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最新模擬試卷匯編—詩歌鑒賞專題
汕頭市聿懷中學高三期末考試語文試卷
10.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聲中, 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 溪午不聞鐘。
野竹分青靄, 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 愁倚兩三松。
(1)、請找出頸聯(lián)中用得最精妙的兩個字,并對其中一個字進行賞析。(4分)
(2)、有人說這首詩主要的人物形象是李白,有人說這首詩主要的人物形象是道士,你認同哪一種觀點,請說說你的理由。(4分)
10、(1)、最精妙的兩個字是“分”和“掛”。(2分)茂密修長的野竹與云霧相接,本來是一幅靜景;然而詩人用了這一個"分"字,就有了動的意味了,它使人聯(lián)想到山風徐來,移動的云霧不斷地從野竹梢頭飄過的情景。(2分)(青翠的山峰之上,一線泉水,凌空飛注,本來是一幅動景;然而詩人用了這一個"掛"字,就又由動化靜了,它使人想見山峰的陡峭峻拔和山泉的垂直落下的情狀。)
(2)、①我認為這首詩的主要人物形象是李白。因為詩歌通過描述李白訪友未遇的一天中的所見所聞(1分)和所感(1分),抒發(fā)了李白對自然山水的熱愛(1分)和對友人的真摯感情(1分)
②我認為這首詩的主要人物形象是道士。因為從題目來看,詩是因道士而寫。(1分)詩中的景物描寫,如桃花、野竹、兩三松,都烘托了道士的淡泊、疏放的風骨。(2分)
作者訪道士的心情從出發(fā)的愉悅到不遇的失望,表現(xiàn)作者對道士的仰慕和敬重,其實也側(cè)面表現(xiàn)了道士的人品。(1分)
廣東省臺山一中2008-2009學年度高三級第二次模擬考試
10.閱讀下面兩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寒食【注】孟云卿
寒食日獻郡守 伍唐珪
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xiāng)寒食遠堪悲。
入門堪笑復堪憐,三徑苔荒一釣船。
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
慚愧四鄰教斷火,不知廚里久無煙。
【注】寒食:為了紀念春秋時期的介子推,舊時清明節(jié)前一天有禁火、吃冷食的習俗,人們把這一天叫做寒食節(jié)。
⑴兩首詩異曲同工,表達了相同的情感,請結(jié)合詩句作簡要分析。(4分)
⑵請簡要分析兩首詩在藝術(shù)手法和語言風格上各有什么不同。(4分)
10.⑴兩首詩都寫了生活的貧寒、困頓,借此表達了寒士的辛酸、無奈和對現(xiàn)實的不滿。(2分)孟詩中寫自己遠居“他鄉(xiāng)”,再加以“貧居”“無煙火”,境況確實“堪悲”;張詩則以“三徑苔荒一釣船”“廚里久無煙”寫出了自己生活的困窘。(結(jié)合描寫貧寒生活的詩句分析即可,2分)
⑵孟詩從“花滿枝”寫起,寫出江南之春繁花似錦的美麗畫面,與下句形成對比,以“樂景寫哀情”(或反襯),語言含蓄;(2分)張詩則用白描的手法,“三徑苔荒一釣船”,直接寫出生活的貧窮,語言直白。(2分)
附鑒賞:
孟云卿《寒食》
孟云卿天寶年間科場失意后,曾流寓荊州一帶,過著極為貧困的生活。就在這樣的飄泊流寓生活中的一個寒食節(jié)前夕,他寫下了這首絕句。
寒食節(jié)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當春二月。由于江南氣候溫暖,二月已花滿枝頭。詩的首句描寫物候,兼點時令。一個“滿”字,傳達出江南之春給人的繁花競麗的感覺。這樣觸景起情,頗覺自然。與這種良辰美景相配的本該是賞心樂事,第二句卻出人意外地寫出了“堪悲”。作者乃關(guān)西人,遠游江南,獨在他鄉(xiāng),身為異客;寒食佳節(jié),倍思親人,不由悲從中來。加之,這里的“寒食”二字,除了指節(jié)令之外,還暗含少食、無食之意,一語雙關(guān),因此“他鄉(xiāng)寒食”也就更其可悲了。
詩中常見的是以哀景寫哀情,即陪襯的藝術(shù)手法。而此詩在寫“他鄉(xiāng)寒食遠堪悲”前卻描繪出“二月江南花滿枝”的美麗景色,在悲苦的境遇中面對繁花似錦的春色,便與常情不同,正是“花近高樓傷客心”,樂景只能倍增其哀。恰當運用反襯的藝術(shù)手法,表情也就越有力量。
