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態養生 2018-05-16 08:22 經絡腧穴學定義經絡腧穴學是研究經絡系統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變化、與臟腑氣血相互關系以及腧穴的位置特點、主治作用及其基本理論的一門基礎學科,它共有十二條經脈和任督二脈總共十四條經脈 經絡學是祖國醫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匯聚了針灸的基本理論,又容納了針灸各科的內容,它是針灸學的理論核心,是指導臨床醫療的向導,是未來人體生命革命的希望。 經絡作用 (一)溝通內外,網絡全身: 1.十二經脈、經別:“表臟;臟臟”。 2.十二經脈、十五絡脈:“表表;表臟”。 3.十二經脈、奇經八脈:“經經”。 4.標本、根結,氣街四海:“前后腹背,頭身上下”。 5.諸經協同:“內屬于臟腑,外絡于支節”,將人體各部組織器官聯結成一個有機整體。 (二)運行氣血,協調陰陽: 1.經絡將氣血輸布全身:“行血氣”,為組織器官機能活動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 2.經絡氣血稱之為“經氣”:由“原、宗、營衛”氣組成;原氣先天之氣,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宗氣后天之氣,維持心肺功能活動;營氣由水谷精微化生,濡養臟腑,營運全身;衛氣抵抗外邪、調節體溫、控攝汗液。 3.維持陰陽平衡:“營陰陽”。 (三)抗御病邪,反映癥候: 1.抵御外邪:“溢奇邪”。 2.多重“防線”:“皮部孫絡絡脈經脈腑臟”:“雙向性”。 3癥候特點:“寒——局部發亮、全身怕冷等;熱——五心煩熱、全身發熱等;虛——麻木萎廢等;實——紅腫熱痛等”。 4.癥候范圍:局部、一經、多經、整體。 5.傳變特點:“由表及里、由三陽入三陰”。 經絡理論的臨床應用 (一)經絡診法: 1.傳統形式:“審查、指切、推循、捫摸、按壓,視其局部寒溫氣血盛衰而調之”《靈樞.經水》。 2.具體方法:分經切脈——寸口:陰經,沖陽:陽經,太溪:腎氣;分部診絡—— 青痛、黑痹、白寒、赤熱、黃濕;循查壓痛、結節狀物——臨床診斷、取穴、治療。 3.現代方式:皮膚溫度、電阻檢測,紅外熱象觀測等。 (二)分經辯證: 1.按經絡分析病癥:《脈書》:孕育雛形;《靈樞》:奠定基礎;《傷寒》:充實發展。 2.十二經脈主病:主疾病之常:“是動病”——本經異常變動病癥;“所生病”——本經主治所發生病癥。 3.十二經脈主病分類:“外經病”、“臟腑病”、其他病證(絡脈、經筋、皮部病)。 4.奇經八脈主病:主疾病之變。 5.臨床意義:了解疾病性質、程度、發展、預后,指導臨床診斷、治療。 (三)循經取穴: 1.“腧穴”概念:臟腑經絡氣血輸注于軀體外部的特殊部位。 2.“神氣”概念:經氣所表現出來的生命現象。 3.腧穴、經絡、臟腑關系:三位一體,密不可分。 4.循經取穴方式:近取(局部、近部):腧穴所在,主治所在;遠取(遠部):經絡所過,主治所及;遠近結合。 5.本經穴均可治療“所生病”:四肢穴效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