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南傳相應部---第22經 犍度篇.蘊相應(57-65)

     南山_松柏 2018-05-02

           本公眾號提供南傳上座部屬佛教的巴利三藏---律藏、經藏(長部、中部、相應部、增支部、小部)、論藏的翻譯解釋,供師兄們精進修學佛陀正法。


    [五七] 第五 七處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比丘于七處善巧而有三種觀察。于此法與律純一而已立者,名為最上人。
    四 諸比丘!何為比丘于七處善巧耶?
    五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知色,知色之集,知色之滅,知順色滅之道,知色之味,知色之過患,知色之出離。
    六~八 知受……想……行……
    九 知識,知識之集,知識之滅,知順識滅之道,知識之味,知識之過患,知識之出離。
    一〇 諸比丘!以何為色耶?諸比丘!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之色,名之為色。由食之集而有色之集,由食之滅而色之滅。此順色滅之道者,是八支圣道。謂:正見……乃至……正定是。
    一一 緣色而生樂與喜,為色之味。有色之無常、苦而變壞之法,為色之過患。于色調伏欲貪,斷欲貪是為色之出離。
    一二 諸比丘!諸沙門、婆羅門,證知如是色,證知如是色之集,證知如是色之滅、證知如是順色滅之道,證知如是色之味,證知如是色之過患,證知如是色之出離,而向色之厭患、離欲、滅盡者,則為善向。善向者,則為入此法 與律。
    一三 諸比丘!諸沙門、婆羅門,證知如是色,證知如是色之集,證知如是色之滅、證知如是順色滅之道,證知如是色之味,證知如是色之過患,證知如是色之出離,而對色之厭患、離欲、滅盡,依不取而解脫者,則為善解脫。善解脫者,則為純一。純一者,則無以轉之可施設。
    一四 諸比丘!以何為受耶?諸比丘!六受身是。[謂:]眼觸所生之受……乃至……意觸所生之受是。諸比丘!此名為受。依觸之集,而有受之集。依觸之滅,而有受之滅。此受滅之道者,是八支圣道。謂:正見……乃至……正定是。
    一六 緣受而生樂與喜,為受之味。有受之無常、苦而變壞之法,為受之過患。于受調伏欲貪,斷欲貪為受之出離。
    一七 諸比丘!諸沙門、婆羅門,證知如是受,證知如是受之集,證知如是受之滅,證知如是順受滅之道,證知如是受之味,證知如受之過患,證知如是受之出離,而向受之厭患、離欲、滅盡者,則為善向。善向則入此法與律。
    一八 諸比丘!諸沙門、婆羅門,證知如是受……乃至……無以轉之可施設。
    一九~二一 諸比丘!以何為想耶?諸比丘!六想身是。[謂]:色想、聲想、香想、味想、所觸想、法想是。諸比丘!此名為想……乃至……無以轉之可施設。
    二二 諸比丘!以何為行耶?諸比丘!六思身是。[謂]:色思……乃至……法思是。諸比丘!此名為行。依觸之集而有行之集。依觸之滅而有行之滅。此順行滅之道者,是八支圣道。謂:正見……乃至……正定是。
    二三 緣于行所生樂與喜,為行之味。有行之無常、苦而變壞之法,為行之過患。于行調伏欲貪,斷欲貪為行之出離。
    二四~二五 諸比丘!諸沙門、婆羅門,證知如是之行,證知如是行之集,證知如是行之滅、證知如是順行滅之道……乃至……向于行之厭患、離欲、滅盡者,則為善向。善向則入此法與律……乃至……無以轉之可施設。
    二六 諸比丘!以何為識耶?諸比丘!六識身是。[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是。諸比丘!此名為識。依名色之集而有識之集,依名色之滅而有識之滅法。此順識滅之道,是八支圣道。謂:正見……乃至……正定是。
    二七 緣識而生樂與喜,為識之味。有識之無常、苦而變壞之法,為識之過患。于識調伏欲貪,斷欲貪,為識之出離。
    二八 諸比丘!諸沙門、婆羅門,證知如是識,證知如是識之集,證知如是識之滅,證知如是順識滅之道,證知如是識之味,證知如是識之過患,證知如是識之出離,而向識之厭患、離欲、滅盡者,則為善向。善向則入此法與律。
    二九 諸比丘!諸沙門、婆羅門,證知如是識,證知如是識之集,證知如是識之滅,證知如是順識滅之道,證知如是識之味,證知如識之過患,證知如是識之出離,對識厭患、離欲、滅盡,依不取而解脫者,則為善解脫。善解脫者,則為純一,純一則無以轉之可施設。
    三〇 諸比丘!如是比丘為于七處是善巧。
    三一 諸比丘!以何為比丘有三種之觀察耶?諸比丘!此處有比丘!觀察界,觀察處,觀察緣起。諸比丘!如是為比丘有三種之觀察。
    三二 諸比丘!比丘于七處善巧而有三種之觀察。于此法與律純一而已立者,名為最上人。’

    ------------------------------------

    翻譯


    漢譯經文相應部22相應57經/七處經(蘊相應/蘊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起源于舍衛城。 

      「比丘們!七處熟練、三種考察者的比丘被稱為在這法、律中已完全完成的無上人。 

      而,比丘們!比丘如何是七處熟練者呢? 

