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1941年12月7日(美國時間12月8日)日軍的炸彈落在珍珠港時,20臺裝在大型戰艦上的CXAM雷達,以及圣迭戈、諾福克兩所四面漏風的防空指揮學校便是美國海軍雷達防空的全部。其實很多人(包括當時美國海軍的將領們)已經預料到了,這些看起來簡陋的東西,將在未來的幾年里徹底改變海空戰場的面貌。隨著美國海軍航空母艦開始向日占島嶼發起單艦規模的反擊,這些雷達很快就在戰斗中展現出了自己的價值。
神秘的“床墊” 1942年2月20日,“列克星敦”號航母特混艦隊抵達南太平洋新不列顛島以東約640千米處,準備第二天向日占拉包爾基地發動空襲。“列克星敦”號上CXAM雷達的床墊狀天線布置在巨大煙囪的頂部前緣,雷達室就布置在天線下方的一個小格子間里。小小的雷達室里除了1.8米高、1.5米寬、0.6米厚的雷達設備外,就只能再放下一把椅子了。這位可憐的雷達操作員唯一的對外聯系設備,就是一臺通往艦橋后部空情圖室的電話機。“列克星敦”號上幾千名艦員中,總共只有11個人知道這臺“床墊架子”到底是做什么的:除了幾位雷達操作員和維修技師,就只有艦長弗雷德里克·C. 謝爾曼上校、防空指揮官弗蘭克·F. “紅”·吉爾上尉和他們的副官、助手了解這臺雷達的底細。吉爾上尉在擔任戰斗機引導官前做了10年的艦載機飛行員,他手下的2名少尉和2名上士,要么是雷達操作員,在雷達室里負責盯屏幕,要么是繪圖員,負責把收到的關于敵機距離和方位的信息標注在空情圖板上。空情圖室也很小,一張桌子大小的航跡推算儀、一些無線電設備和幾名操作員就已經擠得很滿了。 雷達上艦之前,繪圖員的任務是跟蹤本艦所有升空艦載機的位置,他們根據飛行員的報告,在繪圖板上標繪出每一隊飛機的航跡。當飛機飛到陸地上空時,飛行員就會根據地標來報告自己的位置。當CXAM雷達服役后,繪圖員還要繪制雷達提供的敵機距離和方位信息。這11個知曉雷達機密的人受命嚴格保密,不得向任何人泄露這臺會轉的“床墊”的秘密,也不得透露自己的任務。不難想象,艦橋里那些普通軍官們對空情圖室里發出的關于160千米外敵機的信息,都不怎么敢相信。
■1941年年底時“列克星敦”級航母的雷達天線和雷達艙室。圖中上方的白框內是CXAM雷達天線,下方白框內的小艙室便是最早的雷達艙。
發現二式大艇 不信歸不信,該來的還得來。2月20日上午10:45左右,操作員正在雷達室里一邊緩緩轉動著CXAM天線一邊盯著眼前的A型顯示器。突然顯示屏上跳出來一個回波!他立即停住,把控制天線角度的手柄轉回到亮點最亮的位置上,接著按下了控制臺上的“距離”按鈕,以確認雷達屏幕上顯示的距離到底是目標的真實距離,還是在50英里(80千米)的屏顯極限之外又從頭開始計數的“第二輪”距離。他讀出了目標的距離,又從角度指示器上讀出了雷達天線的方位,接著要通了連接空情圖室的電話,喊出了已經練習過無數遍的口令——“定位—雷達”,對方答復“定位收到”。“空中目標,角度251度,距離52英里。”繪圖員很快發現,雷達操作員報告的位置上并沒有友機,于是將這一目標判斷為“可能為敵機”,并告知了防空指揮官。指揮官立即引導2架正在執行CAP任務的戰斗機前往確認——CAP是美國海軍戰斗機部隊的基本防空戰術,全稱是Combat Air Patrol(戰斗空中巡邏),即在艦隊上空巡邏,隨時待命迎擊敵機。如果沒有這些CAP,那么等發現來襲敵機再起飛迎戰就來不及了。 