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示表,故宮博物院藏,著名小楷法帖,原為三國時魏鐘繇所書,真跡不傳于世。只有刻本,一般論者部認為是根據王羲之臨本摹刻,始見于宋《淳化閣帖》,共18行。 后世閣帖、單本多有翻刻,應以宋刻宋拓本為佳。此帖較鐘繇其他作品,無論在筆法或結體上,都更顯出一種較為成熟的楷書體態和氣息,點畫遒勁而顯樸茂,字體寬博而多扁方,充分表現了魏晉時代正走向成熟的楷書的藝術特征。 尚書宣示孫權所求,詔令所報,所以博示。 逮於卿佐,必冀良方出於阿是。芻蕘之 言可擇廊廟,況繇始以疏賤,得為前恩。橫 所盱睨,公私見異,愛同骨肉,殊遇厚寵,以至 今日。再世榮名,同國休戚,敢不自量。竊致愚 慮,仍日達晨,坐以待旦,退思鄙淺。聖意所 棄,則又割意,不敢獻聞。深念天下,今為已平, 權之委質,外震神武。度其拳拳,無有二計。高 尚自疏,況未見信。今推款誠,欲求見信,實懷 不自信之心,亦宜待之以信,而當護其未自信 也。其所求者,不可不許,許之而反,不必可與,求之 而不許,勢必自絕,許而不與,其曲在己。里語 曰:何以罰?與之奪;何以怒?許不與。思省所示報 權疏,曲折得宜,宜神聖之慮。非今臣下所能 有增益,昔與文若奉事先帝,事有數者, 有似於此。粗表二事,以為今者事勢,尚當有 所依違,願君思省。若以在所慮可,不須復貌。 節度唯君,恐不可采,故不自拜表。 譯文 尚書在朝廷上宣讀了孫權的請求,只所以公文通告,就是為了讓大家都知道。下傳給群臣,想必是讓臣子們獻計獻策。 古代賢君治國,朝廷也可采納粗野之民的建議。而鐘繇我最初是貧賤之人,與先帝也沒有什么親情或交情,但卻受到不少恩惠。意外地受到寵愛,于公于私都頗得重視,這種優厚的待遇一直至今。鐘家兩世榮華,蒙受國恩,我豈會不自思量。我常常夜不能眠,想到自己粗鄙疏淺,不能報國。 皇帝似乎對孫權的投降的請求不以為然,想到這里我又猶豫了,不敢再申述自己的意見。但又想到,如今的天下,大部分已為我魏國平定,孫權之所以來獻禮投誠,想必是震懾于陛下的天威。估計他是有誠意的,因為除此之外,別無他法。高高在上者本來就容易與人疏遠,況且我們也沒有讓他們見到我們的誠意。如今孫權拿出誠意來,想要我國相信他,其實他很擔心我們會不相信他,這時我們應該以誠信待之,安撫他的不夠自信。他所請求的,不應該不答應。如果答應了他,他的使節回去以后,也不必指望他一定能信守諾言諾言;但是反過來說,如果他請求而不答應,他一定就會孤注一擲與我國作對了。答應了他而他不真的來歸附,那失信在他。俗話說:答應給人的東西又搶回去,就該處罰他;答應他的卻不給他,他就會被激怒。 我思前想后,覺得朝廷公示的孫權所上之書,如何定奪,終歸是圣上之事,作臣子的不能左右。當年我與荀彧(字文若)跟隨先帝之時,也曾遇到幾件事,與今天的事情況類似。簡單地說兩件(兩事的具體描述可能鐘繇另附了,不在此表之中),我覺得如今的情勢,應該對今天的事情有參考意義。惟愿陛下斟酌。如果您覺得我所想有道理,也不用回復??傊疀Q定權在陛下。考慮到我的建議有可能不被采納,所以我就不親自把這個表交給陛下了(而是托人轉交)。 賞析 鐘繇小楷《宣示表》賞析《宣示表》,無款,小楷,共十八行。是鐘繇(151―230)小楷的代表作品。現藏故宮博物院。最早見于宋代的《淳化閣帖》,后世閣帖、單本多有翻刻,以宋刻拓本為最佳??凇吨袊佬g全集·書法篆刻編》(二)、《中國書法鑒賞大辭典》(上)、《中國書法全集》(二十)、日本《書道全集》。 《宣示表》一直以來深受后世書家的贊譽和追捧,梁武帝蕭衍認為其:“勢巧形密,勝于自運”,清人張廷濟在《清儀閣題跋》中則直接稱贊其:“清瘦如玉,姿趣橫生?!?/p> 《宣示表》與鐘繇其他的小楷作品相比較,無論在筆法還是結體上,都更顯示出一種較為成熟的楷書體態和氣息,充分表現了魏晉時代正走向成熟的楷書的藝術特征。點畫遒勁樸茂,剛柔相濟;結體略呈扁形,寬博高古;章法自然錯落,頹然天放。通篇充盈著渾厚醇古、雍容端莊的典雅之美,常有人以“神妙”二字來形容它的儀態,是非常恰切的,《宣示表》也的確當得起“神妙”二字。 它的點畫法則、結體規律影響和促進了楷書藝術高峰----唐楷的到來,故有人視其為楷書藝術的鼻祖,還是頗有道理的。遺憾的是,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宣示表》的各種刻帖,都不是鐘繇所書原跡,論者普遍認為是根據王羲之臨本所摹刻的。那鐘繇所書的《宣示表》原跡究竟哪里去了呢?就此歷來坊間有許多的傳說,最令人信服而信者眾的傳說認為,《宣示表》與王羲之《蘭亭序》的命運一樣,被當作了陪葬品而入土,葬入了東晉時期曾任著作郎的王修(字敬仁)墓中。 相傳王修的父親東晉初年的大臣王導生前非常喜愛鐘繇書法,在喪亂流離東渡時還不忘將《宣示表》縫藏在衣服里隨身攜帶。來到江南后,王導將它送給了王羲之。后來,王羲之又將《宣示表》送還給了王修。晉穆帝升平元年,年僅二十四歲的王修不幸去世,悲傷的母親知道兒子生前非常珍愛手中的這些墨寶,她要讓兒子生前的最愛在他死后也能陪伴其左右,于是將它們放進王修的棺中陪葬,其中就有鐘繇的《宣示表》?!缎颈怼氛孥E就此在人間消失,也令后來的人們再也無緣一睹其真實的風采,好在還有王羲之的臨本傳世,不然,后世之人也只能聞其聲而不能睹其跡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