      比丘們!這里,比丘了知色,了知色集,了知色滅,了知導向色滅之道跡,了知色的樂味,了知色的過患,了知色的出離。 

      了知受……想……行……了知識,了知識集,了知識滅,了知導向識滅之道跡,了知識的樂味,了知識的過患,了知識的出離。 

      而,比丘們!什么是色?四大與四大之所造色,比丘們!這被稱為色。 

      以食集而有色集;以食滅而有色滅。 

      這八支圣道是導向色滅之道跡,即:正見、……(中略)正定。 

      凡緣于色而生起樂與喜悅,這是色的樂味。 

      凡色是無常的、苦的、變易法者,這是色的過患。 

      凡對于色之欲貪的調伏、欲貪的舍斷,這是色的出離。 

      比丘們!凡任何沙門、婆羅門這樣證知色、這樣證知色集、這樣證知色滅、這樣證知導向色滅之道跡后,對色是為了厭、離貪、滅的修行者,他們是善修行者;凡善修行者,他們在這法、律中堅固站立。 

      而,比丘們!凡任何沙門或婆羅門這樣證知色、這樣證知色集、這樣證知色滅、這樣證知導向色滅之道跡后,經由對色的厭、離貪、滅,以不執取而解脫,他們是善解脫者;凡善解脫者,他們是完成者;凡完成者,對他們來說沒有輪回的安立。 

      又,比丘們!什么是受?比丘們!有六類受:眼觸所生受、……(中略)意觸所生受,比丘們!這被稱為受。 

      以觸集而有受集;以觸滅而有受滅。 

      這八支圣道是導向受滅之道跡,即:正見、……(中略)正定。 

      凡緣于受而生起樂與喜悅,這是受的樂味。 

      凡受是無常的、苦的、變易法者,這是受的過患。 

      凡對于受之欲貪的調伏、欲貪的舍斷,這是受的出離。 

      比丘們!凡任何沙門或婆羅門這樣證知受、這樣證知受集、這樣證知受滅、這樣證知導向受滅之道跡后,對受是為了厭、離貪、滅的修行者,他們是善修行者;凡善修行者,他們在這法、律中堅固站立。 

      而,比丘們!凡任何沙門或婆羅門這樣證知受、……(中略)對他們來說沒有輪回的安立。 

      又,比丘們!什么是想?比丘們!有六類想:色想、聲想、氣味想、味道想、所觸想、法想,比丘們!這被稱為想。 

      以觸集而有想集;以觸滅而有想滅。 

      這八支圣道是導向想滅之道跡,即:正見、……(中略)正定。 

      ……(中略)對他們來說沒有輪回的安立。 

      又,比丘們!什么是行?比丘們!有六類思:色思、聲思、氣味思、味道思、所觸思、法思,比丘們!這些被稱為行。 

      以觸集而有行集;以觸滅而有行滅。 

      這八支圣道是導向行滅之道跡,即:正見、……(中略)正定。 

      凡緣于行而生起樂與喜悅,這是行的樂味。 

      凡行是無常的、苦的、變易法者,這是行的過患。 

      凡對于行之欲貪的調伏、欲貪的舍斷,這是行的出離。 

      比丘們!凡任何沙門或婆羅門這樣證知行、這樣證知行集、這樣證知行滅、這樣證知導向行滅之道跡后,對行是為了厭、離貪、滅的修行者,他們是善修行者;凡善修行者,他們在這法、律中堅固站立。 

      ……(中略)對他們來說沒有輪回的安立。 

      又,比丘們!什么是識?比丘們!有六類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比丘們!這被稱為識。 

      以名色集而有識集;以名色滅而有識滅。 

      這八支圣道是導向識滅之道跡,即:正見、……(中略)正定。 

      凡緣于識而生起樂與喜悅,這是識的樂味。 

      凡識是無常的、苦的、變易法者,這是識的過患。 

      凡對于識之欲貪的調伏、欲貪的舍斷,這是識的出離。 

      比丘們!凡任何沙門或婆羅門這樣證知識、這樣證知識集、這樣證知識滅、這樣證知導向識滅之道跡后,對識是為了厭、離貪、滅的修行者,他們是善修行者;凡善修行者,他們在這法、律中堅固站立。 

      而,比丘們!凡任何沙門或婆羅門這樣證知識、這樣證知識集、這樣證知識滅、這樣證知導向識滅之道跡后,經由對識的厭、離貪、滅,以不執取而解脫,他們是善解脫者;凡善解脫者,他們是完成者;凡完成者,對他們來說沒有輪回的安立。 

      比丘們!這樣,比丘是七處熟練者。 

      比丘們!比丘如何是三種考察者呢? 

      比丘們!這里,比丘觀察界、觀察處、觀察緣起。 

      比丘們!這樣,比丘是三種考察者。 

      比丘們!七處善巧、三種考察者的比丘被稱為在這法、律中的『完成者、已修行成滿者、無上人』。」 

     

    漢巴經文比對(莊春江作): 

      「七處善(SA.42)」,南傳作「七處熟練者」(satta??hānakusalo),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熟練于七件事」(skilled in seven cases)。 

      「三種觀義(SA.42)」,南傳作「三種考察者」(tividhūpaparikkhī),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一位三重的調查者」(a triple investigator)。 

      「無上人」(uttamapurisa,直譯為「無上男子」),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最高種的人」(the highest kind of person)。

    ------------------------------------


    [五八] 第六 等覺者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如來、應供、正等覺者,不取于色由厭患、離欲、滅盡,而解脫,則名為正等覺者。諸比丘!慧解脫之比丘,亦不取于色由厭患、離欲、滅盡,而解脫,名為慧解脫者。
    四 諸比丘!如來、應供、正等覺者,不取于受由厭患、離欲、滅盡,而解脫,則名為正等覺者。諸比丘!慧解脫之比丘,亦受之厭患……乃至……名為慧解脫者。
    五~七 諸比丘!如來、應供、正等覺者,乃想……行……不取于識由厭患、離欲、滅盡,而解脫,名為正等覺者。諸比丘!慧解脫之比丘,亦不取于識由厭患、離欲、滅盡,而解脫,名為慧解脫者。
    八 諸比丘!于此,如來、應供、正等覺者與慧解脫之比丘,有何之差別,有何之特相,有何之殊異耶?’
    九 ‘大德!我等于法,乃以世尊為根,以世尊為眼,以世尊為依。大德世尊!愿顯示此所說之義,諸比丘當從世尊聞而受持。’
    ‘諸比丘!然則!諦聽!善思念!我當說。’
    ‘唯唯,大德!’彼諸比丘,應諾世尊。
    一〇 世尊乃如是說曰:
    ‘諸比丘!如來、應供、正等覺者,乃令起未起之道,令生未生之道,說未說之道,知道,覺道,悟道。諸比丘!如今諸弟子,隨于道,隨從而成就。
    一一 諸比丘!此乃如來、應供,正等覺者與慧解脫比丘之差別,特相,殊異是。’