被派去確認目標的是個名人——約翰·S. “吉米” ·撒奇少校,此刻他正帶領6架“野貓”戰斗機繞著“列克星敦”號特混艦隊兜圈子。他們嚴格遵守無線電靜默,劃歸他們的無線電頻段里靜寂無聲。撒奇后來寫道:“當‘列克星敦’號指揮官的大嗓門突然響起來時,我嚇得都要從座椅上跳起來了。他要我向240度方向飛35英里,那里有架敵方偵察機。”撒奇立即帶著僚機循跡而去,他們把飛機的節流閥推到了滿負荷2/3的位置,這是“野貓”戰斗機的發動機所能持續承受的最大功率。10:56,撒奇報告,自己即將進入濃云,幾分鐘后又報告說到達目標位置,即將進入云雨區,并詢問目標是否在前方。得到確認后,他轉而使用儀表飛行,一頭鉆進了烏云之中。此時,他們已經在“列克星敦”號防空指揮官吉爾上尉的引導下飛到了目標的正上方,他座機的下方是一架日軍的二式大艇。11:00,撒奇看到了目標。兩架戰斗機立即拉動槍栓,準備首開殺戒。不過就在這幾秒鐘里,他們飛到了云的另一側,丟失了目標。此時吉爾上尉的信息來了:目標突然從雷達屏幕上消失,極有可能進行了俯沖。果然不錯,幾分鐘后,撒奇小隊看到那架巨大的水上飛機在300米的低空破云而出,全速返航。撒奇立即從目標機的左后方接近以圖避開二式大艇上20毫米尾炮的攻擊,不料僚機卻誤解了他的意思,試圖從敵機尾后繞到其右側,從而把自己暴露在了敵機的尾炮火力之下。還好沒有中彈。一番劇烈機動之后,兩架“野貓”從左右兩側分別向二式大艇機翼上的發動機開火,使得日機的兩翼先是漏油,繼而燃起一團大火。他們看到日機機腹下落下8枚炸彈,幾秒鐘后,日機轟的一聲墜入大海。撒奇留意到,他們飛返“列克星敦”號時全程都能看到日機爆炸升起的煙柱,看來,這架日軍偵察機在墜機前可能已經將美軍艦隊的方位發回了拉包爾基地。 ■二式大艇是二戰期間日軍最重要的遠程巡邏機之一,航程超過7000千米,普遍認為其性能優于美國的PBY“卡塔琳娜”巡邏機。 轟炸機來襲 撒奇雙機在“列克星敦”號著陸的當口,吉爾上尉又如法炮制,引導另兩架戰斗機擊落了艦隊北偏西方向的另一架日本偵察機。同樣,特混艦隊也能看見這架日機墜毀后升起的濃煙。 顯然,至少有1架日軍偵察機發回了美軍艦隊的位置信息,因為就在當天下午16:11,坐在“列克星敦”號雷達室里的一名防空指揮助理發現110千米外有一群飛機正向“列克星敦”號飛來。吉爾上尉立即指派6架CAP“野貓”戰斗機前往攔截。20分鐘后,在距離艦隊38千米外,美軍戰斗機群與來襲日機迎面遭遇。來者是日軍第25航空戰隊的9架雙引擎轟炸機,沒有戰斗機護航。后來美國人認為這是由于“列克星敦”號距離拉包爾比較遠,超出了日軍戰斗機的作戰半徑。事實是否確實如此姑且不論,太平洋上第一次真正的海空戰打響了。10分鐘的掠襲、格斗之后,美軍干掉了來襲9架日機中的5架,美軍也有1架戰斗機被日軍轟炸機的20毫米機炮擊落,飛行員戰死。整個空戰過程都被特混艦隊的水兵們盡收眼底。當剩余的4架日軍飛機迎著美艦的高射炮火展開攻擊時,“列克星敦”號的謝爾曼艦長指揮巨艦以30節的高速拼命扭動軀體,最終成功避開了所有炸彈。當日軍飛機返航時,吉爾上尉又引導吉米·撒奇少校指揮的4架戰斗機前往追擊,這些人兇猛無比,干凈利落地滅掉3架日機。僅存的一架日軍轟炸機也未能幸免,居然成了正在巡航的SBD“無畏”式俯沖轟炸機的槍下鬼。第一隊日軍攻擊機被悉數消滅。 ■正在執行戰斗空中巡邏任務的吉米·撒奇(近處),照片拍攝于1942年3月,美軍艦載雷達首次參戰后不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