下聯(lián)承上句“寒食”而寫到斷火。寒食禁火的習俗,相傳為的是紀念春秋時賢者介子推。在這個節(jié)日里,人們多外出游春,吃現(xiàn)成食物。野外無煙,空氣分外清新,景物尤為鮮麗可愛。這種特殊的節(jié)日風物與氣氛會給人以新鮮愉快的感受,而對于古代賢者的追思還會更使詩人墨客逸興遄飛,形于歌詠。歷來詠寒食詩就很不少,而此詩作者卻發(fā)人所未發(fā),由“堪悲”二字,引發(fā)出貧居寒食與眾不同的感受來。寒食“無煙火”是為紀念子推相沿而成的風俗,而貧居“無煙火”卻是為生活所迫的結(jié)果。對于富人來說,一朝“斷炊”,意味著佳節(jié)的快樂;而對于貧家來說,“往往”斷炊,包含著多少難堪的辛酸!作者巧妙地把二者聯(lián)系起來,以“不獨”二字輕輕一點,就揭示出當時的社會本質(zhì),寄寓著深切的不平。其藝術(shù)構(gòu)思是別致的。將貌似相同而實具本質(zhì)差異的事物對比寫出,這也是一種反襯手法。
此詩借詠“寒食”寫寒士的辛酸,卻并不在“貧”字上大作文章。試看晚唐張友正《寒食日獻郡守》:“入門堪笑復堪憐,三徑苔荒一釣船。慚愧四鄰教斷火,不知廚里久無煙”,就其從寒食斷火逗起貧居無煙、借題發(fā)揮而言,藝術(shù)構(gòu)思顯有因襲孟詩的痕跡。然而,它言貧之意太切,清點了一番家產(chǎn)不算,剛說“堪笑”、“堪憐”,又道“慚愧”;說罷“斷火”,又說“無煙”。不但詞蕪句累,且嫌做作,感人反不深。遠不如孟云卿此詩,雖寫一種悲痛的現(xiàn)實,語氣卻幽默詼諧。其三、四兩句似乎是作者自嘲:世人都在為明朝寒食準備熄火,以紀念先賢;可象我這樣清貧的寒士,天天過著“寒食”生涯,反倒不必格外費心呢。這種幽默詼諧,是一種苦笑,似輕描淡寫,卻涉筆成趣,傳達出一種攫住人心的悲哀。這說明詩忌刻露過火,貴含蓄耐味。而此詩也正由于命意新穎,構(gòu)思巧妙,特別是恰當運用反襯手法,亦諧亦莊,耐人咀嚼,才使它成為難以數(shù)計的寒食詩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伍唐珪《寒食日獻郡守》
這是說,進了家門便感覺可笑又感覺可憐,看到的是那長滿青苔荒草的門階和一只破爛不堪的漁船。真是慚愧呀,左鄰右舍四周的人都跑來通知,囑咐把舊火通通滅掉,但他們哪里知道啊,這灶膛里好長時間都沒冒過煙了。
廣東省惠來一中2009屆高三12月月考語文試卷
10、古詩鑒賞(8分)
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題龍陽縣青草湖①
唐溫如
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②白發(fā)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
【注】①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東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青草湖”與洞庭湖一脈相連,所以,詩中又寫成了“洞庭湖”了。②湘君:堯的女兒,舜的妃子。死后化為湘水女神。
(1)后人評說這首詩極有“太白遺風”,對此你是如何看待的?(5分)
(2)詩的前半部寫景蕭瑟,后半部記夢美好,是否矛盾?為什么?(3分)
10、(l)本詩運用擬人和夸張的手法,想象奇特,如開頭一句用一“老”字,賦予洞庭湖的水波以人的情感,由眼前的水波聯(lián)想到人生易老,并想象到美麗的湘君竟一夜間愁成了滿頭白發(fā)。后兩句用了夸張的手法,醉酒后仿佛覺得自己不是在洞庭湖中泊舟,而是在銀河之上蕩槳,自己所做的夢,也有了體積壓在船上,也壓在星河之上。所以有太白遺風。(本題從表達技巧方面答題,答出夸張擬人手法和豐富的想象聯(lián)想得2分,具體展開,首句“老”字分析1分,次句想象湘君愁白了頭1分,三四句醉后想象暢游銀河1分。)
(2)不矛盾。寫對美好夢境的留戀,正從反面流露出他在現(xiàn)實中的失意與失望。所以三、四句看似與一、二句情趣各別,內(nèi)里卻是一氣貫通、水乳交融的。(表明態(tài)度1分,反面襯托1分,最后表述1分。)
附錄:2. 唐溫如《題龍陽縣青草湖》賞析