    ------------------------------------

    翻譯

    漢譯經文相應部22相應58經/遍正覺者經(蘊相應/蘊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起源于舍衛城。 

      「比丘們!如來、阿羅漢、遍正覺者經由對色的厭、離貪、滅,以不執取而解脫,被稱為『遍正覺者』。 

      比丘們!比丘慧解脫者也經由對色的厭、離貪、滅,以不執取而解脫,被稱為『慧解脫者』。 

      比丘們!如來、阿羅漢、遍正覺者經由對受的厭、離貪、滅,以不執取而解脫,被稱為『遍正覺者』。 

      比丘們!比丘慧解脫者也經由對受的厭、……(中略)被稱為『慧解脫者』。 

      比丘們!如來、阿羅漢、遍正覺者經由對想的……對行的……經由對識的厭、離貪、滅,以不執取而解脫,被稱為『遍正覺者』。 

      比丘們!比丘慧解脫者也經由對識的厭、離貪、滅,以不執取而解脫,被稱為『慧解脫者』。 

      那里,比丘們!如來、阿羅漢、遍正覺者與慧解脫比丘有什么高下,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差別呢?」 

      「大德!我們的法以世尊為根本,以世尊為導引,以世尊為依歸,大德!如果世尊能說明這所說的義理,那就好了!聽聞世尊的[教說]后,比丘們將會憶持的。」 

      「那樣的話,比丘們!你們要聽!你們要好好作意!我要說了。」 

      「是的,大德!」那些比丘回答世尊。 

      世尊這么說: 

      「比丘們!如來、阿羅漢、遍正覺者是未生起道的使生起者;未產生道的使產生者;未宣說道的宣說者;道的了知者;道的知者;道的熟知者。 

      又,比丘們![其]弟子現在住于道的隨行,以后為具備者。 

      比丘們!這就是如來、阿羅漢、遍正覺者與慧解脫比丘的高下,的不同,的差別。」 

     

    漢巴經文比對(莊春江作):    

      「道的隨行」(maggānug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遵從那個道」(following that path)。

    ------------------------------------


    [五九] 第七 五群比丘 
    一 波羅捺國,鹿野苑之因緣。
    二~三 于此,世尊告而比丘曰……乃至……如是說曰:
    ※三 ‘諸比丘!色是無我。諸比丘!若此色有我者,此色則無致病,于色則得謂:‘我用此色,不用彼色。’
    四 諸比丘!然而,色無我故,色乃致病,于色不得謂:‘我用此色,不用彼色。’
    五 受是無我。諸比丘!若此受是有我者,此受則無致病,于此受乃得謂:‘我用此受,不用彼受。’
    六 諸比丘!然而,受是無我故,受乃致病,于受不得謂:‘我用此受,不用彼受。’
    七 想是無我……
    八 行是無我。諸比丘!若此行是有我者,則此行無致病,于此行則得謂:‘我用此行,不用彼行。’
    九 諸比丘!然而,行是無我故,行乃致病,則于行不得謂:‘我用此行,不用彼行。’
    一〇 識是無我。諸比丘!若此識是有我者,則此識無致病,于此識則得謂:‘我用此識,不用彼識。’
    一一 諸比丘!然而,識是無我故,識乃致病,則于識不得謂:‘我用此識,不用彼識。’
    一二 諸比丘!汝等于意云何?色是常耶、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無常者,是苦耶?是樂耶?’
    ‘大德!是苦。’
    ‘以觀見無常、苦而變易之法,得為‘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體’耶?’
    ‘大德!不也。’
    一三~一五 受……想……行……
    一六 ‘識是常住耶、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無常者,是苦耶?是樂耶?’
    ‘大德!是苦。’
    ‘觀見無常、苦而變易之法者,得為‘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體’耶?’
    ‘大德!不也。’
    一七 ‘諸比丘!是故,所有色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應如是以正慧作如實觀,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
    一八 所有受之……
    一九 想之……
    二〇 行之……
    二一 識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應如是以正慧,作如實觀: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
    二二 諸比丘!多聞之圣弟子,作如是觀者,則厭患色,厭患受……想……行……識,厭患者則離貪,離貪者則解脫,解脫者則生已解脫智,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后有。’
    二三 世尊如是說已,五群比丘信受歡喜世尊之所說。又說此教時,五比丘無取著,而從諸漏令心解脫。

    ------------------------------------

    翻譯


    漢譯經文相應部22相應59經/無我相經(蘊相應/蘊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有一次,世尊住在波羅奈鹿野苑的仙人墜落處。 

      在那里,世尊召喚[那]群五比丘們: 

      「比丘們!」 

      「尊師!」那些比丘回答世尊。 

      世尊這么說: 

      「比丘們!色無我。比丘們!因為,如果色有我,色不應導致病苦,也應能愿色為:『我的色要這樣;我的色不要這樣。』但,比丘們!因為色無我,因此,色導致病苦,也不能愿色為:『我的色要這樣;我的色不要這樣。』 

      比丘們!受無我。比丘們!因為,如果受有我,受不應導致病苦,也應能愿受為:『我的受要這樣;我的受不要這樣。』但,比丘們!因為受無我,因此,受導致病苦,也不能愿受為:『我的受要這樣;我的受不要這樣。』比丘們!想無我……(中略)比丘們!行無我。比丘們!因為,如果行有我,行不應導致病苦,也應能愿行為:『我的行要這樣;我的行不要這樣。』但,比丘們!因為行無我,因此,行導致病苦,也不能愿行為:『我的行要這樣;我的行不要這樣。』比丘們!識無我。比丘們!因為,如果識有我,識不應導致病苦,也應能愿識為:『我的識要這樣;我的識不要這樣。』但,比丘們!因為識無我,因此,識導致病苦,也不能愿識為:『我的識要這樣;我的識不要這樣。』 

