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與耳聾的斗爭已有兩千多年歷史。早在春秋時期成書的《左傳》里即記載了對耳聾的定義。耳聾除了剝奪人們享受美妙聲音的權利,還會因交流困難導致抑郁、焦慮等不良心理狀態。不幸的是,很多人不關心或沒能及早發現自己的聽力下降。幸運的是,如今已有多種治療手段和人工聽覺技術能夠幫助我們最大限度地擺脫耳聾的困擾。 耳鳴一定會導致 耳聾嗎? 在門診經常有患者問:大夫,我耳鳴很久了,以后會耳聾嗎?這種擔憂并不奇怪,畢竟有種說法是“鳴久必聾”。那么,耳鳴一定會導致耳聾嗎? 這個問題并不能簡單地用“是”或者“否”來回答。要弄清耳鳴和耳聾的關系,我們首先要知道它們是如何發生的。先來說說耳聾。聲波經耳部收集,通過聽神經傳遞到大腦形成聲音。這條通路上任何環節受損都會引起耳聾。導致耳聾的疾病很多,常見的有中耳炎、耳畸形、先天性聾、老年性聾、突發性聾、創傷性聾、自身免疫性聾以及其他全身疾病引起的聾,如高血壓、糖尿病等等。 耳鳴是指無客觀外界聲源而主觀產生聲音的感覺。換句話說就是別人聽不到,只有自己能聽到。引起耳鳴的原因很多也很復雜,可能與100多種疾病有關,包括使用耳毒性藥物、接觸噪音、外耳與中耳疾病、老齡、血液流變學改變、內耳神經疾病、肌肉陣攣、全身系統性疾患等。此外耳鳴還與一些非聽覺因素有關,如心理、情緒、認知、記憶、睡眠等等。所以說,耳鳴是一種典型的心身因素交集性疾病。 首先,我們不妨將耳鳴分成兩大類,一類是伴有聽覺通路損傷的,一類是不伴有聽覺通路損傷的。先說說前者,這一類耳鳴和耳聾關系密切,但它們不是因果關系,而是聲音傳導通路受損導致的不同癥狀。就好比感冒時會流鼻涕,也會嗓子疼一樣的道理。由于耳鳴常常發生在耳聾之前,給人以耳鳴“導致”耳聾的感覺。那么既然耳鳴常發生在耳聾之前,它的出現就十分有意義了。這是一個預警信號,提示耳聾的可能風險。例如你正在通宵達旦地工作,突然出現了耳鳴。這很可能是過度勞累導致內耳供血出現了問題。但倘若你忽視耳鳴的警告,就可能出現耳聾,甚至腦血管危險。所以說,這一類耳鳴是否會“導致”耳聾,要看你有沒有及時中斷損傷聽功能的危險因素。 還有一種情況,有些人只是因為耳鳴到醫院就診,在做聽力檢查之后卻被告知已經有耳聾了。這是為什么呢?聲音是有頻率的,我們生活中最常用到的言語頻率范圍是500Hz~3000Hz,而人耳能夠感受高達20000Hz的聲音。所以有很大一段的頻率范圍是我們不常用到的。這個范圍內的聽力下降,常常僅表現為耳鳴。如果不加以干預,常用頻率的聽力也可能會逐漸下降。到那時就會出現自我察覺到的耳聾感覺。 再說第二類耳鳴。這一類耳鳴與耳聾就沒有什么關系了。門診經常能遇到一些患者,主訴耳鳴很嚴重,但是在做了系統的聽力學檢查之后,發現結果完全正常,這時就要關注是否存在睡眠和心理情緒問題。幾乎每個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心情不好的時候感覺頭昏眼花,四肢乏力。是身體某個器官出問題了嗎?并不是!而是不好的心情反映在了身體上。耳鳴也是這個道理。并且耳鳴還會產生記憶。很多人有過一過性耳鳴,如果不那么在意,耳鳴可能慢慢就消失了。但如果特別關注,甚至主動去“聽”耳鳴,耳鳴就會越來越響,持續時間越來越久。就好像拍皮球,你越是用力,皮球彈得越高。這個問題我們稱為耳鳴認知。積極的認知有助于治療耳鳴,而消極的認知會影響心情,并進一步加重耳鳴,從而陷入惡性循環。 不難看出,這第二類耳鳴也是一個信號,提醒我們在睡眠、心理、情緒或者生活方式等方面出了問題。如果能夠轉移注意力,放松心情,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往往能很大程度減少耳鳴對身體健康的困擾。 所以說,耳鳴并不一定會導致耳聾,但我們應當重視耳鳴的“信號”作用。一方面在出現耳鳴后應當及時就醫;另一方面也不能過度和主動關注耳鳴。避免讓耳鳴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保證有質量的睡眠時間,注意糾正不良的生活方式,積極調整心態,讓耳鳴悄悄地走開。 糖尿病患者 要警惕“耳背” 說起糖尿病,大家一定不陌生。