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清明各地的傳統美食不同 它們在一個地方沉淀數百年 被當地人所接受 成為一道風味 同時也成為了我們 返鄉的堅定信念 一起來看看廣東這些地方 清明都在吃什么吧 潮汕 樸籽粿 每到清明節前后,潮汕的粿品店便會上架一抹翠綠,那就是樸籽粿。 by:么蔻 潮汕有句食諺:“清明食葉”,這個葉指的就是用樸籽葉做出的樸籽粿。對潮汕人來說,吃過它才算到了春天。 by: KIDO家有貓出沒 做起來也簡單,將樸籽葉和果實搗爛成汁,與大米舂成粉末,然后加再入白糖、泡打粉、涼水,混合成漿狀,再蒸煮就行了。 剛出鍋的樸籽粿冒著煙,散發青草的清香,中間開裂,像人咧著嘴,笑瞇瞇的,而且味道清甜,每年清明都甚是讓人想念。 汕尾 薄餅 每逢清明節的早上上山祭祖,回家之后汕尾人都會用薄餅作為午餐。 薄餅有甜有咸,餡料可以千變萬化的。咸制薄餅,內餡用豆芽,洋蔥,椰菜,蒜,蔥等炒熟,盛起,再把蝦肉,魷魚干,雞蛋等純天然材料大火炒成 要做甜的話,就可以用白糧、紅糧、或者赤沙糧、芝麻、麻成、豆酥、貢糖、果醬等做內餡 清遠 艾糍 在清遠,艾糍是清明節必不可少的食物。淺綠色的小團子,蒸出來后變成墨綠色,剛蒸好的艾糍軟糯甜香,口感略微粘牙,艾草清香濃郁,咬一口唇齒留香。 蒸艾糍也是有講究的哦,在農村蒸艾糍,要用傳統的大鍋,用柴火蒸出來的艾糍會有一股獨特的清香。 用花生、芝麻,白砂糖搗碎混合在一起坐餡料,特別香甜。 除了艾糍,還有黃糍,里面還包著筍衣、香菇、瘦肉等餡兒,吃起來味道層次豐厚。 惠州、河源、東莞 艾粄 一到清明時節,當地人也喜歡采艾做粄。 咸以蘿卜、臘肉、香菇、蝦米入餡,包成餃子狀;甜以黑芝麻、花生、白砂糖入餡,印板造型,隔水蒸15分鐘左右即可食用。 另外,老惠州還會用斂糕祭拜先人。 江門 雞屎藤 在江門、新會、鶴山地區,清明節必備的過節小吃當數“雞屎藤餅”。 別想歪哦,雞屎藤,又叫雞矢藤,是一種粗生的植物。雞屎藤葉被揉碎后會有股雞屎的臭味,但久聞有一股沁人肺腑的清香。 加入糯米粉、黃糖、水,拌砌成面團,把小面團壓出魚、福、花等形狀不一的圖案餅,放鍋里蒸熟就大功告成了。 蒸出來的雞屎藤餅,煙韌滑口,分外香味。 湛江 吃艾餅、發糕 清明前后吃艾餅,一年四季不生病。這是湛江民間的俚語。每到清明節,做艾餅已成為湛江人的傳統風俗習慣。 還有湛江發糕,一般有白色和土黃色兩種。經過發酵和蒸煮,成品孔細似針、聞之鮮香撲鼻、食之甜而不膩、糯而不粘。在湛江祭祖文化中也是不可或缺的食品。 肇慶 粽子、甘蔗 總所周知,肇慶的裹蒸粽很出名,但粽子不只是在端午有得吃哦。其實,肇慶人在清明節也吃粽子,“粽子”是“眾子”的諧音,寓意人丁興旺。 另外,大人都會叮囑小孩,吃甘蔗要從頭吃到尾,不能沒吃完就丟掉,據說以后做事才會有頭有尾,善始善終,甜甜蜜蜜。 廣州 吃蕎菜 廣州人不吃艾糍,在祭祀完后,家人會將分到的豬肉帶回家后,配上清明時節的菜蔬“清明蕎菜”去炒著吃,簡單,又溫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