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自控力,雖說主要是孩子自身的問題,但由于從小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很大,首先要從父母的改變開始。 其次,才從孩子的行為習慣、情緒控制等自控能力做起。 上一期我們講述父母需要如何改變,這一期我們具體講一下“延遲滿足”和培養孩子自控力的方法。 1 棉花糖實驗 “棉花糖”實驗,主要是看延遲滿足對孩子的影響。 從實驗中可以看出,延遲滿足不是說刻意的不給孩子吃什么東西,或者不給他什么東西。 而是我們要讓孩子知道我為什么會慢一點給到你,在慢一點的過程當中你后面還會獲得什么。 那么通過這樣的一個習慣的鍛煉,可以讓孩子通過等待,以及規則的建立,以及完成這個規則的過程當中,建立起一個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培養。 案例分享 楊老師:棉花糖實驗曾發生在我和我女兒的身上。她今年剛入小學,進小學以后,老師為了鼓勵孩子積極舉手發言等一些好的行為習慣,會自己準備一些糖果和巧克力,獎勵給上課表現好、積極舉手的小朋友。 有一天,我下班回家,發現書桌上躺著一顆小小的巧克力,我當時沒有在意,就問誰放在這里的巧克力。 一會兒女兒來了,很自豪的問我,“媽媽你知道這個巧克力怎么來的嗎?” 我就知道這個巧克力和她有關,但是我故意裝作不知道的樣子說,“我不知道呀!你能告訴我這個巧克力怎么回事嗎?” 她非常自豪的告訴我,“媽媽,這顆巧克力是我上課表現好,老師獎勵給我的,還獎勵了XXX,他們拿到巧克力馬上就吃掉了,我看到他們吃巧克力的時候,我也很想吃,但是我忍住了,我沒有讓自己吃,我要把巧克力帶回家給媽媽看,告訴媽媽這是我獎勵的來的巧克力。” 我聽完以后,非常感動。因為一個六歲半的孩子她能控制住對吃巧克力的強力欲望,把它拿回來告訴我,來獲得一個更大的內心滿足。 這時我及時肯定了她的行為,我告訴她,寶寶你真棒。你能夠抵抗住這么愛吃巧克力的誘惑,把這顆巧克力帶回家,告訴媽媽這個巧克力你是怎么獲得的,而且讓我看到了,媽媽對于你的行為媽媽要給予獎勵,媽媽再送你一顆巧克力。 說完后,女兒非常的開心,她很興奮的告訴我說,“媽媽,我好開心啊!我竟然獲得了兩顆巧克力。” 通過這樣一個延遲滿足的行為訓練,可以鍛煉孩子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在這個案例中,我作為家長,當孩子有這種行為的時候,及時給孩子一個認可和鼓勵,這種好的行為在以后會不斷復制。 2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控力? 除了延遲滿足,還有哪些方法可以培養孩子的自控力。 第一個方法——給予愛和尊重 高曉松曾說過,孩子都是帶著劇本來的,父母不要太多的去打擾他,唯有用愛與尊重來喂養你的孩子,讓他們茁壯成長,羽翼豐滿,總有一天他們會飛向他們心中的理想所在。 孩子想得到的是愛和積極的情感 孩子成長的路是比較長的,在成長的過程當中,他有各種各樣的現象會呈現出來,我們要用愛和尊重的方式來對待孩子。 在跟孩子溝通的當中,我們要學會傾聽,去理解孩子的感受。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當時發生這件事的感受,讓孩子感覺被接納和理解。 當孩子的安全感建立起來了之后,他自然會去調整他的行為和呈現出來的方式。就算父母的規則建立的再好,或者認為今天制定的規則多么對孩子有幫助,都不如你對他的及時認可來的重要。 這是為什么呢?心理學家克萊爾科爾普做過一個研究,在孩子自我發展當中,特別強調父母愛的重要性。