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煉丹術的歷史 煉丹術是中國古代自己獨立發展起來,并流行了很久的一種方術。它的手段和目的是試圖以自然界的一些礦物(偶爾也用到某些植物)為原料,通過人工的方法(即化學加工)制造出某種性質奇異的藥劑(稱之為神丹大藥),人服了它可致長生不死,甚至羽化成仙。(方術:指古代的醫、卜、星、相之術。) 中國煉丹術發展史上的兩個流派:一派是試圖以自然界的金石礦物為原料,在丹釜中修煉出可服餌長生的金丹大藥或金銀,所以這一派別歷史上稱為“丹鼎派”或“外丹派”;另一派是倡導運用意念的作用運轉周身的精氣神,最后使之在丹田中凝結為精神性的“長生不老金丹”,這一派別歷史上稱之為“內丹派”。這里所言的煉丹術專指與化學有關的“外丹”。 煉丹術一般可分為煉丹與煉金兩部分。按照中國早期煉丹家的信念,神丹一旦煉成,既可服餌長生,又可點化汞、銅、鉛等金屬為黃金、白銀;而人工以藥劑點化成的金、銀,則又可作為長生藥(當然后世的“點金家”則完全以發財致富為目的了)。 中國煉丹術活動的正式出現,據比較可靠的記載,大約是在西漢初期,秦代時可能已有萌芽。但應該知道,中國先民追求長生的思想和活動的發生則較此要早得多,即在中國煉丹術正式出現前,曾有過一個相當長的醞釀時期,也就是從先求神開始,然后才發展到人工煉丹。 中國煉丹術到了清代時可以說基本上滅亡了,這時它的目的和說教在廣大道教徒和百姓中幾乎已失去了市場。但煉丹的化學方法并未隨之消亡,它們不斷地被歷代中國醫藥界人士(不少煉丹家自己就是醫藥學家)所接納和總結,并朝著正確的方向(制造醫藥)繼續發展著。但遺憾的是,它沒有能像在歐洲那樣,在中國發展成為近代化學。 一、從巫術、悟道到尋仙求藥 (一)巫的出現與醫藥的嘗試 中國先民步入到新石器時代后期(距今約4000年前),物質生活狀況和生活條件雖然有了明顯的改善和進步,但對周圍的自然現象仍處于蒙昧無知的狀態,產生了萬物都有精靈的觀念,認為這一切都是有神在主宰,并且產生了對神的崇拜。 在商代,當時的人認為疾病和死亡或者是惡鬼侵襲、附體所降的禍祟,或者是天帝神明、祖先的懲罰,所以商人尚鬼。但人神、人鬼不在同一個世界里生活,只能幻想、不能接觸,那么如何交通往來,互通信息,向他們表達自己的意愿呢?因此,正是人們向神鬼表達意愿的愿望促成了巫術和巫醫的出現。 及至周代,特別是在東周時期,醫藥學有了一定的發展。據《周易》記載,醫分為“食醫”、“疾醫”、“瘍醫”、“獸醫”四種。最初的醫藥主要是一些食物,也就是說,人們在長期攝取食物的過程中,逐漸發現了某些食物有一定的保健和醫療作用,而引導到醫藥的發現。 應該明確,巫術在周代仍極盛行,周天子虔信天命(上帝),巫神之說更是廣為流行,所以那時是巫、醫并行的,而且醫和醫藥往往也都有濃重、虛妄的巫術色彩,對藥的醫療效果也往往賦予巫術的理解。 (二)悟道求長生與海上尋神仙 及至春秋時期(前770-前476),中國社會里各種學術思想活躍起來,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有一些哲學家便開始想象世界上萬物的起源、宇宙中千變萬化的動因,也考慮起生死的哲理。 在各種學說中,就思想深邃、內心博大而論,尤其是對后世道教思想、道教教義的產生影響至深的要算道家的祖師老子李耳。他有《道德經》傳世,雖只有五千余言,但深刻地闡述了他對世界本原、萬物變化及其所遵循之規律的見解,闡發了他的人生哲學、社會思想、 政治主張,其哲學思想的核心,可概括之為“道”。 但老子本人的人生哲學并不追求長生不死,《道德經》也沒有論述長生不死的方法。