      比丘們!你們怎么想:色是常的,還是無常的呢?」 

      「無常的,大德!」 

      「而凡為無常的,是苦的,還是樂的呢?」 

      「苦的,大德!」 

      「而凡為無常的、苦的、變易法,你們適合認為:『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真我』嗎?」 

      「不,大德!」 

      「受……想……行……識是常的,或是無常的呢?」 

      「無常的,大德!」 

      「而凡為無常的,是苦的,或是樂的呢?」 

      「苦的,大德!」 

      「而凡為無常的、苦的、變易法,你們適合認為:『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真我』嗎?」 

      「不,大德!」 

      「比丘們!因此,在這里,凡任何色,不論過去、未來、現在,或內、或外,或粗、或細,或下劣、或勝妙,或遠、或近,所有色應該以正確之慧被這樣如實看作:『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真我。』 

      凡任何受,不論過去、未來、現在,或內、或外,……(中略)或遠、或近,所有受應該以正確之慧被這樣如實看作:『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真我。』凡任何想……(中略)凡任何行,不論過去、未來、現在,或內、或外,……(中略)或遠、或近,所有行應該以正確之慧被這樣如實看作:『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真我。』凡任何識,不論過去、未來、現在,或內、或外,或粗、或細,或下劣、或勝妙,或遠、或近,所有識應該以正確之慧被這樣如實看作:『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真我。』 

      比丘們!當這么看時,已受教導的圣弟子在色上厭,在受上厭,在想上厭,在行上厭,在識上厭;厭者離染,經由離貪而解脫,當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他了知:『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作的已作,不再有這樣[輪回]的狀態了。』」 

      這就是世尊所說,[那]群悅意的五比丘們歡喜世尊所說。 

      而當這個開示被說時,[那]群五比丘們的心以不執取而從諸煩惱解脫。 

     

    漢巴經文比對(莊春江作): 

      「余五比丘(SA.34)」,南傳作「[那]群五比丘們」(pa?cavaggiye bhikkhū,直譯為「五群比丘們」),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五位成一群的比丘們」(the bhikkus of the group of five)。 

      「悅意的」(Attamanā,另譯為「適意的;滿意的」),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得意洋洋的;興高采烈的」(elated)或「滿意與喜悅」(was satisfied and delighted)。 

    ------------------------------------


    [六〇] 第八 摩訶利 
    一 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毗舍離城大林重閣講堂。
    二 時,離車人摩訶利來詣世尊之住處……乃至……坐于一面之離車人摩訶利白世尊曰:
    三 ‘大德!富蘭那迦葉如是說:‘無因無緣而有眾生之雜染。無因、無緣而致眾生雜染。無因、無緣而有眾生之清凈。無因、無緣而致眾生清凈。’世尊!于此當如何說耶?’
    四 ‘摩訶利!有因、有緣而有眾生之雜染。有因、有緣而致眾生雜染。摩訶利!有因、有緣而有眾生之清凈。有因、有緣而致眾生清凈。’
    五 ‘大德!有何因、何緣而有眾生之雜染?有何因、何緣,而致眾生雜染耶?’
    六 ‘摩訶利!若于此色,一向于苦,隨于苦,以隨苦不隨樂者,眾生不染著此色。摩訶利!然而,色樂,而隨于樂,伴樂不伴苦故,眾生為色所染著、染著故、為結縛故,而致雜染。
    摩訶利!有此因、此緣而有眾生之雜染。有此因、此緣而為眾生雜染。
    七 摩訶利!若于此受而一向于苦,隨于苦,伴于苦而不伴于樂者,眾生則不為此受所染著。摩訶利!然而,樂于受,隨于樂,伴樂不伴苦故,眾生染著于受,染著故而被縛結,被縛故致雜染。
    摩訶利!有此因、此緣而有眾生之雜染。有此因、此緣而致眾生雜染。
    八 摩訶利!若于此想……
    九 摩訶利!若于此行而一向于苦,隨于苦,伴于苦而不伴于樂者,眾生則不為此行所染著。摩訶利!然而,樂于行,隨于樂,伴樂不伴苦故,眾生染著于行。染著故被縛結,被縛結故致雜染。
    摩訶利!有此因、此緣,有眾生之雜染。有此因、此緣而致眾生雜染。
    一〇 摩訶利!若于此識而一向于苦,隨于苦,伴于苦而不伴于樂者,眾生則不染著于識。摩訶利!然而,樂于識,隨于樂,伴樂不伴苦故,眾生染著于識。染著故被縛結,被縛結故致雜染。
    摩訶利!有此因、此緣而有眾生之雜染。有此因、此緣而致眾生雜染。
    一一 ‘大德!有何因、何緣而有眾生之清凈耶?有何因、何緣而眾生致清凈耶?’
    一二 ‘摩訶利!若于此色而一向于樂,隨于樂,伴于樂不伴于苦者,眾生則不厭患此色。摩訶利!然而,色是苦,隨于苦,伴于苦而不伴于樂故,眾生厭患于色,厭患故離貪,離貪故為清凈。
    摩訶利!有此因、此緣而有眾生之清凈。有此因、此緣而致眾生清凈。
    一三 摩訶利!若于此受……
    一四 想……[行]
    一五 于識而一向于樂,隨于樂,伴于樂不伴于苦者,眾生則不厭患此識。摩訶利!然而,識是苦,隨于苦,以伴于苦不伴于樂故,眾生厭患于識,厭患于識故則離貪,離貪故致清凈。
    一六 摩訶利!有此因、此緣而有眾生之清凈。有此因、此緣致眾生清凈。’