根據最新的流行病學調查,我國已有約1.3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作為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持續的高血糖狀態會引起血管和神經的損傷,并進一步引起腦、腎、視網膜等器官病變。其實,除了這些已經被人所熟知的并發癥外,糖尿病可引起聽力損傷,您知道嗎? 人耳是一個復雜而嬌嫩的器官。供應耳的血管細微,極易受損。當內耳供血出問題后,耳蝸的功能就會受到影響,出現聽力下降等癥狀。近10年,北京同仁醫院針對糖尿病引起的內耳功能損傷進行了一系列研究。結果發現,接近2/3的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聽力損失。說到這里,一定會有人產生疑問,我的親戚朋友中有一些人患有糖尿病,但似乎沒有聽力下降啊? 要想回答清楚這個問題,需要首先解釋一下聽力的頻率特性。我們知道,聲音是有頻率特性的。人耳能夠感受到的頻率范圍在20Hz~20000Hz之間,日常生活中言語交流最常用到的頻率是500Hz~3000Hz。換句話說,出現超過這個頻率范圍的聽力損傷時,人們可能不會自己察覺聽力下降,需要通過聽力檢查設備進行測試。而糖尿病所致的聽力損傷恰恰首先影響高頻(4000Hz~8000Hz)以及超高頻(8000Hz~20000Hz)的聽力,之后再逐漸累及日常言語交流使用的頻率范圍。我們最近的研究發現,在排除年齡因素外,糖尿病患者高頻聽力損失的發生率達74%。 也就是說,當糖尿病患者沒有自覺聽力下降時,他的聽功能已經出現小問題,只是沒被察覺而已。如果任其發展,最終將會導致聽力損失的進一步加重。此外,還有一些人血糖偏高,但尚未達到診斷糖尿病的標準,處于糖尿病前期狀態,在這些人中也有約1/2存在高頻和超高頻的聽力損失。所以,高血糖對聽力的危害應當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 但是依據目前的調查結果發現,很少有人了解糖尿病對聽力的損害。因此,讓更多糖尿病患者關注自己的聽功能非常重要。 那么,糖尿病患者應該如何保護自己的聽力呢?除了規律用藥、合理飲食、適量運動等控制糖尿病的舉措外,糖尿病患者不論有無聽力下降,都應定期去耳科行聽力檢查。一旦發現有聽力損傷,醫生可以通過針對性的治療,延緩聽力下降的趨勢,保護實用聽力。此外,糖尿病患者中有不少是老年人,請千萬不要認為聽力下降就是正常的老齡化改變而不加以重視。早發現、早干預,聽力得到保護,您的生活才能有聲有色! 梅尼埃病 潛伏的聽力殺手 初見張總,西裝筆挺,彬彬有禮。40歲出頭的他,經過多年的打拼已經成為一名企業高管。然而他卻告訴我:他想提前退休了。是什么原因讓這樣一位年富力強的成功人士萌發出放棄事業的念頭?原來,最近半年他遇上個大麻煩:反復眩暈。 張總的眩暈常常突如其來,發作時還會有耳悶、耳鳴和聽力下降。一開始他并不在意,以為是工作太累或者“上火”,休息之后的確也會好轉,但后來癥狀逐漸加重。他懷疑是腦供血不足或頸椎病,但在神經內科和骨科就診卻沒有發現異常。近期,眩暈發作日趨頻繁,以至于無法工作。有大夫提醒他:可能是耳朵出了毛病。經過詳細問診和檢查,他的確患了耳科疾病——梅尼埃病。 梅尼埃病是一種以反復發作性眩暈,波動性聽力下降,耳鳴和耳脹滿感為主要癥狀的耳科疾病。那么既然是耳科疾病,為什么會有眩暈呢? 這就要從耳的功能說起。很多人認為,耳朵就是管聽覺的,其實它還掌管著另一個重要功能:平衡。人體平衡通過前庭覺、視覺和本體覺共同維持。一般情況下,前庭覺占有的比重最大,而耳朵正是掌管前庭覺的器官。許多耳科疾病在影響聽力的同時,還會因為前庭功能的損傷,引起眩暈及不平衡感,梅尼埃病就是典型代表。 梅尼埃病帶給患者的不僅是反復發作的眩暈,以及由此產生的對工作和生活的影響。還有一個容易被忽視的問題,就是聽力下降。未經干預的梅尼埃病患者,其聽力呈總體下降趨勢,嚴重者甚至可達殘疾性聽力損失。由于病情波動的特點,聽力也會時好時壞。加上患者常常更加重視眩暈,聽力問題就容易被忽視了,等到聽力嚴重下降再去治療,可能已經出現不可逆的損傷。 因此,當出現眩暈癥狀,尤其是伴有聽力下降或耳鳴時,除了要十分謹慎地排除顱腦等中樞疾病以外,也不要忘記到耳鼻喉科來檢查。