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語: 在與孩子的互動交流中,家長們往往會分不清壓力和動力,以及不知道如何把握和平衡。和中書院的堂主姚力方老師,用自己的理解和經驗為大家解開這個疑惑,希望能夠幫助到家長朋友們,助力孩子的成長。
1 首先,壓力和動力是什么? 格物致知,我們先厘清概念。我理解壓力和動力是指當要完成某項任務、達到某個目標,或者處于某種情境中時,因為有一定難度或者不熟悉這個情境而產生的一種心理感受。當我們產生這種感受時,我們肯定不是處于舒適區;在這里我們也不討論已經到達恐懼區的情況,我們討論最普遍的一種情況,就是處于學習區時的壓力和動力。
2 那么壓力和動力怎樣區分呢?它們之間的關系如何? 簡單來說,壓力和動力是面對同一件事情的兩種不同心態的表現形式。當我們面對一定難度時,用好了這種情境下的心理感受,就是動力;用不好,成負面的了,就是壓力。這只是一個起心動念的問題,心態上的轉變可以長期積累形成,也可能是瞬間發生并完成,甚至因此在瞬間改變我們整個的狀態、結果乃至人生。影視劇里經常看到主人公在巨大的挑戰下突然逆襲,由消極、失敗猛然轉為積極、成功,可見作用之巨大,這也是我們為什么要研究它的原因。
所以說,壓力和動力實質上是一件事情,就好像一把刀的刀刃和刀背,不可能離開彼此而存在,就像陰和陽,是一體的兩面,互相依存更可以互相轉化。中級班的孩子競爭很激烈,如何幫助孩子正確看待競爭,有效將壓力轉化為動力,值得我們每一位家長去認真思考。在這里,我將自己對于壓力和動力的一點理解與大家分享,希望能拋磚引玉。
一、目標確立的重要性
壓力和動力既然可以相互轉化,相信大家都希望能將壓力轉為動力。那么,最關鍵的點在哪里呢?有沒有可以實現壓力轉動力的神奇藥水呢?我認為是有的,這個神奇的藥水就是目標。
目標最重要的一點在于:是不是孩子自己的目標,是不是真的是他想要的,這個非常關鍵。這樣的目標其實有個非常時髦的詞,叫“內動力”。有了這個由心而發的動力,壓力就會自動轉為動力!最近有一部很火的影片《摔跤吧,爸爸》。兩個女孩開始不喜歡摔跤,覺得太辛苦,但是迫于爸爸的壓力不得不去訓練,后來在一個婚禮上新娘子的一番話讓兩個女孩醍醐灌頂,發現如果不學摔跤,像普通女孩子一樣生活會更苦,至此,摔跤徹底成為她們自己的目標。也因此她們有了自發的動力,表現在她們的狀態上立刻有了極大的不同,變得積極認真。
那個新娘子對兩個女孩的影響是一種際遇,可遇不可求。那么我們在家庭教育中如何確實地去把握,幫助孩子樹立屬于他們自己的目標呢?我們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神,孩子天生信賴和崇拜父母,孩子的目標很多時候不是天生的,它是孩子在與父母的交流中,耳濡目染和熏陶而來。如果家長平時有意識營造這樣(你希望孩子實現的人生規劃)的氛圍,方法得當,會對孩子樹立目標起到直接作用。不要把這個目標想的太過復雜,太過高大上,尤其孩子尚小的時候,可以簡單一點、短期一點,最重要,它對于孩子認同甚至促進現在所做的事情很關鍵。當然,當孩子越來越大,心理逐漸走向成熟,就需要重點在人生使命和志向方面引導。
比如,我的兒子YNZ和YNT原來并不想考今日學堂,今日學堂對他們只是一個傳說,一個模糊而遙遠的概念,所以前面我沒有勉強他們去考。后來在和中書院,我經常給他們講今日學堂的情況,并帶他們參加分享會,慢慢地,今日學堂在他們心目中越來越清晰具體,而那些優秀的今日學生更成為他們向往成為的人,所以當后來突破班招生時,他們就很順理成章地參加了報考。
備考時,YNZ由于劈叉做得不理想,為了做好劈叉需要進行拉筋,又痛又急,經常哭,哭完后繼續叫我給他壓筋。在臨考前只有幾天的時候,有一天晚上,他對自己的表現非常不滿意,拉筋的時候哭喊著說“不考了!”,我當時默默地沒說什么,我知道道理他都懂,如果我啰啰嗦嗦說一大堆,只會流于說教,并不能真正幫到他。第二天一早,他主動丟給我四個字:還是要考。這事兒就這么過去了。
為什么會這樣?就是因為考今日是他自己的目標,他非常明確這一點,所以他能夠自己去轉化,將壓力轉為動力。
有一句話是“功夫在詩外”,還有一句話是說上等的醫生是“治未病”。我認為,上等的教育同樣如此,平時把外圍工作做好了、做到位了,提前把它做了,就不需要等問題出來,被逼之下再去解決。潛移默化中幫助孩子樹立清晰明確的目標,產生內在的動力,可以提高孩子轉化壓力的能力。孩子具備了自動的轉化和平衡能力,這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
二、利用壓力幫助孩子成長
既然認清了壓力和動力的關系和實質,明白了其中的道道,我們就可以用它了。壓力其實是一個很好的工具,把壓力用好了,可以幫到動力不足的孩子。就我的長期觀察來看,一般沒有明確自己成長目標的孩子,很容易自信心不足、易受打擊、態度消極。有的孩子表面上有目標,你問他,他會很漂亮地說給你聽,但要小心了,如果你用心觀察和體會,就會發現實際上他根本就沒有目標,或者目標不明確不清晰。所以我們家長最重要不是聽孩子怎么說,而是揣摩他們內心里怎么想,看他們怎么做。
