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變證/隨證治之的舉例/脾虛/桂枝人參湯(協熱而下利)
下面我們談談163條,它講的是協熱下利證。
《傷寒論》“一六三、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
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
一個太陽病,外證未除,就是表證沒有解除,醫生多次用了瀉下
的方法,結果導致了脾陽虛、脾氣虛,運化失司,升降紊亂,寒濕下注,于是就出現了下利,利下不止,為什么仲景把它叫做“協熱而利”,其實這個下利是虛寒性的。
“協熱而利” - 這個熱指的是什么呢?
協是協同的意思,這個熱是指的表證的發熱,就是下利而伴隨著
、協同著表證的發熱,就把它叫做協熱利,也就是外有表證的發熱,里有虛寒的下利,這就是我們這一條桂枝人參湯適應證的基本病機。
下利而伴隨著表證的發熱就叫協熱利,而不是指的下利的寒熱屬
性。
“心下痞硬” - 是由于脾陽虛,脾氣虛,運化失司,寒濕凝滯所造成的。升降紊亂,寒濕下注,就會導致下利不止。所以這兩個在里的主證,病機是相同的,都是脾陽虛,脾氣虛,運化失司,如果寒濕凝滯就導致心下痞硬,如果升降紊亂,寒濕下注,就導致下利不止。
這是一個表里同病,里虛是脾陽虛,脾氣虛而沒有涉及到腎陽虛
,脾虛的證候相對來說是里虛比較輕的,所以仲景用理中湯來溫中健脾,祛濕止瀉,加上一味桂枝兼以解表。
在溫中補虛止瀉的基礎上加一味桂枝兼以解表,這就是桂枝人參湯。
我們應當特別注意的是,要記住這個桂枝人參湯的藥物組成,它
是理中湯加桂枝,而不是桂枝加人參。我們多次考試,考這個桂枝人參湯的藥物組成,有許多同學就答成了桂枝湯加人參。理中湯的別名叫人參湯,也就是說人參湯是理中湯的別名,所以所謂桂枝人參湯,就是理中湯加桂枝,這個一定要記住。
(筆記者注:《金匱要略》人參湯: 人參、干姜、甘草、白術 。溫中補虛,止瀉。)
桂枝人參湯:以溫中補虛,止瀉為主,加一個桂枝兼以解表。
《傷寒論》“桂枝人參湯方 桂枝四兩(別切) 甘草四兩(炙) 白術三兩 人參三兩 干姜三兩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內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
“納桂,更煮” - 就是桂枝是后下的,為了解表。
“日再、夜一服” - 白天吃兩次,夜間吃一次。
所以這是三次的治療量。
一次量:桂枝20克,甘草20克,白術15克,人參15克,干姜15克。我們今天在用這張方子的時候,可以參考它的一次治療量。
我們學習這一條,應當注意兩個問題:
* 一個問題是,“協熱利”協熱下利,我們在前面講過一個葛根
芩連湯,葛根芩連湯證后世醫家也把它叫做“協熱利”但是葛根芩連湯證是里熱下利,兼有表證的發熱。
我們現在講的桂枝人參湯證,仲景把它叫做“協熱下利”實際上
“協熱下利”這個名詞就源于張仲景,桂枝人參湯證也屬于協熱下利,但是它是里虛寒下利,兼以有表證之發熱。
這樣的話我們對“協熱下利”這個概念的協熱就明白了,協熱這
個熱不是指的下利的性質,而是指的它伴有表證的發熱。
葛根芩連湯治療表證的發熱兼有里熱的下利。(協熱利)
桂枝人參湯治療表證的發熱兼有里虛寒的下利。(協熱下利)
因此這又是一個對偶統一的一組方劑。這是我們需要注意的一個
問題。
** 另外,在《傷寒論》中,有十個方證出現過心下痞硬,或者心中痞硬,或者心下痞這樣的癥狀,這10個方證我們現在遇到的桂枝人參湯證,只是第一個。
桂枝人參湯證之所以出現心下痞硬,是由于脾陽虛,脾氣虛,運化失司,寒濕凝滯中焦所造成的,所以用人參桂枝湯(理中湯加桂枝),只要脾陽、脾氣得以恢復,寒濕得以溫化,心中痞硬的癥狀就會得到緩解,以后我們在遇到其它心下痞硬、心中痞硬、心下痞的方證的時候,還會提到桂枝人參湯,這是我們要注意的第二個問題。
? |
|
來自: 藥膳食療方注釋 > 《《傷寒論》學習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