梅尼埃病早期的癥狀變化多端,應保留好以往的就診記錄,并在下一次看病時一并攜帶,這些資料有可能為醫生提供十分重要的鑒別診斷信息。 那么如何預防及治療梅尼埃病呢?梅尼埃病從發現至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然而病因和發病機制依然不清,目前認為其發病可能與內耳積水有關。當身體遭受創傷、病毒感染、代謝紊亂、過敏反應和自身免疫問題的影響時,可能引起內耳的內淋巴液代謝失衡,從而出現內耳積水,并引發一系列癥狀。梅尼埃病在明確診斷后經過規范治療,大多可以得到良好的控制。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指導用藥,控制頭暈發作和聽力的下降。同時生活方式的調整也是治療的重要環節,包括良好的睡眠、適量的運動、糾正不良的焦慮狀態等。此外,還應該根據具體情況限制食鹽的攝入量,避免進食含咖啡因的食物和飲料等。當眩暈癥狀難以通過保守治療控制時,可以采取手術治療。 簡單說,梅尼埃病既是眩暈的推手,也是聽力的殺手。當出現眩暈時,一定要考慮到耳部疾患的可能,請及時到耳鼻喉科會診就醫。針對梅尼埃病,通過保證睡眠、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及在醫生的指導下規律用藥、定期復查等,可以將疾病對平衡和聽力的影響降到最低。 遠離耳聾 助聽器不是唯一選擇 耳聾除了剝奪人們享受美妙聲音的權利,還會因交流困難導致抑郁、焦慮等不良心理狀態。但對于聽力下降,很多人并不重視甚至任由它不斷進展,因為在不少人的印象中,應對耳聾只有一種方法——買個助聽器。其實,隨著技術的發展,如今已有多種治療手段能夠幫助我們最大限度地擺脫耳聾困擾。更重要的是,耳聾也像很多疾病一樣,越早治療效果越好。 藥物治療 很多導致耳聾的疾病,尤其是感音神經性聾,常以藥物為主要治療手段,如突發性聾、梅尼埃病、耳帶狀皰疹、自身免疫性聾、全身系統性疾病引起的耳聾等。 治療耳聾的藥物種類多樣,臨床常用的有銀杏葉提取物、甲鈷胺、倍他司汀、氟桂利嗪、激素以及一些中藥制劑等。這些藥物可以通過改善微循環、營養神經、減輕局部水腫等機制達到提升聽力的作用。除治療外,藥物還可以用于耳聾的預防和康復。 藥物治療耳聾需要注意以下兩點:第一,需要在醫師的指導下用藥。耳聾病因復雜,且存在個體化差異。醫生會在詳細掌握病情以及長期監測病癥變化的前提下,適時調整用藥方案,患者不可擅自用藥或增減藥量。第二,規律服藥。治療耳聾常常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需要足夠的信心和耐心,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多應用于傳導性耳聾,如鼓膜穿孔、中耳炎、中耳腫瘤、鼓室硬化癥、小耳畸形等。醫生通過清除病變組織、修補鼓膜、重建聽骨鏈、植入骨橋等手段,可一定程度改善聽力。此外一些內耳及聽神經疾病,如外淋巴漏、聽神經瘤等,也適宜手術治療。 選配助聽器 第一部助聽器發明于1900年的奧地利,此后的一百多年里,助聽器技術經歷了非電性、電放大、真空管和晶體管四個時代。體積越來越小,效能逐漸增強,式樣日趨美觀。助聽器作為一種提高聲音強度的裝置,可幫助一部分耳聾患者充分利用殘余聽力。輕度至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患者(26-80dB)都可以選擇配戴助聽器。 使用助聽器應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選擇合適的。配助聽器和配眼鏡一樣,需要專業聽力師的驗配和調校,千萬不能隨意在市場上買一個就用。佩戴不適合自己的助聽器,不僅不會提高聽力,還會損傷現有聽力。此外,助聽器式樣的選擇也有講究,注重美觀的人士愿意選擇耳內式助聽器;老年人更傾向于易于操作的耳背式助聽器。第二,堅持佩戴。一些人初戴助聽器可能會有不適,并放棄使用。這樣做是錯誤的,大部分患者通過適應和調整,經過一段時間后都能逐漸喜歡上助聽器。第三,注意保養。助聽器內有許多敏感的電子元件,保養不當容易造成損害。