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發(fā)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
晚唐詩人唐溫如在歷史上,沒有片言只語的記載。然而,就是這一首他唯一的傳世之作,讓我們深深的記住了他。
詩題中的“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東南部,因有青草山與之互為映村而得名,“青草湖”與洞庭湖一脈相連,所以,詩中又寫成“洞庭湖”了。
“西風吹老洞庭波”,詩一開頭,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的就是洞庭湖渺渺茫茫的畫面,颯颯的秋風,強勁地吹拂在水面上,水面上的波紋便蕩漾而來,又急遽而去。詩中的“老”字,更是極耐人尋味,“老”了的是秋風?“老”了的還是洞庭湖水?“一夜湘君白發(fā)多”,緊接著詩人將虛幻的神話,與眼前的自然景觀的描繪結(jié)合了起來。傳說,湘君“聞舜帝崩于蒼梧”“以涕揮竹,竹盡斑”。后來湘君便與那斑竹融為了一體,成為文學作品中的一種特殊的悲懷的意象。蕭瑟的秋景,竟使美麗而多情的湘君,一夜之間就銀發(fā)滿頭,這又該是怎樣的一種秋色呀?于是,詩人的遲暮之感、衰頹之意、悲懷之情,全融合在了那傳說與秋景中了,真可謂神而化之。
“醉后不知天在湖,滿船清夢壓星河”,一個“醉”字,引出的則是一個奇妙的境界。小船悠悠,詩人的心也隨之而搖搖,舉杯對月,月在何處?于是,便恍恍惚惚地覺得自己一下子已逃離了冷冷的洞庭湖,泊舟在那銀河之上了。船槳輕輕地劃著銀河之水,劃出來的還有一片的星光燦爛。船在天上,天在水中;人在船里,夢在心頭。這童話般的世界,也只能駐于詩人那“童化”了的世界里了。夢本無形,卻言其“滿船”,其夢何其之多,更何況還“壓”著“星河”,又現(xiàn)“夢”何其之重了。古人寫夢的詩不少,但把夢寫得如此清新綺麗而又含蓄豐富的卻并不多見。
全詩筆調(diào)十分地輕靈,寫景記夢,虛實相間。構(gòu)思之新穎獨特,詩境之飄渺奇幻,實在是唐詩的上乘之作。而充溢在字里行間的那極富浪漫的色彩,也在后人的詩文中留下了無法磨滅的痕跡。
廣東省汕頭一中2009屆高三語文模擬試卷
10、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7分)
江上
董穎①
萬頃滄江萬頃秋,鏡天飛雪一雙鷗。摩挲②數(shù)尺沙邊柳,待汝成陰系釣舟。
注:①南宋詩人,一生窮困潦倒,漂泊異鄉(xiāng)。②摩挲:用手撫摩。
(1)這首詩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2分)
答:
(2)“待汝成陰系釣舟”這一句表達了詩人什么思想感情?請結(jié)合全詩作簡要分析。(5分)
答:
10、參考答案:(1)“鏡天飛雪一雙鷗”一句使用了比喻和反襯的修辭方法,形象地寫出了晴空無云,澄清明凈,如一面鏡子;同時“飛雪”形象地寫出了白鷗飛舞忽高忽低的情態(tài);“雙鷗”進入詩人的視野,反襯了詩人內(nèi)心的孤寂。“待汝成陰系釣舟”,則使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寫出了詩人對柳樹長大的期盼和等待。(答出兩種即可得滿分,不必分析,但講評時要點明。)
(2)詩人一生為生計所迫而常年奔走異鄉(xiāng),也許明天又要登舟出發(fā),因而詩人期待枝條成蔭時,系住我垂釣的扁舟,這不僅抒寫出了自己惜別的心情,又表達了對安定生活的向往。也可以理解為:表達的是育人的主題,希望人才盡快成長。(5分,兩種“感情”各1分。“分析”2分,意思對即可。表達清楚、流暢,1分。)
2008學年廣東深圳實驗學校高中部09屆高三診斷考試
10.閱讀下面唐詩,完成后面題目。(6分)
閱讀下面兩首唐詩,完成(1)-(2)題 (6分)
子夜吳歌
李白
秋歌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guān)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冬歌
明朝驛使發(fā),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冷針,那堪把剪刀。
裁縫寄遠道,幾日到臨洮?