    ------------------------------------

    翻譯


    漢譯經文相應部22相應60經/摩訶里經(蘊相應/蘊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我聽到這樣: 

      有一次,世尊住在毗舍離大林重閣講堂。 

      那時,離車族人摩訶里去見世尊……(中略)在一旁坐好后,離車族人摩訶里對世尊這么說: 

      「大德!富蘭那迦葉這么說:『對眾生的雜染來說,沒有因沒有緣,無因無緣而眾生被污染;對眾生的清凈來說,沒有因沒有緣,無因無緣而眾生被凈化。』世尊對此怎么說?」 

      「摩訶里!對眾生的雜染來說,有因有緣,有因有緣而眾生被污染;摩訶里!對眾生的清凈來說,有因有緣,有因有緣而眾生被清凈。」 

      「但,大德!對眾生的雜染來說,什么是因?什么是緣?眾生被污染如何有因有緣呢?」 

      「摩訶里!如果這色存在一向的苦,已陷入苦,已進入苦,不被樂進入,則眾生不會在這色上貪著,但,摩訶里!因為色是樂的,已陷入樂,已進入樂,不被苦進入,因此,眾生在這色上貪著;以貪著而被系縛;以系縛而被污染,摩訶里!對眾生的雜染來說,這是因,這是緣,眾生被污染這樣有因有緣。 

      摩訶里!如果這受存在一向的苦,已陷入苦,已進入苦,不被樂進入,則眾生不會在這受上貪著,但,摩訶里!因為受是樂的,已陷入樂,已進入樂,不被苦進入,因此眾生在這受上貪著,以貪著而被系縛,以系縛而被污染,摩訶里!對眾生的雜染來說,這是因,這是緣,眾生被污染這樣有因有緣。摩訶里!如果這想……(中略)摩訶里!如果這行存在一向的苦,已陷入苦,已進入苦,不被樂進入,則眾生不會在這行上貪著,但,摩訶里!因為行是樂的,已陷入樂,已進入樂,不被苦進入,因此眾生在這行上貪著,以貪著而被系縛,以系縛而被污染,摩訶里!對眾生的雜染來說,這是因,這是緣,眾生被污染這樣有因有緣。摩訶里!如果這識存在一向的苦,已陷入苦,已進入苦,不被樂進入,則眾生不會在這識上貪著,但,摩訶里!因為識是樂的,已陷入樂,已進入樂,不被苦進入,因此眾生在這識上貪著;以貪著而被系縛;以系縛而被污染,摩訶里!對眾生的雜染來說,這是因,這是緣,眾生被污染這樣有因有緣。」 

      「但,大德!對眾生的清凈來說,什么是因?什么是緣?眾生被清凈如何有因有緣呢?」 

      「摩訶里!如果這色存在一向的樂,已陷入樂,已進入樂,不被苦進入,則眾生不會在這色上厭,但,摩訶里!因為色是苦的,已陷入苦,已進入苦,不被樂進入,因此,眾生在這色上厭;厭者離染,經由離貪而被清凈,摩訶里!對眾生的清凈來說,這是因,這是緣,眾生被清凈這樣有因有緣。 

      摩訶里!如果這受存在一向的樂,……(中略)摩訶里!如果這想存在一向的樂,……(中略)摩訶里!如果這行存在一向的樂,……(中略)摩訶里!如果這識存在一向的樂,已陷入樂,已進入樂,不被苦進入,則眾生不會在這識上厭,但,摩訶里!因為識是苦的,已陷入苦,已進入苦,不被樂進入,因此,眾生在這識上厭;厭者離染,經由離貪而被清凈,摩訶里!對眾生的清凈來說,這是因,這是緣,眾生被清凈這樣有因有緣。」 

     

    漢巴經文比對(莊春江作): 

      「沒有因沒有緣」(natthi hetu natthi paccayo),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沒有原因或條件」(there is no cause or conditon)。 

      「無因無緣」(ahetū appaccay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無原因或條件」(without cause or conditon)。有關富蘭那迦葉的無因無緣說,另參看《雜阿含162經》、《雜阿含711經》、《雜阿含712經》。 

      「不離樂(SA.81)」,南傳作「不被苦進入」(anavakkanta? dukkhen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以及不[只]被苦浸透」(and is not steeped [only] in suffering)。 


    ------------------------------------

    [六一] 第九 熾然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色乃熾然,受乃熾然,想乃熾然,行乃熾然,識乃熾然。
    四 諸比丘!圣弟子,如是觀者,則厭患于色,厭患于受……想……行……識。厭患故離貪,離貪故解脫。解脫已,而生解脫智。
    五 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后有。’

    ------------------------------------

    翻譯


    漢譯經文相應部22相應61經/燃燒經(蘊相應/蘊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起源于舍衛城。 

      「比丘們!色是燃燒的,受是燃燒的,想是燃燒的,行是燃燒的,識是燃燒的,比丘們!當這么看時,已受教導的圣弟子在色上厭,在受上厭,在想上厭,在行上厭,在識上厭;厭者離染,經由離貪而解脫,當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他了知:『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作的已作,不再有這樣[輪回]的狀態了。』」 

     

    漢巴經文比對(莊春江作): 

    「厭離;厭(SA);厭患(AA)」,南傳作「厭」(nibbindati,名詞nibbidā),菩提比丘長老在《中部》英譯為「(由沈迷中)清醒」(disenchant, disenchantment),但在《相應部》則英譯為「(經驗)厭惡;(經驗)反感」(experiences revulsion),在《增支部》中又改回「(由沈迷中)清醒」(disenchant),譯者2003年7月在美國新澤西州同凈蘭若(bodhi monastery)私下面詢長老為何使用不同的譯詞時,他表示,前者的程度不足,后者太過,真正的意思應該介于這兩者之間,但英文沒有恰如其分的字可以對譯。


