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有的人就生在羅馬。
這個道理,成年人都知道,但要怎樣適當地跟孩子講,讓孩子明白呢?這是個難題。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小男孩參加學校組織的社會活動,回來羨慕地跟媽媽說:“別人家都好有錢,好多同學用蘋果手機。”
媽媽很淡定地說:“沒事啊,只要你努力,你也會有的。”
這個家長的回答真的絕了!
如果是一般的家長,不難想象他會說什么樣的話:“我們家沒錢,窮”“你別就知道跟人家比家境,不知道比比學習嗎?”“爸媽賺錢很辛苦,你要節儉。”
這些話有錯嗎?都沒有。 只是這些話很容易讓孩子產生負面情緒、自卑感:我們家窮,我不該奢望著什么。
把孩子局限在這樣的思維里是件很不好的事,就像溫水煮青蛙,漸漸地孩子不愿意去想象什么。孩子的遠大目標就像長翅膀的小鳥,越飛越高,如果你把翅膀折斷,那他只能困在籠子里了。
而這個家長是在告訴自己的孩子:只要你努力,通過自己的雙手去創造,就可以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放眼未來,你可以通過學習改變自己的命運。
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
即使沒錢,也要有勇氣為自己的夢想買單。 有些家長可能因為囊中羞澀,有點恥于跟孩子講“錢”,又或者希望孩子變得現實,成為葛朗臺,將錢列入敏感話題,絕不觸及。
其實讓孩子意識到錢的意義并不是件丑事。并不是教他“有錢能使鬼推磨”,而是提倡“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只要你通過自身努力賺來的錢,就是你應當得到的報酬。不要讓孩子有仇富的心理,引導他只要有能力,財富多多益善。別人有錢,也是別人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的。
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叫問題,錢確實能便利人們。當你有了錢之后,不僅可以實現自己的很多冤枉,也可以用來幫助他人。有錢之后,社會責任感也會增加,需要多做善事。
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父母再有錢,也是父母的錢,和自己沒有關系。真正有能力的人,靠得都是自己。 聽過這么一個小故事:一個孩子問父親:爸爸,我們很有錢嗎?父親說:我有錢,你沒有。另一個孩子問父親:爸爸,我們很有錢嗎?父親說:我們家有很多錢,等我死了,這些錢將來都是你的了。
于是兩個孩子的人生截然不同。第一個小孩靠自己努力掙錢,走向人生的巔峰。而第二個小孩仗著自己家里有錢,花起來大手大腳,很快再多的金山銀山都被搬空了。
家長可以從現在就讓孩子有賺錢的意識,并不是要他出去工作,而是在家里創造出一些條件:比如可以通過做家務可以得到幾塊錢。 有個外國媽媽的做法就是如此:每個星期都固定給自己的女兒十塊錢,同時告訴孩子:成年人的世界里,每個月工資需要交出一部分做房租、水電費和伙食費,并不能為所欲為。所以也要女兒交出7塊錢當房租這些,剩下的3塊錢可以自由支配。
并且這位媽媽也說了:每周收上來的7塊錢其實一直幫女兒存著,這樣等到女兒長大后,想自己創業就會有一筆啟動資金。
這種做法很值得家長們借鑒,既讓孩子嘗到靠自己雙手掙錢的喜悅,也能增加孩子的自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