(1)、從《秋歌》前四句看,詩歌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詩人又是如何營造這種意境的(3分)
(2)兩首詩主題相同,但寫法有所不同,請結(jié)合詩歌加以闡釋。(3分)
10. 詩歌鑒賞
1.(1)孤寂(悲涼、凄涼、凄苦)1分
(2)①情景交融給2分(或融情、景、聲、色于一體)
②“感覺聯(lián)通”或化抽象為具體(形象化)1分,要注意“吹”的特殊用法
③營造出渾然天成的意境之美1分(回答中要點出詩歌意境的特點)
(②③兩點答到任意一點即可。)
2.①《秋歌》寫景抒情,《冬歌》寫人敘事;
②《秋歌》中有場景描寫,《冬歌》則著力刻畫一個生活片斷(細節(jié)描寫);
③《秋歌》塑造了長安女子的群像,《冬歌》則著力于個體形象的刻畫;
(一點2分,答到兩點即得滿分。
廣東東莞市2008-2009學年度第一學期教學質(zhì)量檢測
10.閱讀下面的宋詞,然后回答問題。(7分)
霜天曉角?儀真江上夜泊
黃 機
寒江夜宿,長嘯江之曲。水底魚龍驚動,風卷地,浪翻屋。
詩情吟未足,酒興斷還續(xù)。草草興亡休問,功名淚,欲盈掬。
注:①儀真:今江蘇儀征市,處長江北岸,是南宋御金的前線。②黃機:南宋愛國詞人。
(1)上片描述了一幅怎樣的景象?這樣的景物描寫有什么作用?(3分)
(2)下片的“淚”僅僅是詩人個人功名無成的傷感之淚嗎?請說說“淚”中蘊含著作者怎樣的感情?(4分)
10.(1)上片寫詩人夜泊江灣,描述了一幅水底魚龍翻動,狂風卷地,巨浪高如房屋,洶涌翻騰的景象(1分)。以江水洶涌烘托內(nèi)心無法派遣的憂憤,為下片的抒情作鋪墊。(2分)。(只要答出烘托或鋪墊即可給2分)
(2)不是,(1分)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無心抗敵,作者為國立功、收復失地的遠大理想無法實現(xiàn),“淚”中蘊含著心系天下興亡而又報國無門的憂憤痛心之情。(3分)。(意思對即可)
廣東省四大名校聯(lián)考2009屆高三期末統(tǒng)測
10.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7分)
踏 莎 行 晏殊
小徑紅稀,芳郊綠遍,高臺樹色陰陰見。春風不解禁楊花,濛濛亂撲
行人面。 翠葉藏鶯,朱簾隔燕,爐香靜逐游絲轉(zhuǎn)。一場愁夢酒醒
時,斜陽卻照深深院。
(1)作者在本詞中抒發(fā)了怎樣的思想感情?(2分)
(2)本詞在景物描寫上有哪些特點?選擇其中一種(情景交融除外)簡要賞析。(5分)
10.考查對作品的表達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鑒賞,能力層級為D。(1)對春光已逝(時光流逝)的惋惜與惆悵。[2分。“春光已逝”或“時光流逝”1分;“惋惜”或“惆悵”或“感嘆”1分。](2)①運用擬人手法,(1分)將春風、楊花人格化,形象生動地描繪出春風不懂得約束楊花,任其漫天飛舞的情景,(2分)表達了詞人惜春(惜花)之情。(2分)②寫景動靜結(jié)合。(1分)將“紅稀”“綠遍”“陰陰樹色”的靜態(tài)描寫與揚花“亂撲行人面”的動態(tài)描寫結(jié)合起來,(2分)突現(xiàn)了春之速逝的情景。(2分)③以動襯靜的寫法。(1分)“藏鶯”“隔燕”似靜實動,再加上“爐香逐游絲”的動態(tài)描寫,渲染了幽靜的環(huán)境氣氛,(2分)從而流露出一種幽幽的惆悵之情。(2分)④遠景與近景交錯。(1分)先寫“芳郊”之遠景,寫出春之將逝;(1分)再寫庭院、居室之近景,突現(xiàn)清幽孤寂的環(huán)境;(1分)最后再宕開一筆,寫“斜陽”“深院”,把愁思擴展至無限時空。(2分)[5分。答案符合其中一種,即可得5分。答案超出以上四種,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潮陽區(qū)2008年—2009年第一學期高三級期末統(tǒng)一考試
10.閱讀下面的詩歌,然后回答問題。(7分)
卜算子
曹組
松竹翠蘿寒,遲日江山暮。幽徑無人獨自芳,此恨憑誰訴?