    ------------------------------------


    [六二] 第十 言路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有三種之言路、增語路、施設路,未令雜亂,未曾令雜亂,現前不令雜亂,當不令雜亂,不為有智之沙門,婆羅門所訶譏。以何為三耶?
    四 諸比丘!于過去、已滅、已變壞之色,謂有‘曾有’名數,謂有‘曾有’名目,謂有‘曾有’施設。謂無‘現有’名數,謂無‘當有’名數。
    五 于過去、已滅、已變壞之受,謂有‘曾有’名數,謂有‘曾有’名目,謂有‘曾有’施設。謂無‘現有’名數,謂無‘當有’名數。
    六 于過去、已滅、已變壞之想……
    七 于過去、已滅、已變壞之行,謂有‘曾有’名數,謂有‘曾有’名目,謂有‘曾有’施設。謂無‘現有’名數,謂無‘當有’名數。
    八 于過去、已滅、已變壞之識,謂有‘曾有’名數,謂有‘曾有’名目,謂有‘曾有’施設。謂無‘現有’名數,謂無‘當有’名數。
    九 諸比丘!于未生、未現之色,謂有‘當有’名數,謂有‘當有’名目,謂有‘當有’施設。謂無‘現有’名數,謂無‘曾有’名數。
    一〇 于未生、未現之受,謂有‘當有’名數,謂有‘當有’名目,謂有‘當有’施設。謂無‘現有’名數,謂無‘曾有’名數。
    一一 于未生、未現之想……乃至……
    一二 于未生、未現之行,謂有‘當有’名數,謂有‘當有’名目,謂有‘當有’施設。謂無‘現有’名數,謂無‘曾有’名數。
    一三 于未生、未現之識,謂有‘當有’名數,謂有‘當有’名目,謂有‘當有’施設。謂無‘現有’名數,謂無‘曾有’名數。
    一四 諸比丘!于已生,現生之色,謂有‘現有’名數,謂有‘現有’名目,謂有‘現有’施設。謂無‘曾有’名數,謂無‘當有’名數。
    一五 于已生、已現之受,謂有‘現有’名數,謂有‘現有’名目,謂有‘現有’施設,謂無‘曾有’名數,謂無‘當有’名數。
    一六 于已生、已現之想……
    一七 于已生,已現之行,謂有‘現有’名數,謂有‘現有’名目,謂有‘現有’施設。謂無‘曾有’名數,謂無‘當有’名數。
    一八 于已生,已現之識,謂有‘現有’名數,謂有‘現有’名目,謂有‘現有’施設。謂無‘曾有’名數,謂無‘當有’名數。
    一九 諸比丘!此三種之言路、增語路、施設路,未令雜亂,未曾令雜亂,現前不令雜亂,當不令雜亂,不令有智之沙門、婆羅門訶譏。
    二〇 諸比丘!彼郁迦羅之住人,瓦沙與盤若是無因論者,無所作論者,無有論者,于此三種之言路、增語路,施設路,予以訶責、訶毀者。所以者何?乃畏嘲笑、輕侮、非難故他。’

    中五十經中 第一封滯品 [終]
    此品之攝頌曰
    封滯及種子
    優陀那取轉
    七處等覺者
    五群之比丘
    以及摩訶利
    熾然與言路

    ------------------------------------

    翻譯


    漢譯經文相應部22相應62經/言語道經(蘊相應/蘊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起源于舍衛城。 

      「比丘們!有這三種不被摻混、過去不被摻混、不被摻雜、將不被摻雜、不被有智的沙門婆羅門非難的言語道、名稱道、安立道,哪三種呢?比丘們!凡已過去、已滅、已變易的色,『曾是(過去式)』為其名稱、稱呼、安立,『是(現在式)』不是其名稱,『將是(未來式)』不是其名稱。 

      比丘們!凡已過去、已滅、已變易的受,『曾是(過去式)』為其名稱

      想……比丘們!凡已過去、已滅、已變易的諸行,『是(復數過去式)』為其名稱、稱呼、安立,『是(復數現在式)』不是其名稱,『將是(復數未來式)』不是其名稱。 

       比丘們!凡已過去、已滅、已變易的識,『曾是(過去式)』為其名稱、稱呼、安立,『是(現在式)』不是其名稱,『將是(未來式)』不是其名稱。 

      比丘們!凡未生的、未出現的色,『將是(未來式)』為其名稱、稱呼、安立,『是(現在式)』不是其名稱,『曾是(過去式)』不是其名稱。 

      比丘們!凡未生的、未出現的受,『將是(未來式)』為其名稱、稱呼、安立,『是(現在式)』不是其名稱,『曾是(過去式)』不是其名稱。 

      想……比丘們!凡未生的、未出現的諸行,『將是(復數未來式)』為其名稱、稱呼、安立,『是(復數現在式)』不是其名稱,『是(復數過去式)』不是其名稱。 

      比丘們!凡未生的、未出現的識,『將是(未來式)』為其名稱、稱呼、安立,『是(現在式)』不是其名稱,『曾是(過去式)』不是其名稱。 

      比丘們!凡已生的、已出現的色,『是(現在式)』為其名稱、稱呼、安立,『曾是(過去式)』不是其名稱,『將是(未來式)』不是其名稱。 

      比丘們!凡已生的、已出現的受,『是(現在式)』為其名稱、稱呼、安立,『曾是(過去式)』不是其名稱,『將是(未來式)』不是其名稱。 

      想……比丘們!凡已生的、已出現的諸行,『是(復數現在式)』為其名稱、稱呼、安立,『是(復數過去式)』不是其名稱,『將是(復數未來式)』不是其名稱。 

      比丘們!凡已生的、已出現的識,『是(現在式)』為其名稱、稱呼、安立,『曾是(過去式)』不是其名稱,『將是(未來式)』不是其名稱。 

      比丘們!這些是三種不被摻混、過去不被摻混、不被摻雜、將不被摻雜、不被有智的沙門婆羅門非難的言語道、名稱道、安立道。比丘們!即使是那些歐卡拉的瓦砂與巴聶的無因論者、不作業論者、虛無論者,他們也不曾思量這三種言語道、名稱道、安立道應該被呵責、應該被反駁,那是什么原因呢?對毀呰、憤怒、非難之畏懼。」 

