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練書寫姿勢,造寫字之形體:良好的執筆習慣和寫字姿勢是寫好字的基礎。一年級剛入學時教師就要反復講解、示范、糾正“兩姿”,使學生掌握科學的執筆方法和正確的寫字姿勢。對于低年級的孩子教師還可以采用兒歌讓生自主記住“兩姿”的要領。例如 坐姿歌 學寫字,要注意, 身坐正,肩放平, 雙腳平放頭微傾, 眼離紙面一尺遠, 胸離桌邊一拳距, 指離筆尖一寸高, 擺好姿勢寫好字。 握筆姿勢歌 老大老二對對齊, 指尖之間留縫隙, 之間對準筆尖縫, 老三扛著筆桿起, 老四老五緊跟上, 看誰寫字最最棒。 再如寫字時也要提醒學生桌面上的文具要擺放整齊,同時也要及時糾正學生的一些小動作,如寫字時總喜歡左手捏著橡皮,反復擦修改等。 2.沉書寫心境,創寫字之環境 朱子家訓中把寫字要領概括為:“身正、心靜、氣順、自然。”小學低年級的孩子,由于年齡特點,表現為好動,注意力不集中,寫字時候很容易心浮氣躁,所以要不斷引導學生做到凝神靜氣地寫字。如可以讓孩子在寫字前做幾次深呼吸,也可以在孩子書寫時播放一些舒緩的音樂,營造良好的寫字氛圍,以克服孩子在書寫過程中出現的浮躁心理。由于低年級的孩子剛接觸寫字,年紀又尚小,手指關節還沒有發育成熟,寫字容易疲勞,動作又慢,所以老師切不可急功近利,每次練習的量不宜過大,讓學生慢慢學習,慢慢提高。同時寫字教學的進度要適度。由于漢字本身的結構比較復雜,加上小學生的手、眼、腦的協調能力不發達,寫字教學的速度不宜過快,所以要有充足的時間讓孩子寫。這樣孩子在書寫過程中不會因為時間倉促和任務過重而產生煩躁感,自然就會心平氣和地寫好每個字。 3.養觀察習慣,固寫字之習慣 低年級的學生學寫字的方法常常是先描紅,再臨摹的方法。想要臨摹到位,就要求學生觀察漢字要到位。所以從開始教寫漢字時就要時刻引導學生觀察漢字,如觀察漢字的結構特點、字形特點,找關鍵的筆畫等。只有在平時課堂上教師反復強調、及時引導,學生才會在耳濡目染中養成先觀察后寫字的寫字習慣。在引導低年級的孩子觀察字形時,也可采用一些直觀的教學手段,如教寫“日”字時,為了強調書寫“日”字兩豎要直,師可以拿出一只杯壁筆直的杯子,讓學生感受“日”字與杯子的相似。這樣課堂不僅多了些生趣,而且字形也記得更準確。 三、教授書寫方法,讓學生會寫 1.從筆畫入手,建扎實的基礎 當代書法家啟功先生說:“軌道居先,裝飾居次。”寫字首先應練習好“軌道”,即基本筆畫。基本筆畫是漢字構成的基本單位。寫好基本筆畫是寫好漢字的第一步。中國漢字僅八種基本筆畫,即點、橫、豎、撇、捺、鉤、折、提。基本筆畫就如一磚一瓦,磚瓦做得堅實美觀了,蓋起來的房子才能牢固漂亮。所以教師在筆畫訓練的基礎階段,要使學生明了各種筆畫的分類與寫法,要切實指導學生嚴格按照筆畫的運筆過程來書寫。如 “撇”一般分為斜撇、豎撇、平撇;寫“斜撇”時,落筆在原地頓一下,然后向左下行筆,出鋒輕快,力送筆端。寫“豎撇” 時,先豎行筆,然后向左下快速撇出;寫“平撇”時,寫法與斜撇相同,但形較短,較平挺。 3.重漢字結構,建美觀的字形 漢字的結構一般分作左右、上下、包圍和獨體字。漢字的組合又可以變成新的字,筆畫穿插避讓,靈活多變。然而它也有著基本結字規律,為:上緊下松,左緊右松和中宮收緊。當然這是寫好漢字最基本的三要素,還有許多的規律,教師可以在平時的寫字教學中不斷總結。如:左旁小者宜平上,“呼”字左部“口”小,則適宜寫得靠上一些;右旁小者宜平下,“知”字,右部“口”小,則適宜寫得靠下一些。再如:上下同形上小下大,“多”字上下都是“夕”,則上部寫得小,下部寫得大;左右同形左小右大,“羽”字左右部分相同,則宜左部寫得小,右部寫得大。 四、教師示范作用,讓學生學寫 孩子都喜歡模仿他人,老師是他們崇拜的對象,也將成為他們模仿的主要對象之一,所以教師的示范是最形象、最生動、最切實的指導,用自己的書寫影響和感染學生,使得學生在心理上就會產生積極向教師學習的動機, 1.做習慣養成的榜樣 寫字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它應先于寫字。既然老師對學生提出總總要求,那么老師就要樹立榜樣,處處以身作則。寫字時起到表率作用,不管寫平時的板書,還是批改作業、備課,都要做到書寫美觀、端正。如觀察漢字時,教師就可以示范自己的觀察方法。寫“放”時,左部“方”的橫折鉤的折是下塌的,像塌肩膀,右部“反文旁”,第一筆是斜撇,第二筆短橫在撇的下部起筆,略向上傾斜,第三筆的撇是個特殊的撇,叫“弧撇”,區別于其他三類撇,它在短橫中間靠左位置起筆,第三筆捺在第一、二筆交叉位置的下方起筆。如此仔細觀察才能臨摹到位。 2.發教師示范的作用 根據小學生的模仿能力強的特點,教師親自示范書寫生字,讓學生觀察教師的動作,親眼看到起筆、行筆、收筆的動態生成過程,真切感受到運筆的輕重緩急和間架結構的協調。 當然寫字教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精神,需要的是老師不斷的指導,在一次又一次的評價反饋中,讓孩子掌握正確的寫字方法,打造孩子第二張漂亮的“臉”。在看到孩子的進步后,我們都會欣喜不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