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到中醫自古傳承的脈法,大家最熟悉的應該是《頻湖脈決》,但其中所論28脈如同一盤散沙,沒有中醫陰陽五行生克制化的人體整體觀在內,故而失掉了中醫統一辨證的靈魂在內。 脈法,第一要能診斷出人體表里陰陽的偏盛偏衰,比如肝膽互為陰陽表里,二者往往在臨床上疾病互為影響,有的患者是肝盛膽虛,有的是膽盛肝虛,也有表里肝膽陰陽皆不足,在整個內經體系里面,陰陽之偏盛偏衰主要指臟腑表里陰陽而論;第二,需要能清晰診斷出表里之氣血盛衰,五臟之間的生克乘侮;第三,要能診斷出十二經脈、奇經八脈經氣的升降出入,因為人一身的臟腑功能活動完全依賴經脈的運動去推動,比如肝氣不能正常升發,會引起肝氣郁結,甚至氣滯血瘀;同時對于引起經脈氣機升降出入的各種病因病邪,亦能清晰診斷出來,以及邪氣克于何經何處。 《內經》有兩套比較完整的脈法體系,一曰三部九侯,一曰人迎脈口陰陽雙診脈法。尤為可惜的是,三部九侯脈法傳承隱于民間為極少數醫者掌握,故而極少服務臨床;而人迎脈口脈法,更是傳承斷代近千年。筆者有幸師從武當著名道醫祝華英道長,學習祝道長修煉內證所得十二經脈揭秘與應用體系,祝道長以其內證十二經脈表里經脈的對立升降、互絡互生之太極運動,完美的揭秘了內經中陰陽表里經脈偏盛偏衰的內在機理,從而重新啟用人迎脈法服務臨床診斷,其脈法簡捷實用,從脈辨證,尤其精準。這套脈法體系嚴謹,邏輯清晰,真正把陰陽五行辨證統一的思想完美的落實在臨床中。 下面為大家分享兩個簡單的臨床病例,希望能啟迪臨床中醫的辨證思維,感悟到《內經》人迎脈口脈法的無上魅力。 人迎侯六腑 病例一:一患者,女,45歲。 癥狀:兩個月前胃脘處似有圓物頂著,滿硬不消,好似吃了個硬饅頭隔在胃里整日不消,吃辣或者生氣會加重。 舌苔:舌體中間偏白。 在沒有診脈的情況下我電話處以附子理中丸,健脾中陽氣,以消陰翳。但服后反而出現后背、手腳四肢發冷。附子理中丸本來為溫中散寒之藥,主治就是畏寒,四肢逆冷,何以如此反常?遂約當面診脈。 脈診:左右兩手脈口皆沉略盛有力,大左右人迎一倍;左右頸動脈人迎脈沉弱,略小于脈口。 分析:從脈辨證,人迎弱于脈口,為六腑表陽不足,而脈口大人迎一倍,病在足厥陰,為厥陰肝盛而膽陽不足。前面喝附子理中丸后背,四肢發冷,應該是服用附子理中丸加劇了脈口五臟之盛,而導致六腑陽虛更盛。病位在胃脘,而從脈當是陽氣不能由少陽膽經出表而導致胃陽不足,不能腐熟水谷,胃中陰盛結聚而滿硬也。 治療:當取陽陵泉、足三里以溫之,病人畏懼針刺,遂處桂枝12克,泡茶飲,以建中陽。飲后不到一個時辰近兩月的硬滿即消大半,第二日胃中只有飯后略有滿悶,已無整日難受,同時四肢已溫。人迎脈口平脈辨證,真神奇哉! 脈口侯五臟 病例二:男,三十余歲。青光眼。 癥狀:左眼青光眼以六年,視力模糊不清,右眼可。平時左眼眼壓高,眼脹,眼壓過高時感覺眼睛脹的發硬。有時左眼內似見到無形生靈之類的幻覺,有時急躁,頭暈腦脹。自覺脾胃消化功能差,大便偏粘。 (初聞癥狀,第一感覺應該是肝陰不足肝陽上亢,導致眼睛脹硬。) 脈診:右脈口三部沉弦而細,寸部不及;右人迎大脈口三倍。左脈口關尺部沉而弦細,左寸模糊不清(凡脈模糊不清當為虛而不足,脈實則清晰可辨,指下充實有力),左人迎略大脈口,為一盛。 分析:右人迎大脈口三倍,脾胃不和,胃不降脾不升,故消化功能弱,脾虛不運生內濕,故大便粘。左人迎大脈口一倍,為膽盛肝虛,同時兩脈口皆弦細寸不及,當為左右兩側肝郁不舒,升發不及所致。從脈看,并無肝陽上亢之脈,反而為肝氣不升,遂問平時是否郁悶,情志不爽,患者言平時極易郁悶。遂明白其眼脹并非肝陰不足肝陽上亢,乃是膽經之陽氣盛于頭部,不能下降于足部導致,屬于膽經氣機厥逆證。問及前醫治療,多辨證為肝陽上亢,其方多明目地黃丸、杞菊地黃丸、天麻鉤藤飲等方滋陰潛陽,不見寸效。 治療:當疏肝清膽,健脾和胃,調達情志。小柴胡湯合柴胡疏肝散加減治療。 柴胡16克、黃芩6克、黨參20克、生姜三片、炙甘草6克、蒼術8克、陳皮8克、茯苓15克、當歸16克、川芎12克、赤芍10克、杭白菊8克、決明子10克、薄荷4克、車前子12克。 方中以小柴胡疏肝利膽,加茯苓、陳皮、蒼術、車前子健脾和胃化濕,以決明子、菊花、薄荷辛涼之藥清降膽經上盛之氣機,膽氣為溫,涼能降之,辛涼為西方之氣味,正能制約東方膽木。 復診:兩付后感覺視力視物時的耐力明顯增強,可以久視,視力明顯清晰,眼睛自覺很舒服,同時感覺雙目內氣血在疏通,脾氣沒有之前火爆。原方加白術健脾化濕,繼續服用。 三診:眼已經不脹,胃口好,大便已經不粘。 臨床上癥狀林林總總,變化千千萬萬,癥有相似,但病因病機卻各不相同,人迎脈口脈法最大的特長在于能清晰的辨明左右十二經脈六對陰陽的偏盛偏衰,不論病癥如何千變萬化,皆脫離不了臟腑表里六對陰陽經脈的盛衰偏差,所以《內經》的人迎侯六腑,脈口侯五臟,萬病持其人迎脈口,以觀陰陽(臟腑)有余不足,平與不平,天道畢矣,陰陽定矣。 大道至簡,萬變不離陰陽二字,而人迎脈口脈法正是明辨陰陽之綱紀,臨床脈診之準繩,為醫者樞機三昧,望業中醫者重之寶之,能真正在臨床上做到執陰陽而御萬病。 曰:一陰一陽謂之道。 曰:謹熟陰陽,無與眾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