      攀住品第六,其攝頌: 

      「攀住、種子、優陀那,取[蘊]之遍輪轉, 

       七處與正覺者,五、摩訶里、燃燒, 

       以及言語道為品。」 

     

    漢巴經文比對(莊春江作): 

      「傳說(MA.97)」,南傳作「言語道」(niruttipath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語言途徑」(pathways of language)。Maurice Walshe先生英譯為「概念之路」(the way of concepts, DN.15)。Thanissaro比丘英譯為「表示的手段」(means of expression, DN.15)。 

      「增語說傳(MA.97)」,南傳作「名稱道」(adhivacanapathā,另譯為「增語道」),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名稱途徑」(pathways of designation)。Maurice Walshe先生英譯為「名稱之路」(the way of designation),Thanissaro比丘英譯為「名稱的手段」(means of designation)。 

      「安立道」(pa??attipath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描述途徑」(pathways of description)。 

       「蹲踞說蹲踞(MA.189)」,南傳作「優卡拉的瓦砂與巴聶」(ukkalā vassabha??ā, MN.177作okkalā vassabha??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優卡拉的瓦砂與巴聶」(Vassa and Ba??a of Ukkala),或「那些來自歐卡拉的瓦砂與巴聶老師們」(those teachers from Okkala, Vassa and Bha??a, MN.117),并引注釋書的解說,只知這兩位(瓦砂與巴聶)住在歐卡拉,其他的(不作業論者、虛無論者)身份不明。 

       「說無作(MA.189)」,南傳作「不作業論者」(akiriyavād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無作為之教義」(the doctrine of non-doing)。 

       「無所有說無所有(MA.189)」,南傳作「虛無論者」(natthikavādā,另譯為「非有論者」),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虛無主義之教義;懷疑論之教義」(the doctrine of nihilism)。


    ------------------------------------

    第二 阿羅漢品

    [六三] 第一 取 
    一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二 時,有一比丘,來詣世尊住處。詣已,敬禮世尊,坐于一面。
    三 坐于一面之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世尊!愿請為我略說法要。我愿從世尊聽聞法,獨自靜居、不放逸、熱誠、專精而住。’
    四 ‘比丘!執取時,則為魔所縛,不執取時,則由波旬解脫。’
    ‘世尊![我]承知矣,善逝![我]承知矣。’
    五 ‘比丘!汝于我略說之義如何作廣解耶?’
    六 ‘大德!執取色時,則為魔所縛,不執取時,即由波旬解脫。執取受時,即為魔所縛,不執取時,則由波旬解脫。執取想……行……識時,則為魔所縛,不執取時,則由波旬解脫。
    大德!我如是廣解世尊所略說之義。’
    六 ‘比丘!善哉、善哉!比丘!善能廣解我所略說之義。比丘!執取色時,則為魔所縛,不執取時,則由波旬解脫。執取受……想……行……識時,則為魔所縛,不執取時,則由波旬解脫。
    比丘!應如是廣勸我所略義之義。’
    七 時,彼比丘歡喜、隨善世尊之所說。即從座而起,敬禮、右繞 世尊而去。
    八 時,彼比丘獨自靜居、不放逸、熱誠、專精不久而住,善男子之正當出家,以出家之本意,于現法無上梵行究竟具足自證知、現證而住。證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后有。
    九 彼比丘得成阿羅漢。

    ------------------------------------

    翻譯


    漢譯經文7.阿羅漢品 

    相應部22相應63經/在執取中經(蘊相應/蘊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我聽到這樣: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那時,某位比丘去見世尊。抵達后,向世尊問訊,接著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后,那位比丘對世尊這么說: 

      「大德!請世尊簡要地教導我法,我聽聞世尊的法后,能住于獨處、隱退、不放逸、熱心、自我努力,那就好了!」 

      「比丘!在執取中者,被魔所束縛;不在執取中者,被波旬所釋放。」 

      「已了知,世尊!已了知,善逝!」 

      「比丘!你如何依我簡要所說,了知詳細的義理呢?」 

      「大德!執取著色者,被魔所束縛;不執取著色者,被波旬所釋放。 

      執取著受者,被魔所束縛;不執取著受者,被波旬所釋放。想……行……執取著識者,被魔所束縛;不執取著識者,被波旬所釋放。 

      大德!我這樣了知這世尊簡要所說的詳細義理。」 

      「比丘!好!好!比丘!你了知我簡要所說的詳細義理,好! 

      比丘!執取著色者,被魔所束縛;不執取著色者,被波旬所釋放。 

      受……想……行……執取著識者,被魔所束縛;不執取著識者,被波旬所釋放。 

      比丘!應該這樣看見我這簡要所說的詳細義理。」 

      那時,那位比丘歡喜、隨喜世尊所說后,起座向世尊問訊,然后作右繞,接著離開。 

      那時,當那位比丘住于獨處、隱退、不放逸、熱心、自我努力時,不久,以證智自作證后,在當生中以進入后住于那善男子之所以從在家而正確地出家,成為非家生活的梵行無上目標,他證知:「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作的已作,不再有這樣[輪回]的狀態了。」 

      那位比丘成為眾阿羅漢之一。 

     

    漢巴經文比對(莊春江作): 

      「在執取中」(upādiyamāna,為「現在分詞」語態),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在執著中」(in clinging)。 