但其后,他的一些信徒似乎從《道德經》中得到了極大的啟示,便致力于從“道”中發掘出長生不死的途徑,認為真正修得至道,便會掌握生死的法門。 到了戰國時期,在中國先民間關于仙人、真人的傳說興盛起來。但那些屬于早期道教的仙人不同于天神,既不是生活在冥冥世界中的精靈,也不是主宰世界的天帝,而是就生活在人類生息的這個世界里,形如常人,這種神仙思想中的仙人有兩個特點:一能長生不死,二能消遙自在遨游太空。 因此,隨著仙人傳說的興起,人們追求長生不死的欲望也更加擴張起來,并開始探索長生之道。到春秋戰國時期,為追求長生出現了兩個派別,或者說提出了兩條認為可行的途徑:一是養生,一是服食[藥]。 養生派主張從榮衛身體出發,從自身的鍛煉中修煉出抗拒衰老、死亡的力量。他們都是一些道家的信徒,力圖從“道”中悟出真諦,他們總結出了四條養生之術: 一曰煉氣,或叫食氣。認為靈魂游蕩于氣中,氣中又充溢著靈魂之質,所以人體中氣在則靈魂永駐,氣絕則靈魂離散,故煉氣可得長生。二曰恬淡無為。三曰操煉體魄,不斷吐故納新,求致精氣。四曰辟谷。 服食派主要是方士們,他們相信餌服仙藥,借外力及其神奇的作用,則可肉體不死,壽與天地相畢,與日月同光。 (三)服食長生的嘗試 由于海上尋仙活動或為“鮫魚所苦”,或為風暴所阻,屢遭挫折、失敗。于是開始自己加工煉制不死藥。 這里有必要強調指出:中國古代方士在長生的追求過程中,煉丹術的出現標志著他們從求神的道路上轉向依靠人類自己的智慧和創造力。顯然,這是一種歷史性的進步,不是倒退;是迷信色彩的減退,而不是增濃! 二、丹鼎派煉丹術的出現 (一)前漢道教的滋榮 及至漢代,大一統的帝國建立以后,統治階級為了加強對百姓的思想控制,鞏固社會秩序,大力提倡宗教神學和封建迷信,許多帝君、王公自己更是恩寵方士,熱衷于尋仙求藥,追求神怪奇方。在那個帝王至尊的時代,“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影響到全國的時俗,涌現出了大批方士,造成了社會上求仙修道的風氣。這種環境當然推動了丹鼎派的形成,并得到帝王、顯貴們的青睞和大力支持。 中國道教教義的核心:“黃老之術”,即研究長壽修仙的方術。 (二)道教丹鼎派的肇興和讖緯之學的產生 至漢武帝繼位,中國丹鼎派及其煉丹活動正式興起。武帝時期,淮南王劉安組織變煉金屬活動。 在前漢與尋仙煉藥的方術活動發展的同時,儒家中的讖緯之學也開始盛行起來,對煉丹術和道術活動的發展不無影響。 所謂“讖”,屬于一種宗教預言,“詭緯隱語,預決吉兇”,而且聲稱是依托神的啟示,這種行徑顯然源于巫師方士。“緯”則是以宗教迷信的觀點對儒家經典進行歪曲解釋,加以神話,所以“迨彌傳彌失,又益以妖言之辭,遂與‘讖’合而為一”,于是合成讖緯之學。此學為西漢大儒董仲舒所創導。 從此讖緯之說蜂起,儒家也逐漸宗教化,孔子也被打扮成超人的教主。這就造成了儒生與道士的合流,兩股勢力相互推波助瀾。從此方士皆稱道士了。 (三)中國煉丹術最早的一批丹經 從西漢末到東漢初期,似乎丹鼎派的活動明顯地活躍起來,并取得了很大的發展。大約成書于這個時期的《黃帝九鼎神丹經》和《三十六水法》至少從火法煉丹和水法煉丹兩個方面部分地反映出那個時期煉丹術的具體化學內容和取得的進步。 在早期的丹經中,《太清金液神丹經》也很值得研讀,它是有關“金液”的現存最早著作。 三、丹鼎派煉丹術的奠基 (一)狐剛子《五金粉圖訣》、張道陵《太清經天師口訣》與魏伯陽《周易參同契》的問世。 后漢中期,中國早期煉丹家狐剛子,著有《五金粉圖訣》,其記錄下來的“九轉鉛丹法”是迄今流傳下來的最早的制鉛丹法要訣,也是現存最早的一份制取“仙丹大藥”的完整、翔實的記錄,可算是中國煉丹家研究、利用可逆化學反應的先聲。 