似共梅花語,尚有尋芳侶。著意聞時不肯香,香在無心處。
(1)這首宋詞是詠空谷幽蘭之詞,作者為什么要寫“松竹梅”這三個意象?(3分)
(2)請簡要分析“著意聞時不肯香,香在無心處”蘊含的豐富情感。(4分)
10.(1)(3分)因為古人稱松、竹、梅為“歲寒三友
”,以喻堅貞高潔的節(jié)操。(1分)作者正是以“歲寒三友”來映襯(襯托)(1分)蘭花處幽谷獨自堅守高潔志趣的節(jié)操。(1分)
(2)(4分)“著意聞時不肯香”中“不肯香”寫出幽蘭的獨特個性,其幽香不可有意強求,“香在無心處”進一步表明“無心”領(lǐng)略反而可以聞到蘭花的幽香,(2分)抒寫了作者甘于寂寞堅守節(jié)操以及不受束縛、對自由自在的隱居生活的向往之情。(2分)
【鑒賞】此為詠空谷幽蘭之詞。全詞詠幽蘭,多以淡墨渲染,結(jié)句稍加勾勒,托花言志。
上片起首一句寫蘭花幽處深谷,與松竹翠蘿為伴,先從境地之清幽著筆。句意化用杜甫《佳人》詩:“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等語,借人喻花,不即不離。“遲日江山暮”,緊承上句,從時間著筆,在和煦的春日黃昏,幽蘭的倩影更見得淡雅清絕。遲日,指和煦的春日。《詩?豳風?七月》:“春日遲遲。”幽蘭于春天吐芳,故以“遲日”暗點節(jié)候。
此句用杜甫《絕句二首》之一“
遲日江山麗”,但易“麗”為“暮”,即化艷陽明麗之景為蒼茫淡遠之意,令人想見空山暮靄中的幽蘭情韻。這兩句均點化老杜詩意,而渾然天成,語如己出,分別從時地兩方面為空谷幽蘭烘染出一種特定的氛圍。
三、四兩句首一“ 芳”字,先為蘭花淡描一筆,然而“幽徑無人
”,蘭花的芳馨無人領(lǐng)略,其芳心幽恨之欲訴無由亦可想而知。這兩句既有孤芳自賞、顧影自憐的意味,也透露出知音難覓的惆悵。這里是作者借花寓意,抒寫志節(jié)堅芳而寂寞無聞的人才懷抱。
過片“似共梅花語,尚有尋芳侶。”說的是既然無人欣賞芳馨,這脈脈的幽蘭似乎只有梅花才堪共語了,但在寂寞的深山中,也許還有探尋幽芳的素心人吧?與梅花共語,是抒其高潔之懷。古人稱松、竹、梅為“歲寒三友
”,以喻堅貞高潔的節(jié)操。此詞開頭寫“松竹翠蘿寒
”,已拈出松、竹,這里又寫與梅花共語,正以“歲寒三友”來映襯幽蘭堅芳之操。然而作者又復寄意于人間的“
尋芳侶”,這也是古代士人夫知識分子渴望得到甄拔而見用于時的心聲。“著意聞時不肯香,香在無心處”,是全詞的警句,寫出幽蘭這所以為幽蘭的特色
,其幽香可以為人無心領(lǐng)略,卻不可有意強求。
此詞既寫出了幽蘭淡遠清曠的風韻,又以象征,擬人和暗喻手法寄托作者對隱士節(jié)操的崇仰,流露出詞人向往出世、歸隱的心志。
湛江市2009年普通高考測試題(一)
10.閱讀下面的詩歌,然后回答問題。(7分)
山雨
何紹基
短笠團團避樹枝,初涼天氣野行宜。溪云到處自相聚,山雨忽來人不知。
馬上衣巾任沾濕,村邊瓜豆也離披○注。新晴盡放峰巒出,萬瀑齊飛又一奇。
○注離坡:散亂的樣子.
