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浙江省諸暨市楓橋鎮靈活運用黨的群眾路線,創造了“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的“楓橋經驗”。如今,在寧夏吳忠市,新時代“楓橋經驗”煥發出勃勃生機,該市不斷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秉持“矛盾不上交”理念,全力推動社會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新發展,年均調解矛盾糾紛4000件左右,調解成功率97%,新時代“楓橋經驗”在吳忠大地落地生根。 “在這么關鍵的時候,你們能給我送來藥品和口罩,真是雪中送炭。”近日,94歲高齡的同心縣豫海鎮永春社區新區家園A區居民馬有海給上門保供的網格小分隊隊長擺永貴豎起大拇指。 永春社區有16支網格小分隊分頭開展暖心服務行動,給獨居老人、孤寡老人、高齡老人等特殊群體送去退燒藥、感冒藥等藥品及相關醫療物資。2022年以來,同心縣劃分84個城市網格、792個“微網格”,有力提升社區精細化治理、精準化服務水平。同心縣567名在職機關干部下沉一線擔任小區樓棟長、單元長和片區長,從退休黨員、熱心居民、在職黨員等群體中擇優選聘單元長1226名,與社區網格員一道熱心為居民答疑解惑,解決居民急難愁盼問題。 多年來,吳忠市在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基礎上,總結“紅袖標義務巡邏隊”“王蘭花愛心志愿服務隊”“東街大媽”等成熟經驗,發揮老黨員、老干部、治安積極分子、鄉賢人士等威望較高、熟悉情況、經驗豐富的優勢,促進基層社會治理觸角耳聰目明、服務管理措施落地見效。 黨建引領,依靠群眾,讓新時代“楓橋經驗”落地生根 春寒料峭,天冷心暖。在鹽池縣王樂井鄉王吾岔村,瓜果大棚一個連著一個。該村黨支部書記張妍娟熱情地介紹:“這是我們鄉為村里引來的特殊品種,你看這西瓜,皮黃瓤紅,口感真不錯,今年又能賣上好價格了……” “美麗鄉村是我家,農村不比城里差。”在王樂井鄉的村莊走訪,這些樸實通俗的順口溜在群眾中傳唱,村民們臉上無不透露著對美好生活的滿足和向往。 王樂井鄉以社會治理基層基礎建設提升年為抓手,把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作為促進縣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總開關,緊緊圍繞抓黨建、抓治理、抓服務,不斷創新工作思路,逐步形成了“一核引領、一室調解、四級聯治、五治融合”的“1145”工作法,構建了鄉黨委統籌、多方協同、上下聯動、共建共享共治的社會治理新格局。 “今年,我們村里就沒有大辦酒席的村民,村規民約剎住了紅白喜事大操大辦之風,攀比之風逐漸消失。”王樂井鄉曾記畔村支書朱玉國說。日前,王樂井鄉扎實推進村民自治,有效完善了基層治理體系。村規民約寫在紙上,掛在墻上,融進了村民心里。 吳忠市結合實際,在廣泛論證、深入思考、全面分析的基礎上,制定《吳忠市關于堅持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進一步加強人民調解工作的實施方案》。實現了市、縣、鄉三級矛盾糾紛調解組織機構全覆蓋,建成“一站式”矛盾糾紛調解中心42個,共有人民調解員4100名,其中專職人民調解員260名,培養選樹“法律明白人”骨干3042名,“法律明白人”7萬余名,創建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6個,47名派出所所長、587名社區民(輔)警進鄉鎮(街道)及村(社區)領導班子,牽頭組建群防群治隊伍611支5254人,做到陣地、力量、組織、職責有機融合,凝聚起防范化解人民內部矛盾的強大合力。全力構建網絡,筑牢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工作平臺。加強部門協調,推進矛盾糾紛化解工作暢通。充分發揮基層群眾自治作用,加強矛盾糾紛預防和調處。 楓橋“法寶”,消弭糾紛,讓訴源治理走出一條新路 依靠群眾,將矛盾糾紛消弭在源頭、化解在基層,是“楓橋經驗”代代相傳的“法寶”。 2022年4月15日,同心縣下馬關鎮派出所社區民警馬瑞在入戶走訪時獲知,下馬關鎮平遠村的馬某禮與鄰居馬某龍因房屋宅基地產生矛盾糾紛已10年,村委會多次調解未果。民警了解得知,原來,馬某龍在10年前修繕房屋根基時占去了馬某禮30厘米寬的土地,時隔多年,馬某龍房屋后根基出現裂縫,修補時被馬某禮阻擋,馬某禮要求馬某龍把過去占的30厘米寬的土地退回,雙方爭執不休,積怨頗深。 為從根本上化解矛盾,社區民警聯合鎮政府等有關部門,搭建多元化矛盾糾紛調處模式,向雙方當事人講政策、講法律法規,引導雙方換位思考,從法、理、情三個方面循序漸進進行開導,在多部門的共同努力下,長達10年的鄰里恩怨終于化解。 “我們做好訴源治理、矛盾糾紛化解工作,就是要走近群眾、走到田間地頭、得到群眾的信任,真正從源頭化解矛盾糾紛……”鹽池縣法院惠安堡法庭法官說。前不久,轄區一起因土地承包導致兄弟打架的糾紛徹底化解,兩兄弟握手言和。 吳忠市探索管理機制“清單化”,各縣(市、區)按照要求常態化開展各類矛盾糾紛隱患拉網式大排查、大起底、大化解,每月建立排查問題臺賬,確保不漏掉一個問題,不放過一個隱患,不留存一個盲點,扎實做到“全覆蓋、無盲區、零遺漏”,確保問題隱患發現在早、處置在萌芽狀態。 全域網格,五治融合,群眾變“要我參與”為“我要參與” “這種形式多樣的網格議事協商會陸續開了十幾次,解決了居民揪心的大門安裝、綠化美化等多個難題。”