順帝時,實踐煉丹家張陵,師承下來《太清經天師口訣》,包含了后漢中期煉丹術的翔實內容。 后漢桓帝,煉丹家魏伯陽,撰有《周易參同契》,道教丹鼎派流傳至今最早的理論性著作。 在前漢與尋仙煉藥的方術活動發展的同時,儒家中的讖緯之學也開始盛行起來,對煉丹術和道術活動的發展不無影響。 所謂“讖”,屬于一種宗教預言,“詭緯隱語,預決吉兇”,而且聲稱是依托神的啟示,這種行徑顯然源于巫師方士。“緯”則是以宗教迷信的觀點對儒家經典進行歪曲解釋,加以神話,所以“迨彌傳彌失,又益以妖言之辭,遂與‘讖’合而為一”,于是合成讖緯之學。此學為西漢大儒董仲舒所創導。 從此讖緯之說蜂起,儒家也逐漸宗教化,孔子也被打扮成超人的教主。這就造成了儒生與道士的合流,兩股勢力相互推波助瀾。從此方士皆稱道士了。 (三)中國煉丹術最早的一批丹經 從西漢末到東漢初期,似乎丹鼎派的活動明顯地活躍起來,并取得了很大的發展。大約成書于這個時期的《黃帝九鼎神丹經》和《三十六水法》至少從火法煉丹和水法煉丹兩個方面部分地反映出那個時期煉丹術的具體化學內容和取得的進步。 在早期的丹經中,《太清金液神丹經》也很值得研讀,它是有關“金液”的現存最早著作。 三、丹鼎派煉丹術的奠基 (一)狐剛子《五金粉圖訣》、張道陵《太清經天師口訣》與魏伯陽《周易參同契》的問世 后漢中期,中國早期煉丹家狐剛子,著有《五金粉圖訣》,其記錄下來的“九轉鉛丹法”是迄今流傳下來的最早的制鉛丹法要訣,也是現存最早的一份制取“仙丹大藥”的完整、翔實的記錄,可算是中國煉丹家研究、利用可逆化學反應的先聲。 順帝時,實踐煉丹家張陵,師承下來《太清經天師口訣》,包含了后漢中期煉丹術的翔實內容。 后漢桓帝,煉丹家魏伯陽,撰有《周易參同契》,道教丹鼎派流傳至今最早的理論性著作。 (二)葛洪和他的《抱樸子內篇》 魏晉時期,民間的道教活動進入低潮。魏武帝曹操鑒于東漢后期的農民軍首領們曾利用宗教活動來鼓動、組織群眾,因此對民間道教和巫師們的祝祀活動嚴加管制,采取了防范和嚴厲打擊的措施。 然而由于對金丹大道的虔誠追求,道教中的丹鼎派在艱苦的環境中師徒相繼,奮斗不已,到了東晉后期,終于開創出了局面,無論是對金丹道理論的闡發或爐火術的技藝經驗,都達到了新的高度,使別具中國特色的金丹術終于奠定了基礎。 葛洪的《抱樸子內篇》可以說是對前漢以來中國煉丹術早期活動和成就的基本反映和全面總結,既從理論上確立了成仙修道可以致學的道教基本教義,又集各種仙道方術之大成,并評述了修道長生的各門途徑,而著重宣揚了金丹仙道,因此在煉丹術史上起了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這部書對東晉時期煉丹術活動的各個方面都有翔實的記載,而且語言明晰,條理清楚,可以說是中國歷代煉丹術著作中內容最豐富,學術價值最高,影響最廣的一部。 葛洪的《抱樸子內篇》: 1.強調宇宙處于永恒的變化當中,世界上無奇不有,力誡世人要不斷求知求解,切不可拘守圣賢之書。 2.高度評價人的能動性,認為人乃萬物之靈,人類的智慧、人的模仿力和創造力是極為廣闊的。 3.強調人類可以從萬物的特異功能和各物的一技之長中得到啟示,那么就應該效仿他們,學其所長而彌補自己之不足。 4.形與神的關系:認為形是第一性的,神是第二性的。把有形的身喻之為堤和燭,把無形的神喻之為堤中之水、燭中之火,神依賴于身而存在。 5.在金丹何以養身的問題上,最早明確提出“藉外物以自堅固”的理論。 葛洪金丹術的師承傳授關系:馬明生→陰長生→……→左慈→葛玄→鄭隱→葛洪 四、陶弘景道教茅山宗的開創 在南北朝時期,作出最大貢獻的是南朝蕭梁時期的道士陶弘景,和他開創的道教上清派茅山宗。 