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襄藩九位(含兩位追封襄王)肯定存在墓葬的親王墓已經探定,但在襄陽歷200年有余的襄藩家族,還有為數眾多的郡王、振國將軍、輔國將軍等有封爵的墓葬沒有被發現或確定。除此之外,尚有妃、子女、臣下等陪葬墓若干,可見襄陽明王室的墓葬的確是一筆十分可觀的文化資源。以下是一些近年來發現的明代古墓群: 1. 徐家長沖墓群:位于襄城區臥龍鎮洪廟村石龍過江自然村一山包南坡,坐北朝南。墓葬封土底徑約50米、殘高約7米。 2. 泉水垴墓群:位于襄城區臥龍鎮隆林村柏樹咀自然村西北約500米。分布范圍包括相鄰的4座山頭,其中北部一山因傳說前部葬有“王墳” 而名“王墳包”坐北朝南。 3. 胥家沖墓:位于谷城縣茨河鎮石嘴子村胥家沖的兩個山包上,因這里傳說有王墳,也被當地俗稱王墳沖。現存2座封土堆,一大一小,相距約80米,東西分布,之間有王家溝沖地及長橢圓形堰塘相隔。整體坐北向南,北依山崗,南有姚河支流自西向東流過。大冢位于東側,平面呈橢圓形,南北長約40米、東西寬約30米,冢子東部為胥家溝沖地。小冢子位于西側,有盜洞。 4. 高橋墓:位于谷城縣茨河鎮石嘴子村窯溝山包上,南有姚河支流自西向東流過。其坐北朝南,鑿山為陵,底徑約200米、高約65米。 5. 古林坪墓:位于南漳縣九集鎮古林坪村遇事灣東約200米的山崗上,西北與襄莊王墓僅一嶺之隔。墓坐北朝南,封土依山而堆,呈半圓形, 底徑約50米、高約20米。 6. 井溝墓:位于南漳縣九集鎮古林坪村井溝自然村東。墓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它由一道寬1米的“U”形石基磚垣從山頂圍至坡腳,磚垣早已拆毀不存,南北長約90米、東西寬約60米。垣內由下至上分為五層階梯狀臺面。最前一層為越臺,長方形,外沿崩塌,高出溝沿約 6米,東西長約60米、現存最寬處8米;二層高出越臺3米,長52米、寬6米,臺基處殘存數塊長1米、寬0.6米、厚0.3米左右的長條形青石,“一”字排列;三、四層臺逐步抬高2~3米,其上建有祭祀建筑,從殘留的建筑基礎印痕測定,三層臺建筑平面為“凸”字形,前部突出部分面闊10米、縱深13米,后部面闊19米、縱深9米;四層臺建筑平面近呈方形,面闊14米、縱深13米。頂層臺上為墓冢,中部堆筑圓形封土,封土底徑12米、殘高約3米,頂部已塌陷。 7. 綿羊山墓:位于南漳縣九集鎮古林坪村綿羊山半腰,坐東朝西,面對王墳洼沖。1964年改土造田時曾將墓室打開,可見石砌墓壁、 券頂,面積 20多平方米,墓冢前原立有2米多高的石碑。石碑前殘存長100余米、高4米左右的臺基。 分析這七座已發現明代古墓群,其中徐家長沖墓群和泉水垴墓群位于襄城區臥龍鎮,前者自成兆域,而后者西距寧鄉莊獻王墓僅三里、北距襄簡王墓四里。可以確定當時隆中山一帶也有襄藩家族墓群分布,這兩處墓群墓主身份應當較高。再后兩座古墓中,胥家沖墓和高橋墓均位于茨河鎮石嘴子村,石嘴子村西距憲王墓僅四里,當屬憲王墓兆域。末三座明墓皆位于古林坪村,這是襄藩家族墓分布最集中的地區,應當也是襄藩墓兆域中最大的一塊。 襄陽境內其他已發現明代墓葬群分布地形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