    ------------------------------------


    [六四] 第二 思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三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世尊!愿請為我略說法要……乃至……專精而住。’
    四 ‘比丘!思時,則為魔所縛,不思時,則由波旬解脫。’
    ‘世尊!承知矣,善逝!承知矣。’
    五 ‘比丘!汝如何廣解我所略說之義耶?’
    六 ‘大德!思色時則為魔所縛,不思時,則由波旬解脫。思受……想……行……識時,則為魔所縛,不思時,則由波旬解脫。
    大德!我如是廣解世尊所略說之義。
    七 ‘比丘!善哉、善哉!比丘!善能廣解我所略說之義。比丘!思色時,則為魔所縛,不思時,則由波旬解脫、思受……想……行……識時,則為魔所縛,不思時,則由波旬解脫。
    比丘!應如是廣觀我所略說之義。’
    八~九 ……乃至……彼比丘得成阿羅漢。

    ------------------------------------

    翻譯


    漢譯經文相應部22相應64經/在思量中經(蘊相應/蘊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起源于舍衛城。 

      那時,某位比丘……(中略)在一旁坐好后,那位比丘對世尊這么說: 

      「大德!請世尊簡要地教導我法,我聽聞世尊的法后,能住于獨處、隱退、不放逸、熱心、自我努力,那就好了!」 

      「比丘!在思量中者,被魔所束縛;不在思量中者,被波旬所釋放。」 

      「已了知,世尊!已了知,善逝!」 

      「比丘!你如何依我簡要所說,了知詳細的義理呢?」 

      「大德!思量著色者,被魔所束縛;不思量著色者,被波旬所釋放。 

      受……想……行……思量著識者,被魔所束縛;不思量著識者,被波旬所釋放。 

      大德!我這樣了知這世尊簡要所說的詳細義理。」 

      「比丘!好!好!比丘!你了知我簡要所說的詳細義理,好! 

      比丘!思量著色者,被魔所束縛;不思量著色者,被波旬所釋放。 

      受……想……行……思量著識者,被魔所束縛;不思量著識者,被波旬所釋放。 

      比丘!應該這樣看見我這簡要所說的詳細義理。」 

      ……(中略)那位比丘成為眾阿羅漢之一。 

     

    漢巴經文比對(莊春江作):    

      「在思量中」(ma??amāna,為「現在分詞」語態,原型為ma??ati,另譯為「想;認為;考慮;思考;思惟」),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在構想中」(in conceiving)。

    ------------------------------------


    [六五] 第三 歡喜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三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世尊!愿請為我略說法要……乃至……專精而住。’
    四 ‘比丘!歡喜時,則為魔所縛,不歡喜時,則由波旬解脫。’
    ‘世尊!承知矣,善逝!承知矣。’
    五 ‘比丘!汝如何廣解我所略說之義耶?’
    六 ‘大德!歡喜色時,則為魔所縛,不歡喜時,則由波旬解脫。歡喜受……想……行……識時,則為魔所縛,不歡喜時,則由波旬解脫。大德!我如是廣解世尊所略說之義。’
    七 ‘比丘!善哉、善哉!比丘!善能廣解我所略說之義。比丘!歡喜色時,則為魔所縛,不歡喜時,則由波旬解脫。歡喜受……想……行……識時,則為魔所縛,不歡喜時則由波旬解脫。
    比丘!應如是廣勸我所略說之義。’
    八~九 ……乃至……彼比丘得成阿羅漢。

    ------------------------------------

    翻譯

    漢譯經文相應部22相應65經/在歡喜中經(蘊相應/蘊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起源于舍衛城。 

      那時,某位比丘……(中略)在一旁坐好后,那位比丘對世尊這么說: 

      「大德!請世尊簡要地教導我法,我聽聞世尊的法后,能住于獨處、隱退、不放逸、熱心、自我努力,那就好了!」 

      「比丘!在歡喜中者,被魔所束縛;不在歡喜中者,被波旬所釋放。」 

      「已了知,世尊!已了知,善逝!」 

      「比丘!你如何依我簡要所說,了知詳細的義理呢?」 

      「大德!在歡喜色中者,被魔所束縛;不在歡喜色中者,被波旬所釋放。 

      受……想……行……在歡喜識中者,被魔所束縛;不在歡喜識中者,被波旬所釋放。 

      大德!我這樣了知這世尊簡要所說的詳細義理。」 

      「比丘!好!好!比丘!你了知我簡要所說的詳細義理,好! 

      比丘!在歡喜色中者,被魔所束縛;不在歡喜色中者,被波旬所釋放。 

      受……想……行……在歡喜識中者,被魔所束縛;不在歡喜識中者,被波旬所釋放。 

      比丘!應該這樣看見我這簡要所說的詳細義理。」 

      ……(中略)那位比丘成為眾阿羅漢之一。 

     

    漢巴經文比對(莊春江作):    

      「在歡喜中」(abhinandamāna,為「現在分詞」語態),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在尋歡中」(in seeking delight)。 

    ------------------------------------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AV天天做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影院对白| 国产福利在线观看免费第一福利| 中文字幕在线亚洲日韩6页|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蜜芽久久人人超碰爱香蕉 | 四虎成人精品永久网站| 在线观看成人年视频免费| 再深点灬舒服灬太大了网站| 国产不卡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 | 动漫av网站免费观看| 亚洲欧美人成网站在线观看看| 日产精品一卡2卡三卡四乱码| 亚洲高清国产拍精品青青草原| 亚洲中文字幕日产无码成人片| 无码AV免费永久免费永久专区 | 亚洲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放荡的美妇在线播放| 在线看无码的免费网站| 乱公和我做爽死我视频| 成年女人片免费视频播放A|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网站| 人妻少妇偷人无码视频| 无码高潮爽到爆的喷水视频|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V日本| 无码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激情97综合亚洲色婷婷五| 国产99青青成人A在线| 久久人人爽人人人人片AV| 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AV| 福利在线视频一区二区| 99久久免费精品国产72精品九九 | 四川丰满少妇无套内谢|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中文字幕 | 国产一卡2卡三卡4卡免费网站| 久久精品国产久精国产| 无码AV无码免费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日韩有码一区| AAA级久久久精品无码片| 女高中生强奷系列在线播放| 国内精品久久人妻无码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