陶弘景歸隱茅山,齋戒自懾,修煉誠篤,不僅實行思神守一、引導行氣的鍛煉,而且也從事金丹術活動,經常化名外出,遍歷浙閩名山,尋訪仙藥、煉丹佳境。他是繼葛洪之后集道教養生、服餌修煉、登仙方術之大成者,也是南朝時期影響最大、經驗最豐富的煉丹實踐家。 總之,南北朝時期中國金丹術一般來說是處于低潮,但經以陶弘景為宗師的茅山道團的再一次大融合,為唐代金丹術的大繁榮,在理論上和藥物應用上都作了進一步的準備。 五、中國煉丹術的鼎盛時期 (一)唐代金丹術活動的肥壤沃土與金丹術狂熱 中國煉丹術發展到唐朝,進入了它在歷史上的鼎盛時期,或者說它的黃金時。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李唐王朝實行了尊道仰佛的政策,出現了道教與皇權結合的局面。 李唐的尊道仰佛出現過兩次高潮,性質和情況有所不同。第一次是在唐初的武德、貞觀年間。但要明確,李世民只是出于政治上的原因,才一時采取尊道仰佛的政策,只崇道而不信道。唐代第二次大舉尊道仰佛是在玄宗開元年間及天寶之初。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當初武后篡唐為帝時曾力圖削弱道教的地位,貶低老子的形象以達到削弱和打擊李唐王朝的政治目標;另一方面是李隆基本人不僅崇道而且信道,想利用老子的思想實施無為之治。 在這種政治氣候中,道教組織當然也就抓住了唐王朝幾番從政治上利用它們的時機,擴展自己的勢力,壯大自己的徒眾。總之,唐代道教的興盛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充分利用了其處于皇族宗教地位的優勢。 至于丹鼎派金丹仙道之風在唐代出現鼎盛局面,還由于唐王朝中許多皇帝都醉心于神丹金液,追求長生不死。 總之,唐代諸帝先后崇道奉仙,惑于金丹仙道,朝野上下服餌長生之風愈演愈烈。上層方術之士備受恩寵,財勢并加,這就必然激勵了煉丹術活動的熾烈、繁榮,轉煉五金八石、燒丹飛汞的實驗得到了廣泛的發展。 (二)唐代煉丹術的盛況 唐代煉丹術的大發展,不僅表現在大小神丹名目的浩繁上,而且更反映在升煉操作、加工技藝方面,較之漢代也復雜得多。唐代時,修煉大丹的原料多是天然礦物的加工制品,即某些預先加工、制備的化學制劑。因此這時的煉丹術中就出現了眾多藥物加工法,化學內容極大地豐富了。 (三)唐代丹鼎派的兩大旗幟——鉛汞還丹與金砂大丹 唐代的長生丹藥品種、名目雖多,但為爐火道士最為推崇的仍是從漢晉傳承下來的金砂與鉛汞還丹,不過都有發揚光大,成為大小神丹的核心、丹鼎道派的兩大旗幟。 鉛汞還丹派:以尊狐剛子《五金粉圖訣》和《周易參同契》為經典。 金砂派:師承葛洪的“金液—還丹”說,其要訣是修煉藥金和升煉九轉還丹。 (四)唐人對金丹術的反思 唐代煉丹術由于受政治、經濟、社會風尚和宗教思潮等諸多方面的共同影響,出現了高度繁榮的局面。然而伴隨著它的大發展,卻潛伏下了自身的深刻危機。因為隨著煉丹術活動的開展日益廣闊,嘗試長生丹藥的人越來越多,金丹仙藥的長生效果也就受到了廣泛的實踐檢驗。顯然,這就使煉丹術士的主觀愿望與客觀實際效果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多地暴露出來;而人們對神丹大藥迷戀的程度愈加狂熱,遭受的災難就愈加慘重,這使人開始對金丹仙道感到疑懼,于是一些方士逐漸清醒,開始反思起來。所以在唐代后期,社會上和煉丹術士中間都開始出現異議,責難的聲音也逐漸響了起來。 但是,當時人們雖對金丹服食的迷戀開始動搖,但對長生久視的追求并沒有放棄,只是感到煉服金石這條途徑似乎是條絕路,而且風險很大。