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漢亞洲心臟病醫院心外科 430022
摘要:目的 探討Autar深靜脈血栓形成風險評估表在預防深靜脈血栓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400例患者按時間先后順序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每組各200例,對照組采用傳統的護理方法,干預組應用深靜脈血栓評估表對患者進行深靜脈血栓危險因素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實施針對性預防護理措施。結果 干預組患者深靜脈血栓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應用深靜脈血栓評估表能有效預測發生深靜脈血栓的高危人群,從而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進而降低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
關鍵詞:Autar量表;深靜脈血栓;風險評估
深靜脈血栓是指血液在靜脈腔內不正常的凝結,阻塞靜脈腔,導致靜脈回流阻礙【1】,1856年Virehow提出,靜脈內壁損傷,血液高凝狀態和血流緩慢為靜脈血栓形成的三大原因,經過百余年的進展并得到臨床驗證【2】。深靜脈血栓可以在沒有任何癥狀、體征的情況下繼發致死性的肺栓塞【3】。由于深靜脈血栓所造成的肺栓塞及后遺癥,不僅影響病人生活質量、增加住院天數及治療費用,甚至威脅病人生命安全。因此,正確認識深靜脈血栓的危險因素,對住院病人進行風險預測,并采取積極有效的預防、護理措施,從而保障病人安全、減少住院費用至關重要。對深靜脈血栓形成預防的第一步就是對住院病人進行風險評估,預測其發生該病的風險,而護理人員無法通過臨床經驗來判斷病人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風險,因為病人的家族史和治療史會增加患該病的風險。
為了幫助臨床醫務人員認識深靜脈血栓發生的風險,本院于2014年9月成立了深靜脈血栓管理專項小組,針對深靜脈血栓危險因素的評估手段和防治措施,設計心臟??漆t院患者深靜脈血栓評估表,并用于臨床實踐,取得較好效果,現將方法和結果報道如下。
Autar量表由英國學者Autar通過文獻回顧深靜脈血栓的危險因素,并經一系列的研究而設計的適合臨床護理人員評估住院病人發生深靜脈血栓的風險量表。此量表由7 個危險因素組成,危險因素分別是年齡、體重指數、活動度、特殊危險因素、創傷、外科手術以及高風險疾病,每種危險因素下設條目并賦值,危險程度分為4 級:無風險(≤6分)、低危(7 分~10分)、中危(11分~14分)和高危(≥15分)。該表是唯一一個由護理人員設計、在護理工作中應用較廣泛的量表。
1.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4年9月-2015年8月我科病人400例,房顫患者79例,冠心病患者86例,腦梗塞患者24例,起搏器術后患者45例,心動過速射頻消融術后90例,主動脈夾層支架術后76例,選取2014 年9月-2014年12 月在本院住院的患者200 例患者為對照組,男130 例,女70例,年齡56-78歲,平均(65.61±5.01)歲;住院天數10-17d,平均(15.22±3.48)d;手術時間2-5 h,平均(3.62±1.29)h。選擇2015年1-3月200 例患者為干預組,男116例,女84例,年齡41-81歲,平均(63.48±4.87)歲;住院天數1 3 -18d,平均(15.34±2.76)d;手術時間2-5 h,平均(3.68±1.36)歲。排除標準:①嚴重凝血障礙患者;②下肢深部血栓性靜脈炎患者;③髖、骨盆或腿骨折患者;④中風患者;⑤癱瘓患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均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200例患者應用傳統護理措施。(1)對患者進行健康 教育,提高其對深靜脈血栓栓塞的認知;(2)輸液管理:應用刺激性強、濃度高或血管活性藥物時,盡量不經表淺靜脈或下肢靜脈輸入,并適當稀釋濃度,合理安排液體輸入的速度和順序;(3)患側肢體護理:觀察患側肢體皮膚的溫度、顏色和腫脹程度;患側肢體抬高30—35 cm;50%硫酸鎂溶液濕熱敷,20~30 min/次,每次間隔6 h,4次/d,膝下避免墊枕以免影響小靜脈回流;為緩解對髂靜脈和下腔靜脈的壓迫,昏迷患者每2小時翻身側臥1次,增強肢體的被動運動。觀察組200例患者在傳統護理措施的基礎上應用Autar量表,評估方法于患者人院后24 h內.收集患者的基本資料、臨床癥狀、體征、查閱實驗室和影像檢查結果、診斷,計算出BMI(體質指數),根據Aurar量表項目逐項評估計分,并將各項分數累加得出首次評估結果。評估時段為:a:存在栓塞風險的患者;b:轉科的外科術后患者;c:病情變化時;d:評分≥15分者每日評估.評分≥15分即為深靜脈血栓高風險人群,評估表上報至護理部深靜脈血栓小組。深靜脈血栓小組人員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審核評估內容的準確性,檢查擬采取的防護措施的針對性、有效性和全面性,最后作出結論或提出指導意見、反饋給科室。科室再結合反饋意見進行護理干預的總結,班班交接,每天白班復評。護理措施有:肢體按摩,每日3次,每次10min;足踝關節主動或被動功能鍛煉,每日3 次,每次10min;臥床休息時抬高下肢15°-30°;密切觀察下肢周徑及皮膚顏色溫度。以達到降低或杜絕深靜脈血栓發生.見表1

1.3 護士培訓 組織全院護士培訓,科室建立Autar深靜脈血栓評估表,確定評估時段、確定評估流程以及制定評分后相關護理措施實施標準??剖易o士長每日跟蹤檢查及護理部不定期檢查護士Autar評分落實情況。對于評估工作中存在的疑點、難點進行匯總并與小組核心成員進行分析、討論,解決評估工作中出現的問題。護理質量控制小組每月定時進行質量追蹤,了解護士對評估表使用情況及采取的護理干預方法,及時對于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給予指導。
1.4 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卡方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且P<0.05
為有統計學意義.