他曾這樣說,控制來自哪里,來自他想成為社會群體當中一部分的愿望,他想要得到愛和積極情感的愿望,孩子不會因為你定的規則好就遵守這個規則,孩子不喜歡那樣,他們想得到的是愛和積極的情感。 如果他們遵守這個規則之后得到了這些,因此他就能得到愛和積極強化。 因此,我們在給孩子定規則約束他們的同時,不能缺少積極的關愛和支持,管教之中需要智慧的愛來陪伴,規則之中需要有適度的自由去并行。這樣管教孩子,才能得到孩子自發的尊重,那么這樣的規則孩子也會自覺遵守。 第二個方法——了解孩子成長階段的特點,因勢引導,共同完成 首先,家長要知道,不同年齡段的孩子,他的自我控制能力是不一樣的。拿三歲孩子的要求去要求剛出生的寶寶,用六歲孩子的要求去要求三歲的寶寶,都是不現實的。 所以,我們要根據孩子自身的年齡段以及他生長的特點,在他身上發現他能夠提高和訓練起來的東西。 其次,言教不如身教,在要求孩子的同時,要自己先做到。 比如,吃飯不看電視,如果家長一邊跟孩子說不要看電視,一邊自己在看,那如何去要求孩子吃飯時專心致志;和孩子說你要好好做作業,快把它做完,但當孩子轉過身,卻看到爸爸媽媽抱著手機刷微信,孩子接收到的信息又是怎樣的呢? 所以說,家長如果希望孩子達到你心目中想要的樣子,那么,就要從自身做起,只要你做到了你希望的那個樣子,你的孩子會跟著你一起去學習,一起去模仿。 最后,想要告訴家長,溝通是橋梁。 我們任何的好的想法和好的方法,如果沒有一個好的溝通方式,不能及時的傳遞出來,不能用孩子理解的語言讓孩子去理解,那么再好的方式都只是變成了我們的焦慮和我們情緒的一些元素。 我們要設法和孩子溝通,讓孩子理解,爸爸媽媽為什么這么做,那么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后,他會主動的去完成你們對他的一些要求跟希望。 3 還有幾點,對發展自控力也很重要 陪伴 很多父母很忙,工作壓力也比較大,孩子有時候會交給老人幫忙帶。但在隔代教育中,會產生許多分歧,當父母不能教育理念達到一致時,孩子就不能形成穩定的判斷和穩定的行為習慣,對孩子自控力的培養也是一個不太穩定的因素。 所以我們建議能自己帶孩子就自己帶,父母的陪伴對孩子是很重要的。 堅定的說“不” 該說不的時候要堅定,當寶寶有沖動行為、傷害性行為、不好的語言出現的時候,我們要及時的去制止。要說不的時候,不要有心理退讓,不然當孩子哭了、撒嬌了,家長把這個規則退讓了,孩子就會覺得有可以討價還價的余地,因此規則也就被破壞了,那么對孩子自控力的培養,是個不太好的因素。 重視心理培養 重視心理的培養,比物質的給予更重要。它像一片春雨,滋潤孩子的心田。 家長的語言、擁抱和每一個及時的回應,都是孩子自控力形成的營養和成長的元素,當孩子能感受到愛、關愛以及及時的回應,自控力無形當中就慢慢培養起來了。 我們說養育孩子是父母的終身事業,孩子成長最需要的是父母心靈的陪伴,父母不能當一個要求者,我們要當一個引導者。 培養孩子的自控力,不如培養孩子的習慣和適度的上進心,就如我們自己,當我們遇到感興趣的事情或者是喜歡做的工作的時候,我們就會集中注意力全情投入,孩子也一樣。 我們會發現,當孩子在做他喜歡和感興趣的事情的時候,也可以坐上大半天或者一天不挪動。因此,自控力的培養,從孩子的興趣著手,從孩子的信心著手,相信自控力培養起來不會太困難。 培養孩子,是一個非常需要用心以及耐心的事業,我們做一個最好的父母,不需要去用更多的物質的、外在的東西去填補,而是要做好心靈的陪伴。用我們的耐心,去發現孩子、觀察孩子、引導孩子,我們會發現每個孩子都會具備你今天想要達到的自控力培養的潛力。 最后,詩人黛安·倫曼斯的一首詩送給大家。 如果我能再次養大我的孩子, 我會先建立自尊,再決定蓋房子。 我會多用手指來畫圖,少用手指來指。 我會少教訓,多溝通。 