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陽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 王小中 近年來,岳陽市推出“新時代‘楓橋經驗’引領創建‘三無’村(社區)”專項活動,探索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新路徑,取得初步成效。 聚焦平安目標,努力實現“無非正常上訪+無治安刑事案件+無公共安全事故” “三無”村(社區)創建活動旨在把目光投向基層,推動治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積小平安為大平安,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岳陽。表面上看,“三無”目標是一個底線目標,實質上蘊含著平安建設的高標準。“三無”目標貫穿了“楓橋經驗”,是“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要求的具體化;體現了底線思維,即從避免壞處做起,努力爭取善治結果;聚焦了平安要素,是信訪穩定、社會治安、公共安全三項工作的底線要求,也是追求更高目標的起點。實現“三無”絕非輕而易舉,尤其是2016年底岳陽市完成合村工作后,原建制村減幅為54.4%,每個村(社區)的規模幾乎是以往的兩倍,治理難度顯然加大。2017年3月以來,經過全市上下共同努力,1817個村(社區)中實現“三無”目標的有763個,占42 %。 厚植群眾根基,大力推行“村(社區)綜合服務平臺+基層大調研+一線工作法” 市委、市政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社會治理的全部活動之中。一是推進全市村(社區)綜合服務平臺建設,共投入建設資金12.7億元,在每個村(社區)按照統一標準,打造一個集黨務、政務、村(居)務、商務、服務于一體的管理服務平臺,將38項能夠在鎮村兩級辦結的政務服務類便民事項。全部下放,打通社會治理最后一公里。二是開展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基層大調研活動,把以新時代“楓橋經驗”引領創建“三無”村(社區)列為市委常委會11個重點調研課題之一,把推進基層自治共治作為社會治理補短強弱的重大舉措,“小區業主委員會”“紅袖章”“民主懇談會”“和諧五老”“網吧義務監督員”等品牌應運而生,成為村(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重要載體,專群結合、群防群治的生動局面逐步形成。三是踐行一線工作法,大力倡導和推行問題在一線發現、矛盾在一線解決、工作在一線推動、形象在一線樹立,各級干部腳板與鼠標并用、面對面與鍵對鍵共行,在依靠群眾解決群眾身邊問題的過程中贏得了群眾的信任,社會治理的民心基礎更加牢固。 注重聯動融合,著力構建“網格化+12345+110+綜治中心實戰化”新模式 以大數據等現代科技手段為支撐,打造網格化+12345+110聯動融合新模式。依托成熟高效的市政府12345熱線和家喻戶曉的公安110,讓網格員將網格、村(社區)不能自主解決的問題和公安110的非警務求助,推送到市政府12345熱線,實行問題上報、工作下沉雙向循環,形成問題發現、受理、預防、處置、反饋、考核六步閉環,彰顯了線上線下融合、前臺后臺貫通、縱向橫向聯動的社會治理合力。全力推進鄉鎮(街道)綜治中心實戰化,引導縣市區法院、檢察、公安、司法、安監、民政、人社、衛計、團委、婦聯等部門安排力量進駐群眾接待廳和矛盾糾紛調解室辦公;以監控研判室為平臺,實現了綜治信息系統、社會面監控和市、縣、鄉、村、網格五級遠程視頻的互聯互通。目前,鄉鎮(街道)綜治中心在社會治理中的樞紐作用進一步顯現。 善用法治方式,積極開展“微宣講+公共法律服務平臺+‘三到位一處理’集中行動” 組織廣大執法司法人員進村(社區)開展微宣講活動,用身邊人、身邊事以案釋法,宣傳對老百姓管用的法律,讓法律意識逐漸融入每個人的血脈。依托市縣區、鄉鎮(街道)兩級綜治中心,全力推進公益法律服務中心、公益法律服務工作站規范化建設,集法律援助、人民調解、法律咨詢、安置幫扶等多種司法行政職能于一體,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普惠性、公益性、可選擇的公共法律服務。大力開展全市重點信訪問題“三到位一處理”集中行動,把合理訴求解決到位、無理訴求教育到位、生活困難救助到位作為優先選擇,把違法行為依法處理作為法治底線,市、縣市區、鄉鎮(街道)三級領導干部從難到易分別包案,有效化解135個重點信訪問題,7名違法纏訪鬧訪信訪人受到刑事處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