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古詩文賞析(gswsx.cn) 曹操善詩歌,詩歌里有他的政治抱負,有對漢末民不聊生,哀鴻遍野的憫世之情。氣魄雄偉,慷慨悲涼;開啟并繁榮了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風骨,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而詩歌是最接近靈魂的,今天小編選了曹操最經典的八首詩,還原一個歷史上真實的曹操。 步出夏門行·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觀滄?!芬辉娙獙懢?,其中并無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詞,但是誦讀全詩,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詩人的情懷。通過詩人對波濤洶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動描繪,使我們仿佛看到了曹操奮發進取,立志統一國家的偉大抱負和壯闊胸襟,觸摸到了作為一個詩人、政治家、軍事家的曹操,在一種典型環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動。 《短歌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契闊談宴,心念舊恩。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短歌行》是漢末政治家、文學家曹操以樂府古題創作的詩。這首詩通過宴會的歌唱,以沉穩頓挫的筆調抒寫了詩人求賢如渴的思想和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 《龜雖壽》 神龜雖壽,猷有竟時。 《龜雖壽》最可貴的價值在于這是一首真正的詩歌,它開辟了一個詩歌的新時代,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漢代人的思想禁錮了三四百年,弄得漢代文人不會寫詩,只會寫那些歌頌帝王功德的大賦和沒完沒了地注釋儒家經書,真正有感情,有個性的文學得不到發展。 直到東漢末年天下分崩,風云擾攘,政治思想文化發生重大變化,作為一世之雄而雅愛詩章的曹操,帶頭叛經離道,給文壇帶來了自由活躍的空氣。 蒿里行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 這首《蒿里行》可以說是《薤露行》的姐妹篇,此詩更深刻地揭露了造成社會災難的原因,更坦率地表現了自己對現實的不滿和對人民的同情。 曹操本人真正在政治舞臺上嶄露頭角還是從他隨袁紹討伐董卓始,故此詩中所寫的事實都是他本人的親身經歷。如最后兩句完全是詩人目睹兵連禍結之下民不聊生,哀鴻遍野的真實情境而產生的感時憫世之嘆。 苦寒行 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 206年,曹操率兵親征高干,途中經過太行山著名的羊腸坂道,寫下了這首詩,其格調古直悲涼,回蕩著一股沉郁之氣。 詩人在詩中用質樸無華的筆觸描述了委曲如腸的坂道、風雪交加的征途、食宿無依的困境。更感人的是,盡管作為軍事統帥,詩人在這里卻沒有強作英豪之態,而是赤裸裸地寫出當時在那種環境下的內心波動,一是詩人同情長期征戰的戰士,渴望戰爭結束、實現統一的心情;二是詩人以周公自比,排除萬難、取得征討勝利的決心。整個詩歌彌漫著悲涼之氣,抒情真摯感人。 度關山 天地間,人為貴。 立君牧民,為之軌則。 車轍馬跡,經緯四極。 黜陟幽明,黎庶繁息。 於鑠賢圣,總統邦域。 封建五爵,井田刑獄。 有燔丹書,無普赦贖。 皋陶甫侯,何有失職? 嗟哉后世,改制易律。 勞民為君,役賦其力。 舜漆食器,畔者十國, 不及唐堯,采椽不斫。 世嘆伯夷,欲以厲俗。 侈惡之大,儉為共德。 許由推讓,豈有訟曲? 兼愛尚同,疏者為戚。 詩從“人為貴”入筆,表達了詩人以“讓”與“兼愛”為基礎的大同思想,通過敘述古代君主治民的法則,認為退小人任用德才兼備者是國家昌盛的基本保證;通過堯舜之間的對比,怎樣才能糾正“侈惡之大”呢? 詩人主張“儉為共德”,在此基礎上,提出“讓”與“兼愛”,即國君賢明,君民平等,執法公正,訟獄不興的大同思想。通過言語,可見詩人渴望國家統一,天下安定的愿望。 薤露行 惟漢廿二世,所任誠不良。 沐猴而冠帶,知小而謀疆。 猶豫不敢斷,因狩執君王。 白虹為貫日,己亦先受殃。 賊臣持國柄,殺主滅宇京。 蕩覆帝基業,宗廟以燔喪。 播越西遷移,號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為哀傷。 這首詩被明代鐘惺的《古詩歸》稱為“漢末實錄,真詩史也”。它描寫了漢末董卓之亂的前因后果,讀來如瀏覽一幅漢末的歷史畫卷。 公元189年(中平六年),漢靈帝死,之后太子劉辯即位,何太后臨朝,宦官張讓、段珪等把持朝政。大將軍何進謀誅宦官,收回政柄。然而事情泄露,張讓等人殺了何進后,又劫持少帝和陳留王。董卓率兵進京,再度劫還。 然而董卓在這次進軍京城中竊取國家大權,旋廢少帝又將其殺死,立陳留王劉協為漢獻帝。董卓火燒洛陽城,挾持獻帝。使得當時哀嚎遍野,民不聊生。此詩歌正是詩人目睹這些慘狀后,哀痛感傷,揮筆所作。 冬十月孟冬十月,北風徘徊, 這首詩寫于初冬十月,北風刮個不停,嚴霜又厚又密,鹍雞晨鳴,大雁南飛,猛禽藏身匿跡,熊羆入洞安眠,肅殺嚴寒中透出一派平和安寧。農具已經閑置起來,收獲的莊稼堆滿谷場,旅店正在整理布置,以供來往的客商住宿,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圖景! 詩篇反映了戰后在局部地區人民過上的安居樂業的生活,及詩人要求國家統一、政治安定和經濟繁榮的理想。 ⊙ ⊙版權聲明:文章源于網絡,如侵權請聯系責編 |
|
來自: 王志強sunfvt0j > 《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