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小公園里,幾個孩子在玩耍。 一個玩具機器人“滴滴答答”的聲音吸引了眾人的目光,玩具機器人看起來很好玩,不僅能走路,還能跳舞。小朋友們羨慕極了,紛紛要求紅衣小男孩分享一下,均被拒絕。當一位綠衣小男孩用懇求的目光請求時,這時有家長開腔了:“這么多小朋友要求,你就分享一下嘛,保證不會弄壞你的,玩一下就還給你……”紅衣小男孩抬頭看著自己的媽媽。 如果你是紅衣小男孩的媽媽,你會怎樣做? ▲過去的兩種做法 1、強迫孩子分享 原因有兩種: 第一,認為孩子“不分享”等同與“自私”。老一輩常常習慣強迫孩子分享,比如孩子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那一代。他們認為孩子不能太自私,獨占是一種不良的性格習慣。 第二,認為孩子不分享,是家長教育出問題。部分家長有時是礙于面子,擔心別人會質疑他們的教育,因為自己教出的孩子那么自私,那是臉上掛不住的事情。 所以基于以上情況,有些父母勸說不成,還喜歡用“羞辱”、“嘲諷”的語氣,迫使孩子分享。 如果上面的紅衣小男孩生活在這種“強迫”的家庭氛圍下,他的媽媽或許會這樣回應他:“跟小朋友分享一下”;當孩子不答應時,媽媽可能會批評孩子:“別那么自私,你剛才也玩了娜娜的布娃娃……”通過給孩子產生“羞恥感”,迫使孩子分享;倘若發生玩具爭搶,他的媽媽或許還會幫著別的小孩,強迫孩子放手分享玩具。因為在這些強迫孩子分享的父母眼里,“不分享”等同于“自私”,養出自私孩子是家長的教育有問題等。 結果:孩子被強迫很難受,覺得不被父母尊重,自信受挫,親子關系也受到負面影響——“爸媽似乎更愛別人”。 2、尊重孩子的“物權” 近十多年,年輕的父母會更多地尊重孩子,他們覺得孩子擁有自己玩具的所有權——“孩子的玩具孩子做主,是否分享,由孩子自己說了算”。 所以,如果上面的紅衣小男孩生活在這種“尊重”的家庭氛圍下,他的媽媽或許會這樣回應:“我尊重孩子,你們問他就行。他同意,大家就能玩;他不同意,大家就別搶,因為我始終站在孩子那邊……” 結果:在這樣的觀念下,孩子們的自信和自尊普遍比較好,但是,可能會助長孩子的自私,也不利于孩子培養合作意識。 ▲現在:既尊重孩子的權利,也重視培養孩子合作的意識 世界正在慢慢步入AI人工智能大環境,國內外無數學者專家皆呼吁——未來“合作型”的孩子會更出色,而不是過于“自我”的孩子。創新大師湯姆·凱利(Tom Kelley)說,合作者,是決定未來的十種人之一。 1、與玩伴分享和玩耍,是孩子心智成長所需 父母們需要注意的是,孩子們會長大。一般來說,3,4歲前的孩子處于“獨自游戲”階段,這時孩子一個人抱著自己的心愛玩具從早玩到晚或跟家人玩,完全沒問題;但當孩子們5,6歲后,會轉向“合作游戲”階段,這年齡的孩子,已經開始有交友的需求,需要更多地與人玩耍和互動。這時,一個總是時刻護著自己玩具的孩子,一定會遇到小朋友的排擠和嫌棄,因為沒孩子愿意跟你玩。相比之下,如果這個孩子樂意分享,跟孩子們一起玩,那么他便能獲得更多的小玩伴和友誼,未來也會收獲更多的人際正反饋。 上面的紅衣小男孩,如果他的媽媽這樣引導:“這是你的玩具,媽媽尊重你,因為你有是否分享的權利;但是,如果你想跟別人玩,并且希望跟其他小朋友玩得很開心,那么媽媽建議你跟小朋友一起玩;致于如何玩,你可以跟小朋友制定游戲規則,比如當機器人玩具走了一米,就到輪到下一位小朋友玩……” 2、有“合作意識”的孩子,長大更容易適應社會 記得美國組織心理學家亞當.格蘭特做過一項研究。在研究中,他發現了那些在一個組織中最成功的人的特質和最失敗的人的特質,他們皆是“分享者”,但前一種跟后一種又有很大的區別,前者是既會利人又會利己,后者是只會利人不會利己。簡言之,就是既重視自己,又樂于合作的人,會更有優勢。回歸到我們作為父母,在面對孩子是否要分享玩具這個問題上,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既尊重孩子的意見和權利,又有意識地培養他們分享、合作的意識。 父母尊重孩子,會給孩子帶來自信,孩子也因為父母的尊重而愉悅,還有助于親子關系的親密;父母鼓勵孩子有合作意識,這是一種小朋友相互交往和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培養,他們將懂得如何跟人玩耍獲得更多的友誼和良好關系,這對于孩子未來的學習和成長有積極而正面的影響。
“魚不能離水,雁不能離群”,“合作型”的孩子,未來或許更幸運! 關鍵字:玩具分享、人際能力、親子關系、家庭育兒、早期教育 幼兒說,一枚親子心理咨詢師,學習國外幼兒心理研究和知識,分享科學、實用、有價值的育兒心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