我會少用眼睛看表,多用眼睛看世界。 我會注意少知道一點,但知道多關心一些。 我不再扮演嚴肅的角色,而是認真的玩。 我會跑到更多的原野看更多的星星。 多擁抱,少拉扯。 我會經常看長著橡實的橡樹。 我不會那么固執,會更加堅定。 我不再追求對權力的愛, 我會效法愛的力量。 家長提問: 問題一:@童心未泯 孩子今年十歲了,現在還能解決情緒管理的問題嗎?如何解決呢? 楊老師:這位家長,你好!孩子現在十歲,是可以解決情緒管理的問題的。 孩子成長的路上,情緒管理是伴隨他一生的。那么十歲這個年齡段也是孩子一個情緒起伏比較明顯的一個年齡段,這個時候孩子的學業量陡然增加,孩子會面臨一個學習的困難度,還有家長對孩子要求的提高。 在這個過程當中,情緒的管理,不僅是從孩子的自身做起,作為家長也可以一起陪伴孩子完成情緒管理過程。 首先我們可以想象看,當孩子產生情緒的時候,我們有哪些反應,我們是用什么方式去對待孩子的情緒?如果說孩子的情緒比較激烈,可以用冷靜的處理態度,等孩子平靜之后再和孩子討論是什么事情引起了情緒的波動,這個事情是不是能夠共同解決。如果還有更深層次的問題,可以單獨詳細的聊。 當然我們說10歲孩子的情緒是可以去管理的,而且這個時候的孩子的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問題二:@Janny 四歲女娃,脾氣暴躁,動不動就哭,有很多時候也不跟我說為什么發脾氣,突然幾天發脾氣,不說話,自己一個人去到一個地方。然后我找她,她看到我就開始哭,有的時候會哭很久很久,我問她不說,我抱不讓抱,看著她哭,她就一直哭,發脾氣的時候會亂扔東西,不會打別人,但是在家里會打弟弟,要怎么辦會好一些? 楊老師:Janny,你好!如果說四歲的姐姐是從有了弟弟以后突然發生了情緒的改變,我建議你去關注一下姐姐愛的缺失和對愛的需求的表達。寶寶還小,不知道向你表達她內心的需求,于是她用了發脾氣來吸引你們的關注,希望你們更多的去愛他。甚至對弟弟的出生寶寶會有一定的不理解,她會以為是弟弟的出生讓她失去了媽媽的關注,當然更多的情況希望你平時去做更多的了解,然后去溝通。 如果是二寶的家庭,大寶很容易在前期出現情緒波動,需要家長多關注大寶的心情變化。 問題三:@艾倫 現在孩子3歲4個月,最近一兩個月脾氣有點急躁,一旦不同意他的要求,就大哭或者不高興,以前都不太會這樣,最近突然像爆發了一樣。 楊老師:艾倫,你好!寶寶這個年齡,自我意識剛剛建立,也是對各種需求產生模棱兩可的狀態,什么是他確定想要,什么是他不想要,寶寶也不確定。寶寶如果跟長輩在一起的生活時間偏多,那么,在寶寶的成長過程當中,長輩是不是很容易去滿足他的需求,而到了爸爸媽媽這邊,又有一些規則的要求,不能及時給到寶寶回應和滿足,因此寶寶就用這種發脾氣的方式來達到他所想要的滿足。 問題四:@$.$ 如何讓孩子學會告別?讓他能接受爸爸媽媽去上班?孩子19個月,每次我上班他就舍不得我,開始狂哭。他很粘他媽,他媽在他就不要別人抱。我想看了解下如何正確對待離別? 楊老師:你好!你的寶寶19個月,正處于分離焦慮的過程。在分離期的孩子,是對媽媽最依賴的時候,做好分離焦慮在當下很關鍵。 首先,正確的面對分離焦慮。媽媽不要跟著寶寶一起著急,寶寶哭了或者不讓你走的時候,你也會產生焦慮和不舍。但我們不管寶寶是否聽得懂,他其實聽得懂,你要告訴他,媽媽要去上班,媽媽要在六點鐘太陽下山的時候,或者孩子愛看動畫片,就和他說六點鐘你看小豬佩奇的時候,媽媽就回來了。媽媽只是去上班,媽媽永遠都愛你。 給孩子做好心理建設,讓寶寶知道媽媽去干什么,媽媽什么時候會回來,遵守你和孩子的約定,讓孩子感受到、看到每天都這樣子堅持下來的時候,這樣分離焦慮在一周或者兩周后就會減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