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明義丨《尚書》:“天命”究竟是什么?[摘要]所謂的“天命”予奪,實際上要看統治者是否修德政,“天命”雖然深不可測,但它會透過民心民意表達出來。而商紂王仍以宿命論的眼光理解“天命”,終致覆敗。 文/林覺 商紂王是商朝歷史上最后一任帝王,也是歷史上著名的暴君。 商紂王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荒淫暴虐的亡國之君(資料圖 圖源網絡) 司馬遷在《史記·殷本紀》中形容他一方面聰明過人、能言善辯、力氣過人,另一方面卻用自己的才智來拒絕采納臣下的諫言,用自己的辯才來掩飾所犯的過錯。 商紂王還沉溺于飲酒作樂和女色,為了一己享樂,橫征暴斂,大興土木,搜羅世間奇珍異獸,以至百姓怨聲載道。 為了對付天下心存怨懟之人,他還發明了炮烙之刑,殘暴地對待敢于直言進諫的諍臣,以至天下臣民離心離德。 當天下陷入一片黑暗暴虐的統治之中,有一位來自西方周國的國君以其賢德之名贏得了眾人的注意,這就是西伯侯姬昌。 在商紂王采取殘暴統治時,西方周國的實力日漸強大(資料圖 圖源網絡) 據說,當時有一個虞國和一個芮國的人發生了爭執,相持不下,聽聞西伯侯處事公道,于是來到周國,希望能夠得到公正的裁斷。 但在進入周國國境之后,二人發現,這里的農人都互讓田界,長幼之間親善和睦,不禁大感慚愧,于是謙讓而返。 當一個國家連田間地頭的普通百姓都能夠如此謙和懂禮,這個國家君主的德性與才能自然不言而喻。 因此,這件事情傳出后,引得天下之人紛紛歸附。于是,在天下的響應之下,西伯侯姬昌很快集結了一支起義之師,開始了向商王朝的征討。 《尚書·西伯戡黎》記載的內容是商紂王在聽聞西伯侯的軍隊打下黎國之后的反應。 《尚書》記載了堯舜到夏商周的誥命言辭(資料圖 圖源網絡) 當時,大臣祖伊驚慌失措地向商紂王報告了西伯侯攻克黎國的消息,并向紂王痛陳利害:“大王,這恐怕是上天要滅亡我們殷商了!占卜師用龜甲來占卜,卻始終得不出吉兆,不是因為先王不庇佑我們,而是因為您縱酒好色,自取滅亡,所以上天拋棄了我們啊! 而大王您不揣度天意,不遵循常法,天下百姓沒有不希望我們早些滅亡的。趁現在天命還沒有最終降臨,大王您打算怎么辦?” 商紂王不以為然地答復道:“我生不有命在天!”意思是說,我生下來就是有天命在身的,上天自然會庇佑我,天下人能奈我何。 從這番對話可以看到,商紂王和祖伊二人對“天命”有著全然不同的理解。 “天命”是中國古人非常重視的一個概念,尤其是夏商周三代,對“天命”的討論非常多。 我國古人對“天命”有許多的討論(資料圖 圖源網絡) 究竟什么是天命呢?從字面上理解,“天命”就是上天的意志。這里包含了兩層含義,一是這種意志來自上天,有著至高無上的神圣性,二是天的心意是凡人不可揣度的。 當古人開始思考政治的正當性的時候,一個最大的困惑就是,要如何理解王朝的興衰更替?為什么一個王朝會興起,得到天下的擁戴?這背后大概是上天的意志在起作用,賜福于這個王朝吧。 它又為什么會走向衰落,乃至于被另一個王朝取代?可能是上天忽然改變主意,不再庇佑這個王朝了吧。 “天命”所具有的神圣性和不可捉摸的神秘感,為古人理解這樣的問題,提供了最初的答案。 但在《尚書》中可以發現,三代時候的人們已經開始用一種理性的態度來認識“天命”。他們看到,“天命”實際上和人的行為密切關聯。 “天命”其實與統治者的政治措施有很大關聯(資料圖 圖源網絡) 雖然祖伊知道占卜的結果不是吉兆,但他沒有就此歸咎上天,而是歸咎于商紂王作為統治者的失德。 所謂的“天命”予奪,實際上要看統治者是否修德政,“天命”雖然深不可測,但它會透過民心民意表達出來。 可商紂王執迷不悟,仍然以一種宿命論的眼光來理解“天命”,以為自己是天選之子,可以為所欲為,最終成為殷商一朝的末代之主,而這就是商紂王留給后世的深刻教訓。 |
|
來自: 勝武工作室 > 《佛釋儒道墨武法等》