因此一批好道之士開始轉向內丹,于是內丹派在唐代有了相當大的市場,有關的論著已在人們之中流傳,并產生了越來越大的號召力。 六、宋代煉丹術的衰退 (一)趙宋王朝的崇道與金丹術的困境 宋代諸帝吸取了唐代一批皇帝服食丹藥中毒罹難的教訓,一般來說則對燒丹煉藥不十分感興趣,因而多只重道法而輕丹法。 宋王朝崇道活動出現的真正高潮是在真宗與徽宗兩朝。由于太宗、真宗的崇道,他們對道教的典籍很注意搜集整理。《云笈七簽》內容相當豐富,對研究中國傳統文化,除道教外,諸如哲學、醫藥、化學、天文、地理、民俗、養生以及人體科學等方面,也都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尤其是其中的卷七十一至七十七的金丹部與方藥部,輯錄了大量漢唐以來的外丹術著述,是研究中國煉丹術歷史的珍貴、必讀的要籍。 北宋一代諸帝實行了崇道政策,既然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利用,所以只重道法,很少惑于服餌金丹之說教。所以道教的得勢,并未刺激煉丹術的發展,正史幾乎沒有提及北宋丹鼎派的活動,可見它在當時道教方術中已處于被冷落的地位了。 (二)從《道藏》中的幾部丹經看宋代外丹、黃白術 1.《諸家神品丹法》 該《丹法》共六卷,內容龐雜,是擷趣了歷代丹經的一些段落經連綴、組織而成,大部分取自唐代丹經。 2.《鉛汞甲庚至寶集成》 共五卷,是一部以鉛汞為中心的黃白術丹經的選編輯錄本。 3.《大還丹照鑒》 一部煉丹術“理論性”著作。但有關見解因完全沿襲唐代丹經,而缺乏新意。 4.《丹房奧論》 一部煉丹術“理論性”著作,與《大還丹照鑒》內容相似,觀點一致。但與唐代丹經相比,在理論上也無多大新意。 5.《丹房須知》 成書于南宋,內容皆襲唐代丹鼎家之說。書中圖畫精美,表明宋代時的煉丹設備較之唐代似又有很大進步,不僅更為精巧,而且有了定型的裝置。 6.《九轉靈砂大丹》 描述了九種大丹的轉煉程序,體現了宋代煉丹術冗長繁瑣的特點。 7.《靈砂大丹秘訣》 從通體上看此丹經似乎主要強調點化黃白,至于此秘訣內容,也是一組九轉靈砂的丹法經進一步發展而成。 8.《金華沖碧丹經秘旨》 通體上看,以黃白術為主旨。該丹經給人以深刻印象的是所用煉丹設備極為考究,結構復雜而價值高昂,經常要用到真金、真銀;各還丹修煉過程中也常要用到金箔、花銀。 9.《丹方鑒源》 內容比較豐富,編排更有組織,特別值得稱道的是它把丹房中所用的藥物分類法加以完善,這在煉丹藥物的研究上是個極大的進步。書中對每種藥物的來源、產地、性狀、功能、用途作了簡要說明,條例清晰,有的還包括人工制造工藝,很少有神秘色彩,所以是一部科學性很強的金石藥物手冊。 七、明代金丹術的回光返照 明王朝的第一個皇帝朱元璋對道教有相當強烈的好感。但朱元璋在取得天下以后對待道教的政策,則是利用與限制相結合。他根據自己的經驗和前朝的教訓,不崇道,不奉道,以防范其權勢的惡性膨脹,以免被奸人利用來犯上作亂,危及自己的統治。 明代諸帝不僅在追求長生益壽,而且更醉心于宣淫縱欲,所以道士們進獻丹藥,名義上乃謂去病延年,可致神仙,實際上卻是以媚藥興陽助氣,供秘戲之用,藉此投帝所好,以固位邀寵。 明代第一個迷信丹藥而致死的皇帝是在位不及一年的仁宗朱高熾。明代煉丹術的回光返照,可以說是煉丹術歷史上一股穢污逆流的一時泛濫。 在朱明一代中,世宗朱厚熜是最為荒淫絕頂的一個皇帝。這種奢靡淫縱之風在朱明一代也嚴重地毒化了社會的風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