平時應避免受潮,避免使用酒精擦拭助聽器,定期清潔助聽器、耳模及耳垢等。 人工耳蝸植入 對于各種原因導致的重度和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聾,可以選擇人工耳蝸植入。小到6個月的嬰兒,大到90歲的老人,多數都可以通過這種人工聽覺的方式提升聽力。在國內,絕大部分接受人工耳蝸植入的都是兒童,老年人的選擇比例較低。這一方面可能是經濟原因也可能是觀念問題。相信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會有越來越多的老年聽障患者通過人工耳蝸植入重新聽到美妙的聲音。 總之,耳聾并非不治之癥,通過醫生指導下規范治療與干預,絕大部分患者都能夠擺脫耳聾的困擾,擁抱有聲世界。 耳朵寫給小主人的一封信 親愛的小主人,你好! 和你共同成長了18年,我一直生活得舒適又開心。陪著你去了很多地方,忠實的向你傳遞著我聽到的各種聲音。在那一望無際的大海邊,我們感受波浪的旋律;在那白雪皚皚的山峰上,我們享受著風的呼喚;在那姹紫嫣紅的花海中,我們傾聽蜜蜂的訴說;在那悄然肅穆的課堂里,我們接受知識的教誨。我真的很感激你帶我聆聽如此美妙的世界。 但最近一段時間,我感覺很累很累??雖然偶爾去歌廳唱唱歌、聽聽勁爆的樂曲,沒有什么不好。但是,你去歌廳、迪廳太過于頻繁,在里面待的時間太長,你這樣的偏好,使我受到了傷害。 為什么這會使我很受傷呢?這就要從耳朵如何聽到聲音說起。聲音的實質是一種波。由外耳負責收集聲波,通過中耳將聲波傳遞到內耳,再由內耳中勤勞工作的毛細胞將聲波能量轉換成電信號,借助聽神經傳遞給大腦,最后由大腦對電信號進行綜合分析,我們才能獲得各種聲音的感覺。 在內耳中勤勞工作的毛細胞是一種感覺神經細胞,其頂端有很多纖毛,如同小草。在悅耳輕柔的聲音中,它們如同沐浴在清風細雨中,飄灑搖曳,感受聲音的波動;但是如果遭遇喧囂震響,就好比在狂風暴雨之后,一片狼藉。更慘的是,毛細胞不像小草那樣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毛細胞一旦壞死凋亡,不會再生。到那時候,就會出現永久的聽力損傷。 所以說,噪聲危害是不容忽視的問題。生活中的噪聲包括工作噪聲、交通噪聲、娛樂噪聲等等。長期不恰當的飆歌、蹦迪,不分場合地使用耳機等都屬于娛樂噪聲。這些噪聲在導致聽力下降時,首先出現的可能僅僅是耳脹痛或者耳鳴。 不同于令人厭煩的交通噪聲和工業噪聲,娛樂噪聲常常使人對它麻痹大意。因為娛樂噪聲是有旋律的,會讓人在愉快的環境中產生愉悅感,從而忽略了耳朵的不適。隨著噪聲接觸時間增加,損害必然加大。雖然我們耳朵會努力保護自己,少數人確實天生一對“鐵耳朵”,但這些都是有限度的。如果自認為身體好,年紀輕,耳朵自然強壯,那就大錯特錯了。耳朵是個嬌嫩的器官,里面的神經細胞不能忍受粗暴的對待,因此需要精心呵護。 在此,我想給您一些建議。 第一,減少去高噪聲娛樂場所的頻率和時間,在飆歌、蹦迪時即使沒有任何不適,也應該注意保持“課間休息”的習慣,放松你自己,也讓我喘口氣。 第二,少喝酒、抽煙,尤其在密閉環境下的煙霧彌漫對我的損傷很大。 第三,平時少戴耳機,尤其在嘈雜的環境中,比如競技場上、喧囂的馬路上、地鐵乘車時。由于外界聲音很大,你會不知不覺地調高音量,看起來挺酷,可是對我的傷害很大。 第四,如果曾經有過聽力下降或耳鳴,就要更加注意。如果在娛樂過程中出現耳痛或是聲音變調、耳鳴,請趕緊離開噪聲環境。倘若真的出現耳朵癥狀,請及時就醫。 一直以來我都是喜歡靜靜地聽,今天卻不知不覺說了這么多。唉,可能是因為我太關心你了。我多么希望你能重視我講的話、呵護我,使我始終保持健康。讓我能和你一起去課堂聽講,能和你一起聆聽風聲雨聲和燕語鶯啼,能健康地陪伴你成長,聽那滿世界的??愛! 你忠實的耳朵 文/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 劉博 畢競韜 張掉 郭蘇影 編輯/管仲瑤 原創聲明:以上為《健康報》原創作品,如若轉載須獲得本報授權。 |
|
來自: 昵稱27494174 > 《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