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參同契》以《周易》為指導,效法漢代象數易學,以乾坤為鼎爐,坎離為藥物,其余六十卦為火候,借用陰陽五行,闡述了煉丹思想。![]() 一、上古神仙信仰神仙信仰是道教的核心思想。無論道教的教義及道術多么龐雜,其教義的核心仍然是神仙信仰。神仙信仰和神仙方術可以上溯到遠古氏族社會的巫覡傳統。《山海經》中就有“不死之山”、“不死之國”、“不死之藥”、“不死之樹”和“不死之民”的記載,這些記載為“不死”的概念奠定了基礎。在青海樂都出土的距今約四千年的彩陶罐上,就有行氣的圖畫,說明華夏文明史的開始時期就有神仙方術的雛形。 ![]() 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開始相信“長生”和“不死”的觀念。這種信仰是在經驗的基礎上推理得來的。古人認為,服用藥物可以治病和預防疾病,因此服用藥物可以延年益壽,乃至長生不死。這種“長生說”往往將長生的愿望寄托在仙藥和神仙身上,希冀通過服食仙藥成為逍遙自在、長壽不死的神仙。 何謂“神仙”? 在原始宗教中,人們信仰的是“神”,《說文解字》中解釋為:“神,天神,引出萬物者也。 從示申。”“申”、“電”、“神”本是同一個字。 “申”的甲骨文像一道向著不同方向開裂的閃電。 ![]() “申”的甲骨文 而中國道教徒則信仰的是“神仙”。《釋名·釋老幼》說:“老而不死日仙”,指的是能長生不死的人。《漢書·藝文志》云:“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其外者也,聊以蕩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無怵惕于胸中。” 可見,所謂神仙,就是一些養性葆真、齊一死生的人。 神仙信仰隨著靈魂不死觀念逐漸形成,上古的神仙傳說和方士的尋仙活動形成了道教中神仙長生不死的宗教信仰,同時也吸納了先秦道家的長生思想。 《老子》就提到了“長生久視之道”。《莊子》則使用“真人”、“神人”等稱謂。如《莊子·逍遙游》中描述了道:“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等等。” 道家的這些說法主要體現了一種超凡脫俗的精神追求。 神秘外丹術![]() 外丹術,指通過燒煉丹砂、鉛、汞等礦石藥物,制成能夠讓人保持青春,乃至長生不死的丹藥。外丹術在我國起源很早,已有兩千年的歷史。它的產生既有其物質基礎,又有其思想基礎。 殷商時期的冶金術是煉丹術的物質基礎。我國在殷商時期,冶金鑄造技術已非常高超,許多流傳至今的曠世珍品,即使采用現代技術也難以制造。 經周代到春秋戰國時期,由于戰爭和社會生產的需要,冶金業在各國普遍發展,《周禮·考工記》中已有各種合金的制造規范,春秋戰國之際又有了可鍛鑄鐵。這樣,許多化學元素的伴生礦物及其合金的性質,如銅、鐵、錫、鉛、汞等,都得到了深入研究,并應用于煉丹術中。 而神仙傳說與服仙藥長生的觀念,在當時被廣泛接受。古代很多帝王都相信神仙之說,認為可以通過尋找神仙藥物來獲得不死之身,這些都為煉丹術的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 外丹術的發展歷史在中國戰國時期,神仙家崛起后,與陰陽五行家以及方仙術家相結合,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方士群體,被稱為“方仙道”。方仙道主要分為三個派別:南方王子喬和赤松子的“行氣派”,秦中容成公和彭祖的“房中派”,以及燕齊羨門高和安期生的“服食派”。 其中,以安期生和羨門高為代表的“服食派”,擅長于服食仙藥和燒煉丹砂。秦晉方士以彭祖和容成公為代表,擅長于房 中 御 女之術。此派在秦漢方仙道及黃老道中極為盛行,《漢書·藝文志》所載《黃帝三王養陽方》、《堯舜陰 道》,《湯盤庚陰 道》等即為該派著作。而以王子喬和赤松子為代表的南方荊楚、吳越、巴蜀一帶的方士,則擅長于行氣、導引、吐納等全身保命之術。隨著時間的推移,三個派別的方術逐漸融合并不斷發展。其中服食派則是倡導外丹術的先驅。 秦皇時代,開始了以火“練”(通“煉”)丹。《史記·秦始皇本紀》:“方士欲練以求奇藥’,即指此事。漢武帝時代,李少君有“卻老方”:“致物而丹砂可化為黃金。黃金成以為飲食器 則益壽,益壽而海中蓬萊仙者可見,見之以封禪則不死,黃帝是也。”武帝深信不疑。淮南王劉安所作《枕中鴻寶苑秘書》“皆言神仙黃白之術”。 東漢末年,外丹術被道教所繼承,旨在幫助人們達成“長生成仙”的宗教目標。《參同契》以及之前的《太清金液神丹經》、《黃帝九鼎神丹經》共同總結并開辟了煉丹術的發展方向。 在兩晉到隋唐時期,隨著道教的發展和統治者的提倡,外丹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并出現了不少煉丹家和煉丹著作。 ![]() 例如東晉道士葛洪,他是一名醫學家,精通外丹術,著作頗多。根據《晉書》中記載,葛洪是一名醫學家和道士,他寫作了《抱樸子》內外第一百六十篇、《金匱藥方》一百卷和《肘后要急方》四卷。其中,《抱樸子·內篇》詳細介紹了黃白術和金丹術,認為煉丹術是達成仙道之極的手段。 隋唐時期,道教得到了發展,煉丹術大行其道,不論是王公貴族還是豪紳,都嗜好煉丹。煉丹術得到了大大的發展,并留下了更多的丹書,如《周易參同契無名氏注》、《通玄秘術》和《大丹至論》等。唐代著名的醫學家、煉丹家孫思邈,他的煉丹著作是《丹房訣要》一書。 ![]() 道教外丹黃白術在南宋金元時期仍有一定的持續發展,隨著道教心性論的興盛,道教修仙思想開始從注重外煉服食以求舉形升仙向內煉成仙轉化,道教內丹術得以興盛并成為道門中人修養成仙的一個主要方術。但道教中人從事外丹術的努力和活動始終沒有停止,依然有內外丹合修的暗流。 總結:中國的煉丹術源遠流長,最初是一種醫學實驗技術。隨著道教的形成,煉丹術轉為道士師徒秘傳,不斷發展。在東漢末至宋代約1200年間,煉丹術在宗教范圍內得到了廣泛發展,煉丹文獻不斷涌現。《正統道藏》收錄了約100余種丹書,其中大約70余種集中在《洞神部·眾術類》中。宋初的《玄霜掌上錄》是篇幅最短的丹書,僅有600余字;而南宋末或元人所輯的《庚道集》則是篇幅最長的丹經匯編,共計9卷6萬余字,是全面總結煉丹成就的代表作。 |
|
來自: 見青黃 > 《藥能固形 · 外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