2.干預措施
2.1 護理干預
對于大手術后及長期臥床患者應提高警惕,≥15分即為深靜脈血栓高風險人群,采取以下護理措施:①術前對血栓栓塞事件發生的危險因素進行評估,對患者發生血栓的危險程度做到心中有數,能夠早期預防,減少血栓栓塞的發生。②抬高患肢,禁止腘窩及小腿下單獨墊枕;加強觀察;③避免下肢靜脈穿刺,特別是反復穿刺、尤其是左側;④避免脫水⑤戒煙戒酒 控制血糖血脂⑥多作深呼吸及咳嗽動作⑦鼓勵患者主動活動 盡早下床.⑧術后傷口換藥,解除制動后,患者一般狀況良好、生命體征平穩時,護士開始協助患者早期下床活動。由管床護士與助理護士一起幫助患者床邊坐起,評估其耐受程度,觀察有無心率加快、頭暈、切口痛等情況,采用坐起一床邊站立一床旁行走一病室活動一室外散步的流程,循序漸進地進行鍛煉?;颊咴谧o士的攙扶下走動,時間和距離以患者能耐受為宜。
2.2 藥物干預
術后應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可以預防和治療深靜脈血栓及肺栓塞的發生。低分子肝素已成為預防和治療深靜脈血栓的國際推薦應用藥物,并且不增加出血的發生。術后鼓勵患者早期下床活動,可以防止血液在下肢的淤積,改善下肢血液循環,減少血栓栓塞的發生率。配合醫生做好預防性治療低分子肝素有明確的預防DVT的作用,但使用中必須注意方法并密切觀察其副作用的發生;深靜脈血栓形成是一種致死率、致殘率都很高的疾病,所以早期識別危險因素并及早預防最為關鍵,而各種危重患者是發生DVT的高危人群,護士必需了解血栓形成的發生機理及高危因素,從而對每位危重患者進行風險評估,盡早采取各種針對性的預防措施,控制危重患者DVT的發生。
3 結 果
3.1 兩組患者深靜脈發生風險級別情況200例干預組患者中,低危風險 28,中危風險43例,高危風險66例,超高危風險63例;200 例對照組患者中,低危風險23例,中危風險40例,高危風險58例,超高危風險79例。

3.2 患者住院期間(10 d一4個月),對照組發生有臨床癥狀的深靜脈血栓 27例(8.4%),發生肺栓塞3例(0.93%),其中2例(0.6%)死亡,1例經搶救治愈。觀察組中發生有臨床癥狀體征的深靜脈血栓栓塞2例(2.1%),無1例PE發生。兩組深靜脈血栓栓塞和肺栓塞發生率有顯著性差異(P<0.01)。見表2
組別 n(例) 性別男/女 平均年齡 發生深靜脈血栓數
4 討 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應用評估表后深靜脈血栓發生率較應用前明顯降低,提示評估表對預測深靜脈血栓的高危人群,降低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非常重要。評估表的設計能直觀地反映出患者是否存在或潛在的深靜脈血栓。通過責任護士和深靜脈血栓組專業人員的評估,提高了患者對深靜脈血栓的認知.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同時協助醫生在接診患者過程中積極預防深靜脈血栓的發生,保證患者安全,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
臨床工作中,管理者在對深靜脈血栓流程記錄進行檢查評價時,要逐漸轉變檢查的方法和權重,從重格式、形式等,將重點放在護士能否及時準確地按流程對患者實施護理上.給護士提供良好的導向,培養護士真正的??谱o理能力。有利于??谱o理質量的控制和提高。
評估是個動態的過程,尤其是心臟??漆t院老年高危患者,需要根據病情變化隨時評估,再制訂出相應的護理措施。在深靜脈血栓預防護理中.此表只是一種評估工具。具體還要靠護理人員去執行,所以加強護士的責任心教育,明確崗位職責,嚴格交接班制度。完善并落實檢查措施是預防深靜脈血栓的關鍵。
因此,運用護理程序,增加對肺栓塞危險因素的評估,加強對肺栓塞的防范意識,可以擴大觀察病情的眼界,開闊分析病情的思路,能更全面地了解病情發展,有效地制定護理計劃,采取積極的護理干預,減少引起肺栓塞的誘因,從而降低并發癥的發生。
參考文獻:
[1]許建芬,鄧小嵐,沈小芳等.老年科預防深靜脈血栓評估表的設計及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2,11(47):997-998.
[2]王美堂,霍正祿,周彬,等.483例靜脈血栓栓塞癥I臨床資料分析[J].中國急救醫學雜志,2005,25(12):331.
[3]劉杰,費蕾,周樂紅,黃光慶,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并發肺栓塞的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臨床外科雜志,2013,3,21(3):169-1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