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2018年高考還有一個多月的時間,家有考生的家庭里,高考焦慮越來越重。 高考焦慮的一種是家長焦慮。 有的家長甚至說自己:“皇上不急太監急!”有時候,家長的焦慮甚至比考生還有過之而無不及。曾有位家長在心理咨詢時對我說:“高考還剩一個來月了,孩子倒像是沒怎么樣,學累了就睡,睡醒了就學,一門心思。反而我們心里七上八下火燒火燎的。現在我們兩口子在家里說起高考就沒完沒了,經常因此失眠,搞得干什么都打不起精神來。 家長的高考焦慮與以下幾種因素有關: 1.高期望值。家長期望孩子高考勝出,甚至做到完美,畢竟只有那么一次,精心準備了那么久。這樣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小貼士——家長望子成龍當然沒錯,但是否給子女設定了過高的目標,比如說“你是我們家所有孩子里最優秀的,你要給你的弟弟妹妹做出榜樣”或者“你一定要成為我們家第一個大學生,你哥哥姐姐他們就是吃了沒讀過大學的虧”又或者說“辛苦了那么多年了,怎么樣也得考個一本吧”等等之類的。如果孩子有考上清華北大的實力,家長不妨從心理上為他降低一個檔次,比如浙大也不錯,只要孩子優秀,考到相對差一點的大學,他不僅能當“雞頭”,更能激發他的奮進,他的才能總會顯現的。從孩子的終生發展來說他不僅只有高考這一次機會。期望值下降的同時,要著重看孩子的付出,孩子的不易,不要兩眼只盯著孩子的成績。這時家長的壓力會減輕很多。 2.高控制欲。有強烈干涉意向的家長一般多是經濟上富有的家長,或是在事業單位、政府機關有一定的資歷或自認為有一定社會地位的家長,覺得自己已經給孩子創造了良好的學習環境,給他鋪就了一條安穩的前行的路了,那作為孩子在學習階段沒有成人之前,學習優秀、自覺、求上進才是對父母悉心栽培最好的回報。家長潛意識里對孩子產生了索取回報的心理。 小貼士——要尊重孩子這個人,要盡可能試著站在子女的立場去處理問題,而不是要求未成年的孩子用40歲人生歷程的人思維去想問題做事情。你認為“在孩子沒有成人之前,孩子學習優秀、自覺、求上進就是對父母悉心栽培最好的回報”,可是你自己在這個年齡時做得又怎么樣呢? 家長自救法:可以離孩子“遠”一點 很多父母覺得孩子一生只有一次的高考,自己絕不能缺位、不能松懈,得“守著”他。 其實,父母時時刻刻陪伴孩子,每天耳邊的各種“忠言”聒噪,對孩子來講已變成不厭其煩的噪音。比起大街上喧囂的汽車噪音、鞭炮噪音,近在咫尺的這些噪音的危害可能要大得多。這些噪音引起的內疚感、自責感、焦慮感、無能感極大的消耗著孩子的內在精神能量,導致孩子注意力渙散,理解力以及記憶力下降,甚至智能活動崩潰,俗語為“大腦一片空白”。所以,除了孩子的日常生活照料,父母要盡可能有自己的日常活動以及休閑安排。這樣,孩子才可能屏蔽掉來自親情的噪音,靜下心來學習和迎接高考。 高考焦慮的另一種是考生焦慮。 臨近高考時,常有考生出現煩躁、緊張,或者情緒低落、苦悶抑郁等異常反應;還有的考生甚至并發頭痛、心慌、失眠等癥狀。有人稱之為“考試綜合征”或“考前綜合征”,就是指考前一段時間,部分考生因為緊張所引起的生理或心理上的異常反應。生理上的反應多為:心跳加快、呼吸急促、頭暈頭痛、手心出汗、失眠多夢、注意力分散等等;心理上常常表現為:煩躁、緊張、恐懼、苦悶等等。 1、根源于成績焦慮:考生的“考試綜合征”多是因為壓力過大、心理緊張造成的,他們總是擔心考試時自己有一大堆題目不會做,擔心考差了被老師批評、父母責罵等等。這樣越擔心就越緊張,越緊張就越考不好,一直在這個怪圈中惡性循環。 小貼士——心理學上有所謂的“目的性顫抖”的說法:人在穿針引線的時候,當你緊捏住線頭,瞇起眼睛對準針眼湊過去的時候,手卻不由自主地顫抖起來,結果線沒有穿過去,太想穿好針的手在顫抖。諸如此類,太想在考試中勝出的心在顫抖,太想踢進球的腳在顫抖...... “目的性太強,反而不容易成功”,這是因為我們太在意結果了。過度的“目的性”與過度緊張最終會導致發揮失常、事與愿違。 害怕失敗才是最大的失敗,只要我們自己竭盡全力去做了,就問心無愧了。世上很多事情都充滿著辯證的智慧。 2.根源于社會焦慮:考生的壓力除了來自自身,更有來自學校、社會、家庭的焦慮。因為現在不少獨生子女在家中都處于核心地位,而高考是人生的關鍵時刻,父母不可能不關心、不可能撒手不管。有些家長的關心、督促,確實給孩子帶來了鼓舞,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也有些家長由于關心、督促的方法不當,往往事與愿違。 小貼士——家長要做“后勤部長”,不要走上前臺;家長要做“舵手”,不要先自亂陣腳;家長要做“探路者”,不要瞎吆喝;家長要做鼓舞者,不要和孩子“較勁”;家長要做信息的過濾者,別“拿雞毛當令箭”。 高考,是家庭集體的戰斗,只有家人同行,步調齊一,才堪造就完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