新華社區黨委書記說,如今居民參與社區工作的積極性越來越高了。 今年,吳忠市利通區勝利鎮新華社區復興小區拆除舊車棚后,選址重建引起了居民的爭議。該社區召集黨員代表、居民代表、“紅管家”等30余人先后召開兩場“板凳會”,對改造方案的細節逐一“過堂”。最終在每兩樓棟之間都搭建了簡易車棚和充電樁,既滿足了想要車棚“建在家門口”的愿望,又新增了40多個停車位。 2021年以來,勝利鎮探索“黨建引領、組織牽頭、網格管理、資源整合、多方參與、依法協商”的全域網格協商議事模式,加強社區協商議事平臺建設,把“板凳會”“圓桌會”“庭院說事點”“嘮嗑點”等議事平臺延伸到76個紅色網格中,立足協商,精準對接居民需求,通過“聽、議、決、做、評”,邊議邊治,有效實現好事共享、難事共幫、大事共商。 “每天20時,我就戴上袖標到村里巡邏,這一圈結束了,我才能安心回家睡覺……”紅寺堡區紅寺堡鎮玉池村的治安防范義務巡邏員拜小兵說,村里像他一樣主動參與村務管理服務的人很多。 紅寺堡區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運用“55124”村級治理模式,探索出了一條由“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由“制度民主”到“程序民主”的治理規范,每個村民都在村級事務管理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從“喜歡看”變為了“愿意干”。 該區創新“135”基層社會治理模式,夯實基礎,構建城鄉治理“一張網”。全面推行“網格化”管理機制,該區64個行政村25個居民小區及沿街商鋪,劃分三級網格875個,選配網格員1050名,探索推行“紅袖標”義務巡防、“鄰里守望”志愿服務等群防群治經驗做法,全面建成“人在格中走、事在網上辦、服務零距離”一格多能、組團服務的全科網格,組成防范化解各類社會風險的堅固防線。上下聯動,推動三級綜治中心高效運行。以區、鄉、村三級綜治中心為“大腦中樞”,整合綜合執法、社會治安、政務服務、輿情監控、信訪矛盾處理五大信息資源,實行“一中心五平臺”運行模式,實現“村居上報、鄉鎮吹哨、部門報到”,實施政治、德治、法治、自治、智治“五治”一體推進。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吳忠市增強網格黨組織引領,提升網格化社會治理效能。建立健全縣、鄉、村三級抓好黨建引領社會治理的責任落實機制。推動黨組織向網格覆蓋、治理向網格延伸;全市劃分網格4670個;推行多網合一,助推網格化服務提檔升級。近年來,全市網格化服務管理方式逐漸由“粗放式”向“精細化”轉變,編制了一張由“網格員、醫護人員、民警輔警、鎮機關干部、志愿者”組成的聯防聯控、群防群控防護網,構建起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立體式基層治理管理體系;創新“積分制+”活動,激發基層自治新活力,讓群眾由“要我參與”轉變為“我要參與”,充分調動激發了群眾參與基層治理的積極性、主動性。 源頭治理,關口前移,矛盾糾紛實現“一站式”調處 “你們的話句句在理,讓我很慚愧,經常為一點小事發脾氣,動怒傷身還影響夫妻感情,確實不值!”誰能想到,剛才還吵得面紅耳赤的老張夫婦,在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王樂井鄉曾記畔村“和事佬說事”工作室朱玉國的勸說下,這么快就重歸于好。 家長里短,磕磕碰碰時,都來“和事佬”工作室說;意外事故,劍拔弩張時,“和事佬”一叫就到,及時化干戈為玉帛……在鹽池縣鄉村、社區,像這樣的民間“和事佬”隨處可見。 老人們圍坐暢敘,孩子們歡笑嬉戲……傍晚時分,青銅峽市裕民街道辦事處東街社區一幅悠然祥和的平安畫卷映入眼簾,正是干部群眾共建共享平安和諧的寫照。 “兒女都在國外,自己獨居吃飯有困難,這下好了,'老飯桌’解決了我的大問題。”每天到飯點,青銅峽市裕民街道辦事處東街社區居民郭宏禮會準時出現在社區老年飯桌。 老年飯桌自2022年2月開業以來,每日為65歲以上老人提供營養午餐和晚餐,5元錢就可吃飽吃好。今年以來,東街社區以黨建為核心,用“一核六治”創新治理模式激活社區治理“動力源”。 吳忠市創新社區公共服務供給方式,推行首問負責、一窗受理、全程代辦、服務承諾等制度;推進社區治理信息化。整合數據資源,實施“互聯網+社區治理”行動,實行社區數據綜合采集,實現一次采集、多方利用,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依托“互聯網+政務服務”相關重點工程,加快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臺建設,實現一號申請、一窗受理、一網通辦,強化“一門式”服務模式的社區應用;堅持“群眾需要、網格吹哨、齊商共辦”。推動建立“鎮+村(社區)+民警(法律顧問)+網格員+群眾矛盾聯調機制”,做到關口前移、源頭治理、分類處理。將公職律師、法律顧問、司法精干力量整合起來,搭建一個“一站式”矛盾糾紛化解平臺,實現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一站式”調處。 “為了群眾、依靠群眾,我們要把'楓橋經驗’堅持好、發展好,把黨的群眾路線堅持好、貫徹好。集納群眾智慧、解決群眾難題、滿足群眾需求,以更貼心、更科學、更周到的服務,解民憂、紓民困、暖民心。”吳忠市委政法委副書記趙永紅解讀新時代“楓橋經驗”時說。(記者何巧云通訊員馬林濤文/圖) 相關報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