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留傳下來的必是經典,能在數以百千的作品中脫穎而出并流傳下來定有其出人之處。“紫砂壺十大經典壺型系列”繼續為您講述每一款經典壺型的故事,這期帶你走進“百變之王”石瓢壺的的前世今生。【候選理由】從古到今,有許多人喜歡做,也有不少人喜歡收藏。世事變遷,它堅守本心,講述著一個個舊的與新的故事。愛壺之人百看不厭,做壺之人百做不膩。“弱水三千, 只取一瓢飲。”一個“瓢”字,道盡了石瓢壺的玄機。

石瓢壺呈梯形的壺身上寬下窄,無壺頸,恰似古時飲水之瓢。身呈梯形,底置三足,蓋設橋鈕,這是石瓢壺的三要素。流與把亦曲亦直,皆顯現簡樸大方之氣。簡潔流暢的線條勾勒出一個個虛虛實實、似有若無的三角形,也塑成了形態雅致、舒展挺拔、端莊穩重、似翩翩君子的石瓢壺。
好看,好用,這是人們對石瓢壺最簡單又極精辟的描述。它口蓋較大,便于泡茶,拿捏穩當又出水爽快。這樣的石瓢深得人心,歷經百年風雨,依舊不減魅力。而百年前它的誕生,是紫砂歷史上的一個傳奇,更成一段佳話。

那是清代的乾隆年間,那個時期的紫泥散發著淡淡的墨香。石瓢便是在這樣的詩情畫意中走來。他的背后有一位傳奇的文人,這個人讓石瓢銘記一生。他便是西泠八家之一的陳曼生。
據傳說,陳曼生在溧陽做官時經常微服簡從,漫游于市井,偶爾淘點古物加以收藏。一天,他見到一個乞丐行乞于街角,身前放置一石器。曼生見石器古樸便來了興致。他走近捧起細細的看。只見這件容器形狀獨特,似瓜非瓜,雖然陳舊,也難掩其典雅古樸的面貌。細看它的底端,竟有“元人邵氏定制瓢器”字樣。曼生不禁大喜過望,立馬取出紋銀二兩購買下來。曼生得了這件東西如獲至寶,依這個造型制壺的心情也油然而生。于是他以石器為原形繪壺再配上壺蓋、壺嘴,經過數百次的修改,終成曼生石瓢。“不肥而堅,是以永年”,切茶切壺的題銘,讓這把茶器成為經典。
曼生十八式中,石瓢占得兩式,另一款石瓢提梁,可見陳曼生對石瓢的偏愛。

曼生石瓢
曼生石瓢主要特色是上小下大,重心下垂,使用穩當,壺嘴為矮而有力的直筒形,出水暢順,壺身呈“金字塔”式,觀賞端莊。壺身刻行書:'不肥而堅,是以永年。曼公作瓢壺銘。' 壺底印陽文篆書'阿曼陀室',把下有'彭年'篆書小印。

石瓢提梁
石瓢提梁壺為提梁壺中的一種,石瓢壺身渾厚拙樸,壺底有三足支撐,給人有一種懸空而穩重之感。提梁較粗,造型很別致,作半圓形,不是取其輕巧,而是取其純拙,以與壺身相稱,整體構思細密。蓋印'彭年',底印'阿曼陀室'。銘文:'煮白石,泛綠云,一瓢細酌邀桐君。曼銘。'內容也很有意思,如此切茶切壺佳題妙句,與茶的溫馨氤氳成濃郁的陶然境地,不僅反映出文人雅士的行為指向,而且給人以精神和物質的雙重感受。

石梅石瓢
嘉慶、道光時期,文人朱石梅也設計了一款石瓢。與曼生石瓢相比,石梅石瓢的鈕與把更加凸顯三角的造型,直嘴更加聳立,這款多了幾分清瘦的石梅石瓢,也更具文人的骨氣與清氣。后來清代文人瞿子冶,也設計了一把石瓢壺。

子冶石瓢
子冶石瓢歷代相傳,深得人心,成為石瓢中經典的一款。它的特點是壺身是較為明確硬朗的三角形形體,底部和腹部線條比較平滑,壺口較小,比較秀氣,亭亭玉立,把形是較為明確的三角形,非常有力度且比較張揚。
“曼生石瓢”與“子冶石瓢”相比,雖同為彭年所制,但前者更顯飽滿而豐潤,后者則剛烈而古拙,這可能是因人的個性而在壺的藝術上表現。

景舟石瓢
世事變遷,在新社會的和風中,石瓢以嶄新的姿態攀上了一個新的高峰。這一次他有了夸張大膽又不改本色的變化。紫砂名家顧景舟讓新時期的石瓢有了現代的美感。
景舟石瓢化平蓋為壓蓋,口徑放大,壺流縮短,壺把略收,身簡圓潤,線條飽滿,三角的處理中更多地加入了圓的感覺。景舟石瓢的設計融入了現代人的審美觀。讓石瓢更加大度,也更有氣勢。

漢棠石瓢
在時代的呼喚下,當今陶藝家們繼承傳統,并以個人理解不斷演繹出自家面貌的石瓢壺。石瓢壺成為紫砂藝人從傳統到創新的接力棒,薪火相傳。最具代表的為漢棠石瓢,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徐漢棠所創作,型體老味、飄逸,做工簡約,端莊大方,為石瓢中的經典器型。
這些造型各異的石瓢光芒四射,創造著一個又一個輝煌。僅顧景舟制、滬上著名畫家吳湖帆書畫裝飾的景舟石瓢4款就受到眾多藏家追捧,四款石瓢總值就已超7000萬,其中成交價最高的當屬2015年拍出的景舟石瓢,多輪競拍,價格一路飆升,最終以2817萬的價格成交。創造了紫砂拍賣歷史上石瓢壺最高成交價的記錄。

成以2817萬高價成交的《景舟石瓢》
如今,無數藝人仍在各種形式的創作中以求跟它產生共鳴,石瓢的獨特魅力總是讓他們產生新的靈感。石瓢壺充分體現了智欲其剛,行欲其方,剛柔兼施,允克用藏的精髓,蘊精氣神韻于一身,可稱之為大家,可視為壺之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