這種情況就需要家長給他壓力了。長長短短的壓力都可以有,實行組合拳。我很早就給孩子們說過,18歲之后他們需要自己養活自己,我頂多出學費,那還得看你值不值得我出學費,其余需要你們自己搞定。這個我是認真的,而且我是說到做到的,他們也知道我一貫的做事風格。像這種壓力就是長期的、遠期的,如果家長一貫說到做到,對孩子的威懾力就會大,他就不會抱著什么僥幸、偷懶的心態,不會認為天塌下來有爹娘頂著。
施加壓力這點我用在我家老三身上比較多。老三5歲,是典型的老三性格,最小的孩子,天生沒有責任感和壓力,無憂無慮,大大咧咧,喜歡偷懶,尤其是對于運動和生活細節。我和主班老師商量好后聯合起來調整他。老師先開始與他溝通說,既然你想按自己的想法,那老師尊重你,就按你的想法干脆不做運動好了,你是自由的,做自由人。
他剛開始覺得很享受,后來一段時間后覺得特無聊,要求回班級,老師提出:你要回去可以,你得表現出你的誠意。他有了目標,事情就做得又快又好。我說:“班級有班級的規矩,不是你想來就來,想走就走的,如果遵守不了怎么辦?如果再偷懶怎么辦?”他看著我,說:“那就打”。我說:“那媽媽就直接打了,道理都講過了,再偷懶的話我就不解釋直接打了,你想清楚了”。他點頭。
為了防止可能產生的自暴自棄念頭,我要徹底斷他后路,于是說:“如果你再想回去做自由人,媽媽也會尊重你,但是我也會尊重我們家的要求,我們家不會養一個不思上進的廢物,你就自己養自己吧,外面無非蚊子多點,晚上睡著應該也不會冷;餓了,估計在垃圾桶里找找還是可以找到吃的。”
后來,孩子回到班級后,剛開始幾天還是有賴床哭鬧的情況,或者做運動時消極怠工,我就直接打,孩子大哭大鬧,但是明顯感覺他不再像以前那樣有理鬧七分,無理鬧三分了,即使在最疼最惱怒的時候,也只是喊著:“讓我先平靜一下。”連著狠打幾天下來,他沒有再讓自己挨打了。他的進步很明顯,尤其解決了以前改正偷懶時很嚴重的情緒糾結問題,因為沒有了情緒的干擾,雖然偶爾還有類似情況,老師提醒之下可以平靜接受、很快改正。
對于孩子動力不足的時候,我們就需要給他壓力,此外,我們還需要不斷挖掘他內在的動力,就是將他目前需要做的事與他內在的喜好和需求結合起來,找到其中的“甜點”,最終喜歡上這件事情,并成為他自己的目標。比如,當孩子認真練習之后成功突破某個難的項目,他感受到其中的樂趣;或者隨著長期積累,無意中發現自己其實已經遠遠超越很多同齡人,成就感帶來榮譽感,變得打心里樂于運動,那就真正達到了我們的教育目標。
三、如何幫助孩子減壓
雖然防患于未然、從根本上解決動力問題是最好的方法,但依然會有很多時候壓力會如影隨形。那么,孩子壓力山大的時候,家長可以怎么辦能有效幫到孩子呢? 以下是一些能有效幫助孩子減壓的方式: 壓力VS動力 1.認真傾聽孩子的心聲 要想幫助孩子克服壓力先要了解孩子心理上有什么壓力、壓力是從哪里來的。所以,必須聽聽孩子的傾訴,要抽出時間和孩子面對面地交談,專心地看著孩子,認真地聽他說話。只有父母肯把心交給孩子,孩子才肯把心交給父母。這樣,你才能了解孩子心理壓力的真實情況,才能夠針對問題幫助他們。 2.肯定孩子的進步 帶他與自己比,縱向比一比、看一看,尤其回顧一下自己曾經的狀況,再看看現在,孩子恐怕會又哭又笑,生出踏實的成就感,多強調縱向比,不一味橫向比,重點放在進步和態度方面,令孩子心態舒緩。這里家長自己還需要注意,千萬不可只重結果,不重過程,相反,因上努力,果上隨緣,這點對于孩子的影響至關重要。
3.和孩子一起分享自己的經驗 父母小時侯一定也曾經遇到過和孩子類似的情況,當時是怎樣對待的或現在遇到了什么難題又是怎樣處理的,這些都可以用孩子通俗易懂的語言和孩子分享。當孩子知道了父母原來也常常會面對壓力和煩惱的時候,他們對父母所說的話就比較容易聽進去了。父母告訴子女自己是怎樣應付壓力的,那實際上是為孩子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也就增強了孩子克服壓力的勇氣和信心了。 4、脫離環境,轉換頭腦 散散心、聊聊天、出去打場球、回老家走一趟等等,身體和空間上的轉換,都可以非常有效幫助孩子降低壓力。 5、幫助孩子分解目標 大的目標、過高的目標往往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幫助孩子拆解成一步步小的目標,降低臺階,可以有效降低心理壓力,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6、幫助孩子認清事情規律 承認事情發展的螺旋性和曲折性,讓孩子的心情有所緩解,而不是一味要求自己而陷入情緒當中,反而更加不利。 7、幫助孩子面對恐懼 有時候孩子會因為自己和別人不一樣,比如不跟別人一起逃學、不跟著別人作弊、抽煙、抄作業等等,就因此而受到嘲笑,甚至會受到孤立,感到恐懼、不知所措。這時,父母應當教導孩子要堅持原則,不對的事一定不能做,讓孩子知道,能夠做到不隨波逐流是很不容易的,這正是一個人成熟勇敢的表現,也是有主見、有頭腦的表現。 今日學堂|英語零突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