,稍蘸清水,暈染一下樹枝上的枯筆筆觸,使之過渡得更自然,更富有層次和變化,并重點帶一下樹的結界部分,讓轉折處更明確。 另外,枯樹畫法主要有兩種: 近景工細類畫面多用雙勾法加皴,勾畫出枝干的兩條線,順著兩條線點刷結合皴出紋理,以掩蓋雙勾線為佳。 中遠景寫意類畫面可一筆法,即用一條粗黑線勾畫。所以學習枯樹時要特別重視中枝,要做到能在任何復雜的枝叢里都能讓人感應到它的存在。 并且,主干、次干、中枝、細枝的相互關系也不能亂,需環環相扣,合乎“畫理”。出細枝是畫樹的最后一個環節,要求出枝角度均勻,疏密得當,變化不可太大。最好以三五枝組成一小枝,小枝與小枝相連接合成大枝,最后組構成樹。 名家作品欣賞 枝條的畫法多種多樣,比較典型的如李成、郭熙的蟹爪枝,范寬的鹿角枝、馬遠的直條枝,元人的細條枝等。 ▼ 北宋 李成 讀碑窠石圖 北宋 郭熙 早春圖 北宋 范寬 溪山行旅圖 北宋 范寬 雪景寒林圖 南宋 馬遠 松溪觀鹿圖元 倪瓚 獅子林圖 元 趙麟 相馬圖 從古到今,在中國文人墨客的心中,樹一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義,咬定青山的竹子正直樸素,香自苦寒的梅花孤獨堅貞,迷醉春風的楊柳柔情似水,最后凋也的松柏傲骨崢嶸,相信學會了國畫中畫樹的技法,能幫助你理解更多樹的象征意義,達到更高的精神境界。 編輯 | 漁公子 圖 | 源于網絡 更多相關內容,點擊藍字直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