(1)詩人是以一個山雨的親身體驗者的身份寫山雨的,詩人在雨前、雨中和雨后的情感有何變化?(3分)
(2)請對詩中的“任”和“放”字進行賞析。(4分)
10.本題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及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D級。
答案:(1)雨前,詩人野行,心曠神怡。雨中,他流露出喜雨之情。雨后,直抒了目睹奇景的驚奇和贊美之情。(3分,每點1分;大意相同即可)
(2)①遇雨時詩人任由雨水打濕自己的衣巾也不躲避,“任”字生動地表現(xiàn)出詩人輕松、自由的心態(tài),委婉地表達了遇雨而喜雨之情。②經(jīng)山雨的洗禮,雨過天晴時的山峰更為青翠,
“放”字把山雨寫活了,仿佛是山雨把山峰囚禁了,現(xiàn)在才放它出來一樣。(4分,“任”“放”各2分;大意相同即可)
2008—2009年第一學期廣東省廣寧縣廣寧中學高三年級期中考試題
10.閱讀下面的詩歌,然后回答問題。(8分)
舟行青溪道中入歙
(宋)方回
蕨拳欲動苕抽芽,節(jié)近清明路近家。五日緩行三百里,夾溪隨處有桃花。
【注】蕨拳,指蕨芽,其端卷曲,狀如小兒拳頭。
⑴第一句中“欲動”二字有何妙處?請簡要分析。(3分)
⑵結(jié)尾兩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5分)
10.(1)用擬人的手法,生動地描繪出蕨芽欲展未展的形狀和充滿生命活力的情態(tài)。(擬人,1分;分析,2分。)
(2)①這句話言淺意深,寫作者蕩舟緩行,細細觀賞三百里青溪的優(yōu)美風光,表現(xiàn)了作者陶醉其間的喜悅之情。(句意1分,情感2分。)②表達了作者對家鄉(xiāng)的贊美和熱愛之情。(2分)
廣東省徐聞一中第四次階段考試
10. 閱讀下面的唐詩,然后回答問題(6分)
鵲橋仙 陸游
一竿風月,一蓑煙雨,家在釣臺西住。
賣魚生怕近城門,況肯到紅塵深處?
潮生理棹,潮平系纜,潮落浩歌歸去。
時人錯把比嚴光,我自是無名漁父。
漁翁
柳宗元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
(1)陸游《鵲橋仙》中“漁父”的形象和柳宗元《漁翁》中的“漁翁”形象有什么相同之處?請簡要分析。(2分)
(2)“潮生理棹,潮平系纜,潮落浩歌歸去”與“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兩句都是寫漁父的生活,但表現(xiàn)手法不同,試作分析。(4分)
10、(1)相同之處:兩首作品表面上是寫漁父或漁翁,實際上都是自己詠懷之作。(1分)兩個形象都遠離世間紅塵,追求高潔境界。(1分)
(2)陸詞該句是正面直接寫漁父生活,而柳詩該句是從側(cè)面(只聞其聲不見其人)來間接表現(xiàn)漁父生活;陸詞該句主要運用白描手法(答“排比手法”也可),柳詩該句則是情景交融,將漁父的高潔情懷跟一塵不染的山水景物渾然融合在一起。(手法各1分,分析各1分)
2008學年汕頭林百欣中學2009屆高三語文11月月考試卷
10.閱讀下面詩歌,回答問題。(7分)
官舍竹 (王禹偁 )
誰種蕭蕭數(shù)百竿?伴吟偏稱作閑官。 不隨夭艷爭春色,獨守孤貞待歲寒。
聲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歡。明年縱便量移去,猶得今冬雪里看。
【注】閑官:詩人當時因受讒而被貶,所任的商州團練副使是個無事可干的虛銜,所以稱“閑官”。
①這首詩描寫竹主要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寫出了竹什么特點?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情懷?(3分)答:
②請結(jié)合詩句簡要分析第五、六句中“拂”和“侵”字在運用上的特點或表達效果。(4分)
答:
10.(6分)①(3分)答:托物言志、托物抒懷皆可。寫出了竹清白、堅貞、高潔的特點,表現(xiàn)了詩人孤獨而堅貞不渝的情懷。(每答對一問得1分)
②(3分)“拂”和“侵”字都是一種擬人化的寫法,“拂”即吹拂,竹聲蕭蕭“拂琴”,寫出竹聲的美妙和含情,令人神往;“影侵棋局”,是寫竹的影子映在棋坪上,使人感受到竹的形象,似欲與詩人同樂,營造出一個物我為友、物我同趣的意境。(每分析一個得2分,對兩個字的分析都合理的可得4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