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天眷堂特約撰稿人 洛陽秀才 原創。歡迎轉載,轉載請注明出處!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最早聽說西塞山是源于唐代詩人張志和的《漁歌子》。 張志和這首詞描繪了春汛時期西塞山的優美風光。西塞山在今湖北省黃石市城區東部長江南岸,又名道士洑磯、磯頭山,是一座突出在江邊的大石巖。 1967年冬,黃石市展開了長江干堤的維修工程。 11月15日,民工在西塞山之東麓,北距長江岸邊約200米的地方發現一個大型錢窖。 21日,湖北省博物館派員同黃石市文教局聯合開展搶救性發掘,經過二十多天終于將錢窖挖掘和清理完畢。挖出的銅錢用卡車運了62次,以每次2.5噸計,總重量約155噸,合310000斤,一次出土30多萬斤古錢幣。這不僅在湖北,就是在全國也獨一無二。 這批銅錢不僅數量之多前所未聞,而且品種之多也是世所罕見。所有的銅錢用麻繩穿著,麻繩雖已斷朽,大量的錢仍結成一串串或多串結為一大塊。因各種錢幣鑄造的金屬成分不同,銹色也不同,呈現出銀灰、翠綠、朱紅、深藍、土黃或鐵黑等色,還有的錢一面或兩面上布有閃亮的金色小顆粒。 年代最早的為西漢四銖半兩,最晚的為南宋淳祐十二年的淳祐元寶,可知窖藏時間,當在淳祐以后不久。自西漢至南宋淳祐,其間相距一千四百多年,包括西漢、新莽、東漢、隋、唐、五代十國、北宋、南宋以至遼、金、西夏各朝的銅錢,都有發現。 其中包括西漢半兩,五銖;唐代的開元通寶,乾元重寶;五代十國的乾德元寶,唐國通寶等;北宋的宋元通寶,景祐元寶,治平元寶、通寶,重和通寶等,還有北宋最后的靖康錢,真書靖康通寶、隸篆二體靖康元寶和篆書靖康通寶小平錢。特別是篆書小平錢,十分珍貴。 南宋的有建炎通寶,紹興元寶、慶元通寶,大宋元寶,淳祐元寶等。另外還有遼代的大康通寶和大安元寶,西夏的天盛元寶,金代的正隆元寶和大定通寶。 要知道,這只是30萬斤銅錢中的一小部分標本!文物本是無價之寶,但如果以市場價格來計,這批銅錢價值多少? 為什么在西塞山這個地方窖藏這么多銅錢?是誰窖藏的?過去還有一些什么發現? 要揭開這個謎底,就不得不提及西塞山歷代發現錢窖的往事。 根據文獻記載和當地群眾反映,在這個地方,自明朝萬歷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至1955年,曾先后五次發現金、銀、銅錢窖,這次發現已經是第六次了。 第一次,明萬歷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發現一窖金子及一墓葬的隨葬物品。 第二次,明崇禎七年(公元1634年)發現一錢窖,方中丈余皆滿,錢貫鐵線已朽。 第三次,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春,發現一錢窖,翻土長二三里,挖掘時間長達數月,可見數量之多。 第四次,民國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發現一窖銅錢,據道士洑附近的村民反映,被日寇用船滿載而去。 第五次,1955年5月,大冶鋼廠水利工程指揮部在西塞山下取土時,發現一銀窖,出土銀292錠,共重133.38公斤。 第六次,1967年11月15日,維修西塞山下江堤時,發現宋代錢窖,掘出方孔銅錢串30萬斤。 綜上所述,可知西塞山六次發現都有密切的聯系。它們的共同之點是,窖藏時間均在南宋淳祐以后,特別是解放后的兩次發現,有實物紀年可證。明代兩次發現的記載,則提到呂文德其人,也是屬于這個時期的。呂文德是何許人呢?也許你對他一無所知,但如果你看過金庸武俠名著《射雕英雄傳》,想必記得那個駐守襄陽的南宋大將呂文煥,呂文德正是呂文煥的親兄長。 呂文德,南宋末期抵抗蒙古大軍入侵的軍事統帥之一。淳祐三年(1243)二月,呂文德被提拔為福州觀察使、侍衛馬軍副都指揮使,總統兩淮出戰軍馬,捍御邊陲。呂文德統帥的黑炭軍,是南宋最為著名的軍事集團之一。南宋朝廷對呂文德極為倚重,封其為崇國公、衛國公。1269年呂文德病死,謚“武忠”,1275年被追封為“和義郡王”。 隨著蒙古軍隊的大舉南侵,南宋軍隊節節敗退,長江以北土地大半喪失,長江成為對抗蒙軍的前線。西塞山雄峙江南,為長江中游僅有的幾個天然屏障之一。呂文德于西塞山麓之道士洑建兵營固守,并舉家遷移至道士洑。他死后,就葬在西塞山下。同治年間《大冶縣志》載:“太保呂文德墓,在道士洑,其故宅基亦在道士洑虎塘池正當前。先年為便民倉,后倉廢,而基址浸沒民間。” 西塞山歷次出土的金銀銅錢,總重量以百萬斤計。雖然有野史記載呂文德貪財好貨,但如此多的錢窖和錢幣,決非其一家所有。出土銀錠的印記和歷史的記載可以相互佐證,西塞山錢窖或是屬于軍庫。也許是鄂州軍庫轄下分庫,從上游運送軍資,沿江而下,十分便利。 有人推測,江防失守后,南宋軍隊倉皇撤退,錢庫不為元軍所知,故沉埋于地下。也有人推測,呂文德擔心南宋不免于覆亡,故有意將大量金銀財物掩埋,“納之地中,以貽后世”。 各種正史、野史的記載表明,西塞山錢窖確與呂文德有關。 1967年從西塞山腳下挖出的30萬斤銅錢,后來去了哪里? 發掘工作結束后,全部銅錢被運到黃石市華新水泥廠。黃石市文教局將發現經過和發掘情況寫成報告,逐級向上呈報。 中央文革小組收到報告后,1968年8月委派兩名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的干部,會同湖北省文化局到黃石市進行調查。調查組聽取了黃石市的匯報,并將發現錢窖頭一天取的兩麻袋銅錢進行清理,然后挑了一套標本帶回北京。 1969年12月,湖北省博物館又派了一個小組挑選標本,由于銅錢數量太大,只從表面挑選200斤標本,另帶回去250斤未清理的銅錢。 1970年3月,湖北省革委會生產指揮組以本省缺銅,不能滿足工農業生產需要,這批銅錢被運到漢口揚子江冶煉廠。就這樣,三十萬斤銅錢化為了銅水,實乃泉界之重大損失! 黃石市園林部門從1985年5月起,在西塞山著手進行游覽小道、長廊、上觀亭、桃花亭、沿江鐵鏈護欄和桃花古洞、古鉤魚臺的維修建設,西塞山景區不斷得到開發利用。另外,據長年居住在道士洑的村民傳說,西塞山麓埋藏有九個錢窖,按此傳說尚有三窖仍埋在地下,期待著西塞山在不久的將來能給大家帶來更大的驚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