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職場、心理與財商 更有一群上進積極的小伙伴 一起分享一起成長 一起活出自信美麗的自己 ? 文|趙曉璃 微信公眾號|璃語職美人(crystal_words) 寫在前面的話:
最近,后臺總是收到一類問題,我篩選了一個代表性的問題如下:
“老師,我在一家國有銀行做了七年,身體嚴重透支,前段時間不得不住院調理。醫生和家人紛紛勸我重新開始,然而我卻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不知道未來能去向何方。盤點這七年的時光,我赫然發現自己沒有任何突出的能力,但自己又對體制內工作產生了極度厭惡的情緒,苦不堪言。如今的我迫切想要離開,但我不知道的是,到底需要多少條件才能離開?如何進行確切的規劃?離開都需要注意哪些問題?以及從您經手的職業咨詢案例來看,那些離開的人后來都發展的如何了?急切需要您的指點,盼復!”
遇到這樣的問題,我能理解當事人的心情,但我也深知,能夠真正具備勇氣和決心走出來的,其實并不多。
我結合過去的案例分析思索了很久,如果你非要我告訴你一個答案,我更想說的是——
“也許,你腦海中理想的那條路可能根本就不存在。”
問題在于,你真的迫切想要改變現在的困境嗎? ▲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但是”小姐的故事: 心有不甘卻拒絕改變 兩年多前的一天,我接到了一例對我影響深遠的咨詢案例,也就是這個案例,讓我做出了系統學習心理學的決定。
事情是這樣的。 這位咨詢者當時在一個家族企業做行政,干了七八年了,她告訴我,一是企業內耗太嚴重,整日勾心斗角心好累;二是環境太封閉,沒有辦法接觸到新鮮的資訊,也沒有辦法提升自己的視野;三是行政工作讓她倍感疲倦,長久下去也不利于自己的職業發展。
于是她前來咨詢的問題就是:“如果換個單位重新找一份工作,是否可行?”
我梳理了她的過往,通過她的表述,依稀能感覺到她那顆不甘平凡的心。
“嗯,你有一顆想要追求更好生活的心,這非常棒。另外既然你已經掙扎了七八年前來求助,說明現狀已經讓你忍無可了。和剛畢業的大學生相比,工作了七八年的你也具備了一定的經濟基礎。如果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也不至于面臨斷糧的危機。加上之前的分析,我覺得你也具有很多職業可能性。因此我建議你不妨大膽決定,換家企業慢慢起步,實現你想要的生活。”
就在我說完這段話對咨詢進行總結與收尾的時候,對方的問題卻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
“嗯,那就多給自己一些時間,騎驢找馬,再去利用業余時間打磨一項技能,有了一技之長再跳槽。”
“心理咨詢師這條路需要長期不斷的累積,建議你先找個工作先做,業余時間再去讀一些心理學方面的書籍,根據自己是否真的感興趣再做決定。當然,條件允許的話也可以報一些心理咨詢師的培訓班,接受一些專業指導,認識一些圈里的人。后面的方法需要花費一些錢,但可能更直接一些,也能獲得更有效的指導。”
我發現,不論我給予怎樣的建議,對方就會拋出一個“但是”類的問題,讓我漸漸失去了回答的意愿和興趣,感覺心好累。 ▲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隨口而出的“但是”, 阻擋了你我無限的未來 不知道你在工作或生活中,可曾遇到過類似的“但是先生”或“但是小姐”呢?
后來通過心理學的學習,我接觸到了一些心理學老師的作品,其中宋曉東老師的總結了“但是”背后的心理成因大致有以下兩點:
1、每一句“但是”的背后,都是深切的自卑心理在作怪
宋曉東老師說,這些喜歡說“但是”的人,骨子里往往有一種深切的自卑。
就像前文案例中想要脫離困境卻遲遲走不出第一步的“但是小姐”:事實上,如果你仔細分析對方的成長經歷,一定能找到蛛絲馬跡,盡管他們遇到的境遇不盡相同,但大體上,這類人在成長過程中要么就是缺少來自身邊人積極的正向反饋,要么就是自己不肯付出不愿努力,將自己的命運交給他人,一旦對現狀不滿,他人和環境就成為了自己冠冕堂皇的理由與借口。
2、每一句“但是”的背后,都是逃避問題的思維方式在作怪
再深究下去你會發現,那些口口聲聲“但是”、“但是”的人,根本就不想真正解決問題,而是一味地逃避問題。
當我察覺到“逃避問題”的思維后,對于那些試圖讓我給她們提供咨詢案例作為人生參照的人,我的回答是這樣的——
太多的人渴望知道別人的生活,但你能知道的永遠只是表面:那個看似光鮮亮麗的表面背后,付出的大段努力和艱辛是你看不見的,如果因為你沒有付出同等的努力而達不到預期,是否意味著再次否定自我呢? ▲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很多年前,心理學家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根源所在——
“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傾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人人都有逃避問題的傾向,因此大多數人的心理健康都存在缺陷,真正健康者寥寥無幾。有的寧可躲藏在頭腦營造的虛幻世界里,甚至完全與現實脫節,這無異于作繭自縛。” 跳脫“但是”的思維慣性, 你才可能創造未來 在這個問題上,宋曉東老師給予的解決方法特別簡單實用,那就是—— 你要學會區分兩種痛苦:一是逃避問題帶來的痛苦,二是直面挑戰帶來的痛苦。
總是喜歡說“但是”的人,必須要從兩者之間選擇一種痛苦去承受。
1、逃避問題帶來的痛苦是消極的痛苦,最終只會導向消極的結局
當一個人選擇逃避問題時,問題會一直擺在那里,無法得到解決。
你不停地“但是”、“但是”,實際上在找各種借口拖延改變,最終的結果就是無路可退,人生的路會越走越窄,最終這種痛苦會進一步深化擴散,演變成嚴重的心理問題。
2、直面挑戰帶來的痛苦是積極的痛苦,它會導向光明的未來
一旦你決心直面問題做出改變,一開始也會痛苦,但說明至少你已經開始動手解決問題了。
在這個過程中,你遇到的困難和挫折并不在少數,但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你的潛力被激發出來,能力得到了增長,你會變得越來越強大,最終成為生活的強者。 ▲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哪有什么無路可走? 只是你被自己的思想禁錮了未來 和你分享一個真實的故事吧。
故事的主人公也是我的一名咨詢者,論起來,她的學歷和職場起步可能遠遠比不過看文章的你和我。
這位主人公叫小敏(化名),中專畢業,家境貧寒,一開始在車間當流水線工人,但她不甘心自己的人生就像流水線一樣流逝,于是勇敢從工廠里跳出來,做了一段時間的客服,后來覺得客服人員沒有什么技術含量,便來到一家美容會所做收銀。
就在做收銀的過程中,小敏喜歡在一旁觀摩按摩師的手法,看著看著,自己竟對按摩手法漸漸熟悉了起來,回去她也常常用這些手法給身邊的同事朋友做按摩,大家都夸她按摩的舒服。 有一天,店里客人特別多,按摩師都忙不過來了,有同事知道小敏平時按摩也還不錯,就讓小敏臨時救場:漸漸地,客人也覺得小敏按摩的不錯,慢慢地小敏就從一名收銀員,轉行做起了按摩師。
如果按照傳統的職業路線,你認為小敏做了收銀之后,是否就應該一鼓作氣考會計證往財務方向進軍呢?
如果你這樣認為,那么今天你壓根就不會看到這篇文章,因為幾年前,我也只是企業里的一名財務人員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